《导火线》:一部真正的动作大片

时间:2022-09-20 01:09:35

[摘要]电影作品是人们艺术创作的物化产品,凝结了人类的艺术智慧,在电影作品中,人类的艺术智慧体现为电影的智慧要素,优秀作品必须具有齐备的智慧要素,《导火线》在动作元素的设计上显然充分体现了香港动作电影精神。

[关键词]动作电影;电影智慧;情节完整性;思想逻辑性;艺术愉悦性

《导火线》上映首周票房两千万,电影本身的元素发挥的作用显然要比宣传等周边元素大得多,就电影动作元素而言,不同视觉兴趣的人会有不同感受,但总体上,其“混合格斗”和枪战场面真实完美的视觉效果体现了香港动作片应有的精神,甄子丹在动作设计上较以往作品显然有很大的超越。

从剧情来看,剧情并不弱,弱在对故事的情节衔接上的不完整,艺术细节存在一连串的失真:海滩上华生和马军见面,并且约来了上司黄警官,见面的时间、地点对卧底来说是非常容易暴露身份的,见面又仅仅是为了调解两人接触中无关痒痛的矛盾,不是为交换匪徒情报和商量对策等重要事项,这样的情节安排相对于后来华生带着蒙面罩进警局的情节安排就显得太不谨严了。在展开对越南三兄弟抓捕行动前,又把要去为三兄弟母亲祝寿的黑道人物控制住,结果没人前去祝寿,引起了三兄弟的怀疑,因此抓捕不成功,看来警方连最简单的打草惊蛇的道理都不懂。终于抓了大哥阿渣,老二汤尼和老三阿虎要把所有的证人都干掉,包括已经暴露身份的华生,秋堤并没有说要订外卖鸡,匪徒就已把遥控炸弹装进了鸡肚子里,匪徒怎么知道秋堤要订外卖鸡并且能把外卖在那么准确的时间内送上门?这恐怕不能用情节巧合来解释吧。发生了袭击警察导致黄警官殉职的事件后,接替黄警官的女上司与马军等在医院里发生了如下谈话:

女警司:为了安全起见,你们全组放假。

马军:现在杀警察,杀证人,傻瓜都知道是那伙越南仔做的,还放假?

女警司:我担心你们会有危险。

华生:兄弟们都在拼命,你一上来就叫我们不干。

女警司:你现在已经转为文职了,请你出去。

华生:我在做卧底的时候,就已经天天在担惊受怕,我以为腿瘸了就有好日子过了,但连房子也被人炸了,现在叫我出去,警官,这套制服不是给你穿着显威风用的。

女警司:有足够的证据,我会抓人,你有证据吗?

华生无奈离开……

杀警察、杀证人警方是还没有掌握铁定的证据证明是越南仔做的,但是他们要杀华生这个卧底证人不就是因为华生掌握着他们一伙走私等罪证么?显然,编剧在这里已经忘记了华生就是证人这个事实,导致女警司还理直气壮地问华生“你有证据吗?”华生显然也忘记了自己就是越南三兄弟走私和黑社会活动的证人,甚至忘记了自己做卧底的目的。

接下来汤尼、阿虎继续毫无阻力地枪杀了三位证人,并且又要展开对华生的暗杀,警察居然在上一次袭警事件后,在阿渣要庭审的关键时刻没有想到要主动对华生采取保护措施,硬要等到其他证人被杀,匪徒赶到医院要对华生下手时才想到要保护华生,于是一帮警察在匪徒后一步才赶到医院,来制造紧张的戏剧悬念效果。悬念效果是有了,可是故事的情节逻辑就没有了,让人觉得警察完全不是在用脑子破案,至少是警察一直被动,警察应有的智慧形象没有表现出来,应有的正常思维被掩盖。

最后一场戏马军前去救华生、秋堤而与汤尼、阿渣等人展开生死决战是全片的高潮部分,整段戏叙事完整,视觉演绎也真实精彩,但是却忽略了这场戏之所以发生的逻辑前提是不是正确。而这一回缺乏思维逻辑的是反面人物汤尼。汤尼在医院抓走了秋堤,逼迫华生只好不作证,导致阿渣被宣布无罪当庭释放,华生前往汤尼处救秋堤被汤尼扣押,马军抓住刚释放的阿渣,电话质询汤尼的位置,汤尼竟然告诉了他自己的位置,等着他前往一决生死。汤尼的这一思维显然不合常理,首先,马军虽然抓住他的大哥阿渣,但是阿渣才无罪释放,在阿渣没有重新犯案时马军抓他显然没有意义,作为警察他更不会无故伤及阿渣的性命,因为在法律上阿渣是“清白”的人,而汤尼手上的华生对汤尼来说却是至关重要的罪证人物,两人手上的砝码不一样重,悄无声息地除掉华生,他们的一切罪行都将无从追究,他们可以完身而退,汤尼怎么会没想到这一层而要答应两者交换并不同等的砝码呢?况且,汤尼又怎么知道身为队长的马军会是单身前往而不是带着大批武装警察一起前去呢,他就想不到这种可能的力量悬殊让他不堪一击?难道就是为了打一场酣畅淋漓的肉搏架吗?显然在这场戏的逻辑起点上,就对汤尼这个人的思维能力处理得过于幼稚。

电影的情节完整性不仅包括故事要有完整的起因、发展、高潮、结局等结构性因素,还要在各个情节点上逻辑完整,前后有起承转合的必然联系。可见,情节设置上的一些硬伤,可能破坏了整个故事的完整性和真实性,而电影首先需要的就是有一个观众心理上感觉真实的故事。该片导演叶伟信说,文戏只是为武戏服务的,所以剧情故意弄得简单一些,对白也不多。但即使是简单的剧情,细节处理的不周到,也是对电影智慧的破坏。

电影作为个人化的影像创作,可以表现人思维形态的多样性,但是多样性的前提是人物性格必须与电影故事特定的制度环境和心理环境相一致,比如科茨上校就是《现代启示录》里战争这一文明冲突极端语境下的极端性格人物,人物与环境极为吻合,观众就可以理解他。从这点上看,《导火线》在人物形象塑造上存在着明显的不足。

在故事情感上,《导火线》刻意表现了三种情感:以马军和华生为主的同事搭档感情,越南三兄弟对母亲的孝敬,华生和秋堤的爱情。这三种感情承载了我们欣赏《导火线》故事情感的艺术愉悦性,从情感设置上来说没有问题,以马军和华生为主的搭档感情主要推动故事主线发展,华生和秋堤的爱情让影片表现了浪漫的一面,并起到了一定的情节构架作用,越南三兄弟对母亲的孝敬则表现了人性的复杂性一面。

电影对情感的表现来不得半点造作,对情感的要求是真挚自然的流露,情感呈现不能失真,否则就会伤害观众对故事情感的评价和认同:可以看出,影片在刻意刻画三兄弟的孝敬形象以表达人性复杂树立立体反面形象,也为他们的凶残建构一条似乎合理的注脚:争取母子一家人的生存:比如阿渣给母亲亲自喂饭,在最后一场戏南生园双方挟持人质互射人质后的紧张时刻,却出现了如下对话:

阿渣:开枪啊,汤尼。

马军:来啊!怕啦?

汤尼:把枪放下,把枪放下。

马军:放你妈!

汤尼愤怒:混蛋!不要说我妈呀!

千钧一发时刻,汤尼还能如此敏感“细腻”地顾及到妈妈的人格尊严,对他这种情感的表现就有刻意做作之嫌。

故事情感是观众认同电影的重要途径,建立有效的故事情感形式是电影构思的重要方面,有什么样的情感和情感得到了怎么样的表现,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导火线》里的情感,总体感觉真切而不生动,在很多情感环节的设置方面有纯粹为情节发展而设置感情的感觉,情节压制住了情感,我们无法从影片的情感那里获得震撼和激励的力量。

这部动作电影把当今在欧美非常流行的混合格斗完美地展现给观众,让观众耳目一新,虽然有些不足,但总体来看,不失为一部好片。

[作者简介]黄蒙水(1976- ),男,湖南怀化学院中文系讲师,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艺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现主要从事影视艺术、广播电视新闻方向的教学和研究。

上一篇:“甄”的“暴”“破” 下一篇:中国当代电影音乐的文化特征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