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三农”问题研究

时间:2022-09-20 12:57:25

吉林省“三农”问题研究

吉林是农业大省。又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三农”问题在吉林体现得最为典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新农村建设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突破口和着力点,注重发挥本地优势,运用先进科技,推动农村生产力发展,切实解决农民群众最关心、最迫切的实际问题是吉林省解决“三农”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一)吉林省解决“三农”问题取得的成绩

作为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抓好粮食生产,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尤其重要。几年来,吉林省通过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实现了农业可持续发展。尤其是2006年,克服了春季干旱和大面积阶段性低温并发等气候条件不利因素,粮食生产在连续3年丰收的基础上再创历史最好水平,总产量达到275亿公斤。人均粮食产量和粮食商品率连续多年保持第一。畜牧业克服了禽流感和价格下滑的影响,保持了较好的持续发展势头。园艺特产业效益稳步提高,北药生产基地工程、优质高效食用菌产业带工程和推进人参产业振兴计划等都取得了较好效果,绿色有机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总产量快速增长。2006年全省园艺特产实现产值283.7亿元,比上年增加38.7亿元,增长15.8%,农民人均园艺特产收入达到891元,比上年增加109.4元,增长14%。“一村一品”的产业格局已见雏形。初步统计,全省各种类型专业村已发展到3933个,占全省行政村总数的42%。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已发展到2500多个。平均订单生产率达到62%,龙头企业已达1300多家,产品初加工产值近25亿元。

积极落实中央及省里各项支农惠农政策补贴,工作效果明显。吉林省严格按国家政策要求落实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省里安排粮食直补资金18.5亿元,重点向粮食主产区倾斜,补贴资金实行专户管理、封闭运行,保证了及时足额兑现到户,为确保良种补贴政策不折不扣地得到落实,省里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补贴办法。制定了工作方案,明确了操作程序。农机补贴资金1500万元,安排在全省30个县(市、区),突出粮食主产区和农机化示范区。从2006年开始,在落实国家重大农业政策的同时,省里实施了对重大农业增产技术补贴,省财政每年在预算中安排2500万元专项资金,对生物防治玉米螟、农田统一灭鼠、测土配方施肥三项重大增产技术进行补贴,推广面积每年各67万公顷,共200万公顷,2006年粮食增产7.25亿公斤,农民增收7亿元,投入与增收比为1:27,效果非常好。2007年,“三项重大”技术补贴工作已经全面结束,预计“三项重大”技术可促进全省粮食增产8亿公斤左右。

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为突破口,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落实“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省财政每年递增5000万元支持农业产业化项目,培育龙头企业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不断壮大,已成为全省第三大支柱产业。目前拥有长春大成集团、长春皓月、吉林天景等部级绿色食品开发龙头企业8个,省级龙头企业29个。全省70%以上的农产品通过农产品加工业基地转化增值。

针对部分地区基础生产条件差、基础设施薄弱等情况,吉林省加大了投入力度,不断提高农业基础设施承载能力,保障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特别是在西部地区,不断加大发展建设节水农业的投资力度,鼓励农民发展节水农业,使干早少雨的松嫩平原发展高产高效农业的梦想变为现实。松原市鼓励农民筹资打井、修复旧井、死井,并采取群众自筹、财政匹配、专项贷款等办法,大力支持农民购置节水设备。两年累计投入节水灌溉建设资金20多亿元。目前,松原市已建设各类水库23座,新打井2万多眼,购置最新喷灌设备4350套。白城市近几年,仅打井和节水灌溉设备资金就投入3.3亿多元,新打井3万多眼,购置节水灌溉设备!万多套。节水抗旱能力的提高,每年为农民挽回的经济损失达5亿元左右。

通过各种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减缓了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坚持以城带乡,广辟增收渠道,多方挖掘增收潜力,在稳定粮食生产、积极发展畜牧业,大力发展二三产业的基础上,重点发展了劳务经济,使劳务经济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带动力量和最大亮点,2006年,全省已转移农村劳动力330余万人,实现劳务收入270多亿元。

(二)吉林省破解“三农”问题存在的主要问题

党的十六大以来,在中央惠农政策推动下,吉林省农业农村形势持续向好,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乡村治理发生明显变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开局良好。同时,全省农村形势、农业和农村发展还面临着许多矛盾和问题,主要是:基础设施薄弱,抗灾能力不强;技术设备落后。科技贡献率低;产业精深化程度低,优质高效农业比重低;强势龙头企业不多,产业布局过散,集群效应不强,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农村金融品种短缺,金融服务滞后;农村新型经济组织发育不足。农户组织化程度相对较低,农民的思想观念和文化,科技素质还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形势,在市场竞争中的弱势地位仍没有改变;农户经营规模过小,农民增收渠道过窄,转移就业压力加大。持续增收的难度进一步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继续扩大,由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的2.12:1扩大到现在的2.63:1;户籍制度和土地制度不完善,束缚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阻碍了农村城镇化进程。上述问题表明,尽管全省“三农”工作出现重大转机。但就解决,三农”问题的历史任务而言,任务还相当艰巨,不能有丝毫松懈。

(三)解决好“三农,问题的政策措施及建议

结合吉林省实际,我们应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立足强化措施。着眼于加快发展,切实加强对“三农”工作的组织领导,促进农村全面进步、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

1 继续贯彻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继续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发展,以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为核心,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做大做强优质粮食产业、精品畜牧业、精深加工业、园艺特产业、绿色食品和劳务经济六大主导产业,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信息化、标准化和集约化。继续落实好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产粮大县“三奖一补”、农资综合补贴、增产技术补贴等支农政策,重点扶持股份制农机合作社,扶持粮食生产大户、农机大户和科技示范户,引导农民采购大中型农机具和复式作业机械等科技含量高的新机具,在机具类型上突出发展收获机械、插秧机械、经济作物生产机械等新型机具。从当前和长远看,粮食增产增收最终要靠大力实施农业科技,建议国家在吉林进行农业重大增产技术补贴试点。对吉林省重大农业增产技术补贴给予大力支持。

继续稳定粮食种植面积,切实加强耕

地保护,加强大型商品粮基地建设,加大发展现代农业扶持力度。中央高度重视农业发展问题,多年来对商品粮基地建设给予了大力支持。吉林省作为一个农业比重较大的省份,有责任也有义务在发展现代农业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走出一条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优先发展畜牧业,扩大产业规模,建设现代畜禽养殖小区,推进畜产品精深加工,抓好畜禽优质品种培育、引进、扩繁和疫病防控,促进畜牧业全面升级。

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继续推进中国农业科技东北创新工程建设,推广应用一批粮食稳产高产栽培、畜禽养殖、食品加工等先进适用技术,促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进一步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建设农机化试验示范基地,大力推广水稻插秧、土地深松、化肥深施、秸秆粉碎还田等农机化技术。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积极培育和发展农机大户和农机专业服务组织,推进农机服务市场化、产业化。

建立农业风险防范机制,加快发展农业保险,保障农业生产稳定发展、农业持续增收。要加强自然灾害和重大动植物病虫害预测预报和预警应急体系建设,提高农业防灾减灾能力。鼓励农业保险业务向多元化发展。积极发展农业保险,按照政府引导、政策支持、市场运作、农民自愿的原则。加大对农业保险的宣传力度,开展农户保险知识培训,增强农民的保险意识。提高农民自觉投保的积极性,建立完善农业保险体系。扩大农业政策性保险试点范围,各级财政对农户参加农业保险给予保费补贴,完善农业巨灾风险转移分摊机制,探索建立中央、地方财政支持的农业再保险体系。鼓励龙头企业、中介组织帮助农户参加农业保险。

2 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推进农村工业化

把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和工业集中区建设结合起来,推动县城经济发展迈出更大步伐。进一步搞好农业产业经营。继续坚持用产业化经营为主导推进现代农业建设。通过贴息补助、投资参股和税收优惠等政策,培育和发展龙头企业,做大企业规模,做强企业实力,促进企业集群和产业集群。强化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突出标准化、特色化、品牌化,延长产业链条,形成产业规模,培育竞争优势。加大对农村新型合作组织的扶持力度,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增强农民在市场竞争中抵御风险的能力。

3 进一步推进新农村建设

按照中央关于新农村建设20字方针的总体要求,坚持点面结合、统筹安排、整体推进。继续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力度,加强农村路、水、电、气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村教育、医疗、文化、社保等社会事业发展,改善农民生活环境。认真总结新农村试点经验。推广成功做法,扩大试点范围,增加试点启动资金。

培育新型农民,造就建设现代农业的人才队伍。引导农民树立新观念,努力破除小农意识和落后生产生活方式。进一步提高农民自身素质,加强省级农民教育平台、县级农民科技培训基地和乡村农民科技培训工程、阳光工程、绿证工程、乡镇企业蓝色证书培训的财政支持力度,扩大培训规模,全方位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提高农民的岗位技能和就业能力,更好地适应发展的需要。同时,加强农民思想道德文化和民主法制教育,造就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守法纪的现代新型农民。

4 加快农村土地户籍制度和土地流转改革。努力解决“二元”结构

积极争取国家户籍制度改革试点,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当前,农村户籍制度是农民将土地流转出去实现非农化转移的一个很难逾越的制度障碍。必须大力推进农村户籍制度改革,打破农民身份限制。改变农民的“恋土”观念,鼓励农民进城镇安家落户。按照有固定住所、有稳定收入的原,积极鼓励有条件的农民进入城镇,实行离土离乡。同时。积极改革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加快建立适合农村特点的社会就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体系,消除离土农民的后顾之忧,让一大批有能力从事二、三产业的农民能够放心地、有保障地流转自己的土地使用权。

创新土地流转机制,完善农村土地制度。在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基础上,按照“依法、有偿、自愿”的原则。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通过承包、租赁、人股、合作等方式进行土地成片开发,建立农产品生产基地。鼓励农户间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促进土地向种田能手和专业大户集中。鼓励兼业农户、长期在外务工经商或举家外迁的农户,委托村、组集体经济组织代耕或转包、转让、出租其承包土地。连续抛荒二年以上的承包土地,在保持原有土地承包关系稳定的前提下,可由村、组集体统一组织流转。

(作者单位:吉林省发改委经济研究所)

上一篇:跨越2007 下一篇:原来生活可以更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