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三农”问题初探

时间:2022-09-20 10:58:10

新时期“三农”问题初探

通常所讲的三农问题,是农民、农村、农业问题的统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以来,三农问题日渐突出,引起了从学术界到决策层的重视,一系列研究成果及政策举措相继出台。三农问题在当时的提出是有着重大积极意义的。但是将农民、农村、农业问题泛泛而论,容易忽略了我国社会利益格局的深刻演变。

解决好“三农”问题,是我们党和国家工作的“重中之重”。作为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凸显并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三农”问题在新时期新形势下也呈现出了一些新情况。新时期“三农”问题的现状如何,应采取怎样的对策予以解决?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研究。

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键是转移农村劳动力,扩大农民就业;核心是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实现这两个目标,就是要通过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全力推进工业化进程,跳出就“三农”抓“三农”的圈子,用工业化理念统揽“三农”工作全局,以发展工业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举措指导开展农村、农业、农民工作,走活兴工强农的路子,促使国民经济结构由农业占主导地位向工业占主导地位转变,农村区域社会由传统型农业社会向现代型工业社会转变,从而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

加快农业产业化和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

用工业化理念发展现代农业,必须实行产业化经营。目前,农产品已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农民收入靠农产品产量的增加来实现越来越难。所以,农业生产必须由粗放经营向集约化经营,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而使农业向集约化、质量效益型转变,就必须走产业化之路。农业产业化是传统增量型农业向现代效益型农业转变的有效载体,是创造新的市场需求、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

现代农业的显著特点是“产业化经营、规模化生产”,实现产业化经营、规模化生产必须要有龙头企业。因此,推进全市农业产业化进程,重点是培育和发展龙头企业。目前,全市有一定产业规模的只有乳业,而特色农业要做大做强还需努力。有关部门要因地制宜,分类培育,落实好各种扶持、奖励措施,建立相应的服务组织,积极主动地帮助企业解决具体困难与实际问题。企业家要始终保持勇立潮头、争先创优的精神,不能有小进即满、小富即安的思想。同时,要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建立健全企业与农牧户一体化的经营机制,用契约化的手段,使两者成为风险共担、利益同享的共同体。

加大投入和发展科技型农业

政策的支持与农民收入的关系非常密切,财政支农支出与农牧民收入的弹性系数高达1.34,即财政支农资金的增加可以带来农民收入更大幅度的增加,同样农业贷款与农牧民收入的弹性系数8.6。因此,各级政府要加大对农业的引导与扶持力度,采取多种有效的扶持方式促进农业发展,农牧民增收,落实多予少取的富民政策。发展科技型农牧业是增加农牧民收入的主要途径。

要加强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继续构筑以乡镇为龙头,农牧户科技致富带头人和“土专家”、乡土人才为主体的农业技术队伍体系。鼓励支持科技人员到农业生产第一线开展技术承包,为农业生产提供典型示范和科技服务。要本着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示范带动的原则,建设全市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

强化农业对外开放和信息化

用工业化理念发展现代农业,项目建设是最有力的支撑,这就需要强化农业对外开放,以招商项目为重点,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要根据国家的产业政策,从实际出发,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路子,认真搞好项目筛选、论证、建设和服务工作。要根据市、县的区域优势和农业产业特点做好项目规划,实施非均衡产业发展战略,充分利用产业发展的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合理布局优势特色产业区和产业带。

市场竞争在很大程度是信息的竞争,谁掌握的信息多、运用信息好,谁就能把握发展的主动权,就能赢得比别人多的利益。信息资源的掌控,直接决定着农牧民在竞争中的优劣地位,并最终决定农民的收入水平。按照信息、市场需求变动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和竞争力。要建立一套上下畅通的信息服务体系,全方面、全方位地提高信息服务与处理水平。

“三农”问题不仅仅是农村、农业、农民的问题,且是一个社会性的系统工程。“三农”问题的改革需要配套服务,农民的土地产权问题、户籍制度、农民的社会保障、农民的公共福利、提供公平公正的法律援助以及塑造“小政府、大社会”的和谐人文环境等都需要政府和公民一起努力。要真正解决“三农”问题,我们任重而道远。

上一篇:当代青年人马克思主义信仰问题与对策 下一篇:广电BOSS在有线数字电视网络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