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规制边界的博弈分析

时间:2022-09-20 08:37:58

诚信规制边界的博弈分析

【摘要】诚信规制是社会性规制的重要内容,其有效性在于对诚信规制边界的把握。本文通过对交易双方诚信规制博弈和政府与企业诚信规制博弈的分析,揭示规制边界在于规制者把握好规制时机,并使失信成本大于诚信成本。

【关键词】诚信 失信 规制边界 博弈

一、诚信规制博弈的假设

存在单向的委托―关系:一种情况是委托人和人是交易双方,政府是监督者,对失信一方实行以经济处罚为主的反向激励;另一种情况是委托方为规制者,方为被规制者。规制者可以称为政府或政府机构,方是各经济主体(除政府以外的各经济主体)。委托方制定、实施规制政策法规并对被规制者执行制度的情况进行监督,要求被规制者必须诚信地开展经济活动。

各经济主体是有限理性的,在最终效用(利益)获取的选择上具有个人利益最大化选择的理,但各经济主体也存在机会主义倾向,在暴利诱惑下,通过对体制漏洞和市场竞争不充分的利用,往往产生失信的经济行为。信息是完全的,规制者知道或几乎不花成本就可以搜集到诚信与失信的信息,被规制者也知道规制者的机制,即失信就会受到处罚。但在交易双方为参与人的模型中,信息是完全的但不完美,即参与人都知道失信要受到处罚,但参与人之间不知道彼此的行动选择。

二、交易双方的诚信规制博弈过程与规制边界

1、博弈模型的构建。假设在交易的诚信规制博弈中,参与人为A和B,A为消费者,是委托人;B为经销商,是人。A和B都有两种可供选择的战略,即诚信和失信:诚信表现为B向A提供优质产品,A如期向B支付货款;失信表现为B提供假冒伪劣产品或A不能如期、全额支付货款。政府是监督者,存在于参与人之外,通过对失信者进行惩戒的反向激励,改变失信者的函数收益值从而使失信的经济主体选择诚信的经济行为。参与人的支付用效用表示。

如A和B都诚信,双方可各获20单位效用;如A诚信、B失信,A可获10单位效用,B可获25单位效用,但政府能及时知道B失信并给予处罚,使B减少15单位效用,B最终效用为10单位;如B诚信、A失信,B可获10单位效用,A可获25单位效用,但政府能及时知道A失信并给予处罚,使A减少10单位效用,A最终获15单位效用;如A和B都失信,政府及时知道其失信并分别给予A、B处罚,使A、B最终所获效用分别为8单位、5单位。他们的支付矩阵见图1。

图1支付矩阵1

2、博弈过程及博弈的纳什均衡。A、B双方在诚信规制条件下的博弈过程如下:当A选择诚信时,B的选择是诚信,因为此时B失信的效用为10,而诚信的效用为20;当A选择失信时,B选择诚信,因为此时B失信的效用为5,而诚信的效用为10,因此B的占优战略是诚信战略。同理,当B选择诚信时,A选择诚信;当B选择失信时,A选择诚信,因此A的占优战略是诚信战略。在这个有政府诚信规制的博弈过程中,无论对方选择什么战略,参与人的最优选择都是诚信,显然这是诚信规制中的“囚徒困境”博弈,其纳什均衡就是(诚信,诚信)。

博弈的纳什均衡(诚信,诚信)是政府激励性诚信规制下交易双方博弈的结果,对这一结果的经济学解释为:政府的激励性规制对交易双方的战略选择起到了重要作用,正是政府对失信者惩处使其效用减少的激励性规制的实施,使得双方都选择有利于自身效用最大化的诚信战略,说明政府的诚信激励性规制有效。诚信是内生的,对失信行为的处罚减少效用,使失信主体自觉选择诚信的经济行为,诚信的选择决定于最终所获效用的大小。

3、诚信规制的边界。参与双方博弈均衡的唯一均衡结果(诚信,诚信)的出现关键在于政府的诚信规制,以及诚信激励规制的力度。诚信激励规制的力度表现为对诚信查处的概率和处罚的力度,其决定了规制的边界。在诚信规制的博弈中,信息是完全的且进行及时查处,即查处的概率是1,如果处罚力度不够则会出现诚信规制失效。

例1:在一方诚信而另一方失信的战略中,对失信的处罚使失信参与人的效用大于诚信战略的效用20单位为21单位,支付矩阵变化见图2。博弈有两个纳什均衡:(诚信,失信),(失信,诚信),只有一方守信,即诚信规制失效。

图2支付矩阵2

例2:如对参与双方失信情形下的处罚过轻,使A与B最终效用分别为13单位和12单位,支付矩阵变化为图3。有两个纳什均衡:(诚信,诚信),(失信,失信),博弈均衡的结果可能双方都诚信,也可能双方都失信,即诚信规制失效。

图3支付矩阵3

综上分析,诚信规制的边界为:(1)规制时机:政府获取失信的经济行为信息后立即进行规制,这是博弈隐含的假设条件;(2)规制力度:对参与人的战略组合(诚信,失信)和(失信,诚信),政府的处罚必须使失信者的效用小于(诚信,诚信)战略组合中的效用。对于参与人战略(失信,失信),政府的处罚必须使经销商的效用小于在(失信,诚信)中的效用,或使顾客在战略组合(失信,失信)中的效用小于(诚信,失信)中的效用,或二者同时成立。这两个条件同时成立就是交易双方构成委托―关系情况下诚信激励性规制的边界,即:其激励性规制边界就是政府及时规制,并使失信的效用小于诚信的效用。

三、政府与企业的诚信规制博弈过程与规制边界

1、博弈模型的构建。设在政府与企业构成的委托―关系的诚信激励性规制博弈中,参与人为政府和企业,政府是规制者,为委托人,企业是被规制者,为人。以对企业在进口贸易中的走私这种失信经济行为的诚信激励性规制为例,构建诚信激励性规制的监督博弈模型。

政府对进口货物进行管制,企业进口货物必须缴纳关税。企业有两种选择:诚信与失信,失信表现为不缴纳进口关税即走私,诚信表现为足额缴纳进口关税即不走私;政府也有两种选择,即查处与不查处。参与人的支付用收益表示。

设企业的收益为R(缴纳进口税后的收益),政府的收益是税收和罚款,分别为T和P,政府规制的成本为C。当政府选择不查处时,企业不走私,政府的收益为T,企业的收益为R;当政府选择不查处时,企业走私,政府的收益为0,企业的收益为R+T;当政府选择查处时,企业不走私,政府的收益为T-C,企业的收益为R;当政府选择查处时,企业走私,政府的收益为T-C+P,企业的收益为R-P,支付矩阵如图4。

2、博弈过程及纳什均衡。用α代表政府选择规制战略的概率,用β代表企业选择失信战略的概率,则政府选择不规制战略的概率为1-α,企业选择诚信战略的概率为1-β。α=1时表示政府必定规制,α=0时表示政府必不规制;β=1时表示企业必定失信,β=0时表示企业必定诚信。政府的混合战略为σG=(α,1-α),企业的混合战略为σF=(β,1-β)。

政府的期望值函数为:

EG(σG,σF)=α[(T-C)(1-β)+(T-C+P)β]+(1-α)[T(1-β)+0β]=α(Pβ+Tβ-C)+T-Tβ

企业的期望值函数为:

EF(σG,σF)=(1-β)[Rα+R(1-α)]+β[(R-P)α+(R+T)(1-α)]=β[T-(P+T)α]+R

(本文为咸宁学院团队创新项目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KT0601。)

【参考文献】

[1]王良:社会诚信论[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

[2]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3]朱・弗登博格、让・梯若尔著,黄涛等译:博弈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上一篇:判断市场套利的新方法 下一篇:从库兹涅茨收入分配说看居民收入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