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广播新闻现场报道策略

时间:2022-09-20 07:49:08

探索广播新闻现场报道策略

摘 要:现场报道能给广播受众较强的

>> 浅议广播新闻现场报道技巧 现场报道凸显广播新闻特色 连线报道时代如何完善广播新闻现场报道 浅谈广播新闻现场报道的优势 如何搞好广播新闻的现场报道 如何做好广播新闻现场报道 对广播新闻现场报道技巧的探讨 让广播新闻现场报道“直观起来” 试论广播现场报道技巧 努力做好广播现场报道 广播在特殊新闻现场报道中的优势和前景 广播在特殊新闻现场报道中的优势及发展前景 现场报道在广播新闻中的独特优势 民生新闻的现场报道 新闻现场报道的几点感想 浅谈电视新闻现场报道 浅析电视新闻现场报道 新闻现场报道教学系统的探索与实践 电视新闻记者提高现场报道质量策略分析 广播记者如何做好现场报道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论文网 > 艺术 > 探索广播新闻现场报道策略 探索广播新闻现场报道策略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方妍")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 要:现场报道能给广播受众较强的现场感,突出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时效性。因此,做好现场报道是对每一位广播记者的工作要求,也是自身职业素质的一种体现。本文讨论的民生新闻、会议新闻是较常见的两种现场报道类型,笔者就这两种类型的现场报道进行分析讨论,探讨做好广播新闻现场报道需注意的几个问题,以达到增强新闻报道效果,更好服务于广播受众。 关键词:现场报道;广播记者;民生新闻;会议新闻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5)04-0096-03

现场报道是新闻报道中的重要形式,是结合新闻现场场景,描述新闻事实的报道类型,具有新闻现场感和真实感。广播新闻记者在现场进行新闻采访,目的是突出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时效性,以满足受众真实快捷地了解新闻的要求。

在众多新闻事件报道中,民生新闻现场报道、会议新闻现场报道是较常见的两种现场报道类型,记者需根据不同类型的新闻现场报道、不同类型的采访人物采用不同的采访角度和侧重点,而报道方式和采访技巧对新闻现场报道的效果和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也是记者职业素质的一种体现。本文将对这两种类型的现场报道进行分析讨论,探讨做好广播新闻现场报道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民生新闻现场报道

民生问题包罗万象,范围极广。通过客观报道各类信息和综合各方的声音,反映事件的重要性和本质,特别是促使群众民生问题得到解决,是新闻记者的重要工作之一。因此民生新闻报道需避免民生问题细微、浅表、碎片式的报道方式,而需以小见大,“在碎片化语境下作深度掘进”[1]。

在民生新闻报道中,并非民众生活才是民生事件,与民众生活相关度高的政策如何落地、政策执行如何影响民众生活,也属民生新闻报道范畴。在操作上,记者可采取现场采访及记录采访对象言行的方式,帮助广播受众了解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理清事件真相。在某些时候也可采取前往新闻现场观察新事物流程和新政策执行的体验式报道方式,拉近广播受众与新闻事件的距离。由此可见,记者的现场报道角度和水平直接影响着整条新闻的报道效果,两者具有极大的关联性。

(一)现场报道的客观性

现场报道中的广播记者主要是通过事件还原进行新闻传播,忠实的记录才能保证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和真实性。以广播新闻报道《新闻特写:“板凳委员”韩志鹏到物价局递函要求重开的士调价听证会,却连吃闭门羹》为例,笔者紧跟新闻人物,记录广州市政协委员韩志鹏到广州物价局递函,在多个处室的办公室之间来回奔走却找不到负责人回应的过程,并第一时间在现场作连线、口述报道,客观叙述该新闻事件及新闻点。当天随后的新闻稿件更详细地描述了该事件,并配上丰富的实时录音材料,把韩志鹏到物价局递函却连吃闭门羹的曲折过程更全面地传播给广播受众。

在新闻报道中,笔者没对新闻人物的行为进行评论,也没有对相关部门的反应进行点评,只是忠实记录。通过白描、特写的手法,结合现场多种音效,真实再现递函过程中韩志鹏和物价局工作人员的艰难沟通过程,不动声色地再现一场颇具意味的冲突:一方是执着、较真的政协委员,另一方是冷淡傲慢的政府职能部门,强烈的对比使听众印象深刻,强化了这一事件的新闻价值,让听众自己体会该新闻事件的启示。同时通过这一新闻报道使广播听众感受到广州政协委员的参政意识、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意识,也有助于广州市民增强公民意识。可见,只有把握忠实描述新闻事件这个原则,才能保证广播报道的客观性和真实性,才能确保收到好的新闻效果。

(二)现场报道的应变能力

在民生新闻现场报道中,记者需特别注重与采访对象拉近沟通距离,达到更真实、更详细的报道目的。由于现场报道存在不确定性,尤其体现在无法预先把握现场采访时间节点,无法预知被访者对某事件将发表什么看法,这就需要广播记者不仅需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还需具备较强的现场报道应变能力,才能获得现场采访时机和捕捉到有新闻价值的信息。

现场采访可分为正式与非正式两种,在征得新闻人物同意后,记者拿出采访设备进行采访属前者;后者则是新闻人物以聊天的方式说出他们的想法,在征得同意后,这部分信息也可以作为新闻素材运用在现场报道中。在《新闻特写:“板凳委员”韩志鹏到物价局递函要求重开的士调价听证会,却连吃闭门羹》中,笔者随机应变,把握韩委员递函碰壁后感到沮丧的最佳采访节点,提出采访要求。对于这个结果,韩志鹏说,有所预料,但仍然很失望,他仍将继续关注这些“听涨会。”(录音:为了我们社会的进步,通过一次一次的行动,我想,会让听证会变成一个真正民主决策平台。)可见“选择时间、找准时机[2]”是非常重要的,好的时间节点、真实精彩的采访内容使该篇报道在当时的广州引起极大的社会反响。

(三)现场报道的音效运用

广播现场报道的一大特点就是新闻现场的声音得到体现,而民生新闻的现场出现丰富声音元素的机率更大。电视新闻现场报道可以同时传递现场画面和声音,广播新闻现场报道则主要通过语言和现场录取的声音来传递信息,增加报道的立体感。根据不同的事件,常出现的音效包括汽车、火车或飞机的声音,建设或拆卸的声音、风雨大作的声音等。这些音效都属于记者客观记录新闻事件的一部分,可“增强新闻的真实、新鲜、形象性, 增强新闻的感染力”[3]。

还是以《新闻特写:“板凳委员”韩志鹏到物价局递函要求重开的士调价听证会,却连吃闭门羹》为例,为更好地还原现场,为记录新闻人物的情感和体现其个性,笔者在采访时有意识地录下脚步声、敲门声、摔门声,并把现场音效在报道中还原。把新闻人物在大楼里的各个职能部门楼层来回走动、多次敲门、与工作人员沟通不畅等场景,都通过现场音效的配合反映出来,使得广播受众对该新闻事件有了更深刻的感受。

例如,韩志鹏(压混:敲门声)多次敲门没有人回应、(压混:脚步声)他来到了21楼局长办公室、纪检组长下达了逐客令,将所有媒体赶出办公室,“砰”的一声(压混:关门声),门关上了!

简而言之,现场音效要为新闻人物和事件的采访服务。在上述例子中,新闻人物韩志鹏此次行动被众多广州媒体所关注,在长达大半个小时来回奔走的过程中,始终被各路纸媒、电视台、电台及网站的记者围得里三层外三层。笔者在采访时,始终紧贴韩志鹏身边,不能被其他媒体记者挤开,在人物敲门时将录音设备对着门,上楼梯时将录音设备对着脚,用“笨”办法最大限度靠近声音源头,尽可能清晰、完整地采集现场音效,增加广播报道的现场感和真实性。

二、会议新闻现场报道

有别于民生新闻报道聚焦于相对单一具体的民生事件,会议新闻则往往报道政府各部门决策事项和会议过程。因此记者做会议现场报道时不仅要准确领会会议要旨,在众多内容里,去繁求精,选择核心内容、群众最关心的内容,还要把抽象的公文表述转化为简明易懂、生动的广播新闻报道。而现场采访是兼顾以上两个原则、做好会议新闻报道的一个重要保障,因此在会议新闻现场报道中需注意三个方面。

(一)拟定详细采访方案

细节决定成败,采访方案是否拟定得当对大型会议新闻报道尤为重要。在参与“两会”等会期较长、议程较多、同时议题重大的会议时,记者应制定详细采访方案,以确保会议采访的成功及新闻报道的准确、精彩。

报道选题是采访方案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会议现场采访的选题制定是最能展现本报道核心竞争力、有别于其它媒体的关键手段。记者首先需提前与会议主办单位沟通,详细了解会议的主旨和议程,根据会议内容的重要性和当时的热点话题,列出详细采访提纲和拟采访对象;其次,应针对所确定的选题认真做好功课,了解选题的新闻背景和最新进展。只有做到胸有成竹,在会议现场采访时,才能迅速地从庞杂的信息中抓住与选题相关的内容;第三,要做好预案,以便在会议过程中捕抓到有价值的精彩瞬间,使现场报道更加生动。例如在会议讨论现场,与会者的现场脱稿发言往往比会后单独接受采访时的语言更生动,尺度更大,所谓“猛料”,常从发言者有感而发的脱稿讲话中获得。

(二)注重会议现场细节

会议现场细节主要指两个方面:1.与信息有关的细节,例如,在2015年召开的广东省十二届人大三次会议记者会上,媒体向省发改委主任提问的问题集中在近期获批的广东省自贸区如何开展建设方面;2.与会场或与会者有关的细节,包括会场布置是否符合八项规定,与会者有哪些知名人物等等,所有这些细节都能体现新闻现场和新闻背景。

由此可见,会议现场细节报道是把枯燥会议新闻变为生动会议新闻的一种重要会议报道方式,而广播媒体更倚重播发与会者的发言。一次有特点的发言,如发言人的内容、语音语调甚至语速,不但能揭示会场的气氛、传递出带有层次的信息,还能表现人物的精神状态和性情。带有感情的发言,往往比单纯念发言稿更有感染力。

以《广州市市长陈建华动情回忆邓小平南巡,声音哽咽落泪记者会》为例,笔者做了广州市长新官上任第一时间面对媒体、回应焦点问题的新闻报道,并在广播稿中配上丰富的音效,再现了一位新闻人物、政治人物难得动情的一刻。“亲历邓小平南巡,陈建华更能体会改革开放的非凡意义,包括人们解放思想,也包括一代人命运的改变。说到这里,他突然眼圈发红,声音哽咽,并用纸巾擦泪。”(压混:哽咽声音)以上例子显示,如果仅有文字对新闻现场的描述,难以完整再现新闻人物的现场表现,因此广播新闻的现场报道此时发挥出比纸媒更大的优势,尤其在发言人讲话的语调、情绪有所变化时,纸媒远不如广播现场报道有感染力。

其次,这直接体现了笔者在现场的观察和记录角度,也体现了笔者的创新力和该报道的定位。通过对现场人物表情、肢体语言的白描,配上现场音效,使得现场报道不再死板,会议内容不再神秘,可帮助广播听众在听到哽咽的现场声音时,仿佛亲临其境,能更充分地感受到新闻人物的情绪变化。可见,现场报道会议新闻,记者不仅要全程参加会议以免漏掉信息,还要善于通过现场采访捕捉一些重要细节,从而使新闻真实生动。

(三)整合会场碎片信息

自媒体的流行改变了受众获取信息的方式,自媒体碎片式的信息传播比传统媒体更注重“短、平、快”。由于传统广播媒体仍受限于播出时间和播出次数的硬性规定,因此,广播记者更应注重整理信息、整合信息,并应视该项工作为广播新闻报道与自媒体竞争的重要方式。在会议采访现场,记者应着眼新闻事实,将重要信息点,按新闻价值的大小重新排列,并将新闻事件的背景和延伸信息进行整合。

笔者曾多次参与省、市和全国“两会”报道。在会议现场,笔者不仅报道会议的程序,代表的讨论发言,还需把会场的碎片信息串联起来,并结合社会热点和事件背景进行延伸报道。由于广播新闻依靠听觉,无法运用大量数据和图表帮助听众理解新闻事件及背景,因此广播记者需在口述中简要将各方信息融进现场报道中。以2014年广东省人代会现场报道 《曾志权回应2014年预算中三公降幅大于往年,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为例,两个多小时的会议中,省财政厅厅长就财政资金的安排回答了多个问题,但颇受广播听众关注的“三公”经费压减情况,只是会议现场海量信息里的一个“碎片”。

为让听众更好理解财政厅厅长在会议现场的简短回应,笔者在报道中对广东省2014年的“三公”经费与2013年、甚至2012年的“三公”经费进行了纵向比较,将以往相关背景信息进行整合,把“碎片”串成“项链”,让听众在大背景下更好理解现场的信息。

三、结 语

随着我国全媒体时代的迅速发展,受众获取资讯的习惯和途径被极大改变。然而,不管新闻的编辑和包装手法如何变化,前方一手的原材料始终不可缺少。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从竞争到融合的当前,广播电视媒体需顺应潮流,抓住趋势,革新理念[4]。

作为广播记者,在做新闻现场报道时,不仅需考虑如何使报道既能突出时效性和真实性,还需考虑如何做到既能体现广播记者记录现场的视角,又能整合前方一手信息与后方延展资讯。

最后一点,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新闻现场报道要符合不断更新的传播理念,借鉴全媒体中有益的思维方式。唯有这样,才能在不同的报道场合综合运用多种采访方式和技巧,发挥广播自身优势,做出导向正确、有影响力的广播新闻报道。

参考文献: 范易,雷毅.试论碎片化语境下广播新闻的深度掘进[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4(12). 邱奕明.选择时间、找准时机、提高时效[J].现代传播,2014(4). 黄宁.从《新闻招手停》到《整点播报》――广播记者如何做好现场报道[J].记者摇篮,2006(6). 穆菁.媒介融合态势下广播电视媒体面临的挑战及应对策略[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3(4).

上一篇:要提倡勇于实践埋头苦干的精神 下一篇:色彩构成之色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