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红河彝族两大支系舞蹈的特点及其发展

时间:2022-09-20 07:45:35

云南红河彝族两大支系舞蹈的特点及其发展

[摘要]把云南红河彝族中最有代表性的两个支系――“江内彝族”和“江外彝族”的舞蹈特点进行了具体分析,并对二者的代表性舞蹈动态进行了细致的区分和比较,使人们对其有一个整体性的把握和认识。

[关键词]红河彝族舞蹈;两大支系;特点:发展

一、云南红河地区彝族两大支系的舞蹈特征

1.江内彝族舞蹈的特点。在红河是以元江来划分彝族居住区的,元江以东的建水、石屏一带彝族居住区,称“江内彝族”区。江内彝族舞蹈的突出特点是诙谐、逗趣、活泼而充满活力。每逢喜庆、丰收的日子以及平常的茶余饭后,这里的人们都喜欢聚在一起跳烟盒舞。烟盒舞有“正弦”“杂弦”之分,基本步伐是“三步弦”,内容多为模拟动物动作和劳动生产过程,有“鸽子啄食”、“蚂蚁走路”、“鹭鸶拿鱼”、“扭松毛卷”、“哑巴砍柴”等,石屏、建水两县以收集到120多个套路。形式特征是手拿烟盒,舞蹈清新活泼,节奏感很强,传说烟盒舞来源于最早男人们吸水烟筒时用于装烟丝的盒子。每当人们吸烟吸到兴头上,就会起身倒掉盒子里的烟丝,左右手分别拿烟盒的盒与盖,用手指即兴弹奏出各种节奏,并随之起舞――这就是烟盒舞的由来。后来专门有了竹制的烟盒供舞者使用,舞蹈在男女老少中广为流传。烟盒舞是一种传统的民族舞蹈。它的来源传说不一,较为普遍的的说法是彝族人民为了猎取野兽,往往披着兽皮混到兽群中间。后来渐渐把这种模仿野兽的动作发展成为舞蹈,于是形成了“三步弦”。另一种说法,认为“三步弦”是挑秧苗走路,上山下山的样子。总之,这都说明烟盒舞产生于彝族人民的劳动斗争生活。现在的烟盒舞已是当地的人们在喜庆丰收和茶余饭后不可缺少的活动及娱乐手段。

2.江外彝族舞蹈的特点。在元江以西的红河、元阳一带的彝族居住区则称“江外彝族”区。这个地区的代表性舞蹈是乐作舞。流行于红河南岸,故又称为“江外”彝族舞蹈,彝语称“裁比”,意思是成双成对跳起来。当地汉族人民称这种舞蹈为“龙纵”,又认为是欢乐的动作,故也叫“乐作”。江外彝族舞蹈的突出风格是洒脱、优美、富于韧性。对于居住在山区的江外彝族来说,大山养育了他们的文化,养育了他们的音乐和舞蹈。江外彝族喜欢对歌、擅长吹树叶,其音乐曲调悠扬婉转、娓娓动听,所以他们的舞蹈也如音乐曲调一样优美动人。由于他们的音乐和舞蹈多是来自于少男少女谈情说爱时的“对歌”和“撵山”。所以江外彝族舞蹈多为青年男女合跳,而且一般是群男群女4人一组来穿插跳,如“踩养”、“撸草”、“蜻蜒点水”多为女子跳,而且是以表演为目的。其中,“踩养”是江外彝族最典型的主干动作,传说这个动作源于当地人劳动时收割养子和人们踩养麦的一些动作演变而来。“拖步”、“反弦”、“跳弦”和“拧弦”多为男女穿插队形跳,以娱乐为目的。舞者边跳边唱,闻或拍手,激烈时,相互对穿;忽停,忽动,并自转一圈。图形基本为圆圈,有时交错对穿,有时翻身自转。每逢节假日或收割完毕农事稍闲的时候,彝族人民常会在院子里,草坪上、大树下聚众起舞。也许是山给人以向上的感觉,这里的人们所跳的舞蹈几乎全是重拍向上一无论是慢板的“踩荞”是快板的“跳弦”均是如此。

二、两个支系舞蹈特点的区别

我们先从两者的动律入手,来谈谈它们之间的区别。江内彝族舞蹈最鲜明的特点是重拍时动律向下,这一特点使得它与江外彝族的动律、节奏向上的特点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向上的动律贯穿了整个江外彝族舞蹈,这种舞蹈本身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舞蹈语汇,其舞蹈的风格特点是起伏连贯,上身随舞步稍左稍右倾斜,前俯后仰,舞姿轻盈飘逸。江内彝族舞蹈的风格特点则是身体在富子弹性的起伏中,手臂和手腕灵活舞动,配合的协调自然,轻快流畅。在红河彝族舞蹈中“翻盖手”的运用非常广泛,但在这两大支系的民间舞蹈中,“翻盖手”的做法也有一定的区别。江外彝族舞蹈的代表性特征是手拿烟盒,在做“翻盖手”时强调绕腕;江内彝族舞蹈中的“翻盖手”是由手腕拎起自然翻盖。两大支系舞蹈特点的区别在舞蹈作品当中体现的更为突出。

红河彝族舞蹈的发展要适应人们的需求,合乎舞蹈艺术发展的规律,要按大众喜闻乐见和易于理解、接受的方式去促进其发展,也要保护原有的舞蹈风格特点和动作韵律。彝族民间舞蹈在教学与创作中既要大胆,又要小心谨慎,否则就有可能脱离原有的民族韵味,不能为本民族的人们所接受。

上一篇:瑜伽训练对女大学生身心健康影响 下一篇:科学发展观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