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形图像处理》课程改革的研究与设计

时间:2022-09-20 07:35:47

《图形图像处理》课程改革的研究与设计

摘 要:《图形图像处理》是我校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与计算机网络专业的专业必修课,本课程以Photoshop软件作为讲解核心,是面向实际应用的理实一体化的课程。传统以软件菜单工具式教学方式已无法提高学生的职业与独立创作能力,因此要根据课程特点和专业需求,以任务为载体,根据实际工作任务重构教学内容,根据工作岗位设计教学情境,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教学改革,构建基于工作任务的适合当今职业要求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网页美工设计能力以及软件界面布局美工设计的要求。

关键词:图形图像处理;工作任务;课程改革

一、概述

(一)课程概述

《图形图像处理》是我校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与计算机网络专业的专业必修课,本课程以Photoshop软件作为讲解核心,是面向实际应用的理实一体化的课程。它主要应用于当今最热门的电脑艺术设计、电子出版、影视广告、计算机信息管理、软件技术以及网页美工设计等方向[1]。本课程在《网页设计》、《信息管理系统》课程之前修完,学习本课程的意义在于培养学生在《网页设计》课程学习时具有一定的网页美工设计能力、在学习《信息管理系统》课程时学生自行开发的管理软件的界面较为美观,本课程也重在培养学生的图形图像创意、制作和鉴赏等方面的能力,课程要求的能力分析如表1。

(二)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通过调查发现,目前该课程教学以软件菜单工具式[2]教学方式为主。这种教学方式虽然符合学科体系下知识成长的规律,学习目的性不强,没有将学生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导致教学过程与实践严重脱节,学生只是熟悉了常用工具和命令的使用方法,具备一定的模仿能力,不能独立创作或制作出自己的平面设计作品。更不能将所学知识灵活应用于生活实践。从专业培养计划来看,该课程作为《网页设计》、《信息管理系统》课程的先修课,也没有起到先修课的效果,课程知识必不能有效地应用于后续课程。因此,如何解决教学与实践脱节的问题,如何使该课程成为名副其实的先修课程,并建立一套符合专业需求的图形图像处理实践教学体系已成为当务之急。

二、课程改革的理念与思路

(一)课程改革理念

根据课程特点和专业需求,以任务为载体,根据实际工作任务重构教学内容,根据工作岗位设计教学情境,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教学改革,构建基于任务实践的适合当今职业要求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网页美工设计能力以及软件界面布局设计的要求。

(二)“基于工作任务”教学理念

“基于工作任务”的教学模式,是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完成一个工作任务为主线,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教学任务中,将教学过程、学习过程与实际工作任务有机的结合起来[3]、[4]。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管理者、协调者和监督者,主要采用任务教学法,每个任务都按照“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和评估”六步完整的行动过程来组织实施教学。“基于工作任务”的任务化课程改革是以任务为载体、以任务为中心来选择、组织课程内容,并以完成工作任务为主要学习方式的课程模式。它把实际工作中的实际任务引入课堂,使学生“在做中学”虽不在工作一线,但通过对工作一线的模拟,让学生亲身体会工作一线的工作环境与工作任务,有利于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提高学生的网页美工设计能力以及软件界面布局设计的能力。

三、课程改革内容

(一)精讲理论,突出基于工作任务的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

本课程的理论知识易于理解,但实际操作技巧的掌握较难。因此,在教学中以基于工作任务的案例制作分析和大量的模拟工作项目制作是该课程的主干,打破菜单式教学的顺序,以实践训练带理论学习,以实践案例分析讲解理论之间的相互逻辑关系,来提高学生对Photoshop图像处理的操作技巧,从而提高学生在Photoshop平面设计中的实践应用与原创能力。

(二)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激发学生创造的积极性

生活是最好的老师,以实践为导向,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寻找挖掘的案例最容易被接受。如在将要学到修图工具时,教师会从修改有瑕疵的照片开始,让学生从家中带来一些自己觉得有瑕疵的照片,首先教师先从中挑选一些有代表性的照片,设计一个虚拟的工作场景,比如学生一名照片修复师,现在要做一本时尚杂志的封面,封面的照片就是教师选中的照片,再提出一些封面要求,开始的时候教师和学生一起讨论照片的修改方案,然后在教师指导下,运用各类修图工具进行修复,最后由学生自行修复其他的照片,教师提供技术支持并及时对同学们的作品做出点评。这样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也树立起了学习的信心。通过这样的基于工作任务的涉及知识点如去除斑点、修正环境的瑕疵、突出人物以及换头术等,在虚拟的工作任务中学生很容易的就将这些知识点掌握了。

(三)改革教学方法,重在培养学生的原创能力

针对传统教学中,很多学生对软件的使用方法很熟练,但是不会设计自己的作品的现状.我们彻底地改革了教学方法,变“教师讲授,学生听课”的以教师教为主导的传统教学方法为“学生主动学,教师引导”的以学生学为主导的教法[5]。以设计工作任务的主题为“汶川地震,八方支援”的张贴画为例,主要教学过程为:

据学生人数,分成小组。每组4至6人,组长一名。根据张贴画主题先进行个人设计,再由组长组织进行组内讨论,确定设计方案。最后比较各组的创意方案,找出几种最佳方案。

在设计过程中,教师作为技术支持,解决学生提出的主要技术问题。

学生搜集素材,自己操作,做出结果,写出工作任务报告。

这样,既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课堂气氛融洽而热烈,同时锻炼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完善教学内容,为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

为了能够更好地使学生更全面的了解图形图像处理的各个工作环节的知识,实际教学中,往往还需要补充很多关于图像处理和设计中的其他知识。如补充一些构图、色彩的知识。此外,还应该补充一些相关的印刷知识,让学生在头脑中对这类事务处理的流程有个明确的认识。

(五)改革评价方案,基于工作任务的考核评价模式

全部课程由学生、教师及学生工作小组共同完成,学习评价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在学生学习小组中的作用、变化和团队合作情况,构建基于工作任务的考核评价模式,采用学习小组评价的方式进行考评,帮助学生增强学习兴趣和促进学生在小组中的团队学习能力,将“工作能力”素养和创新意识纳入课程评价。课程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工作能力’素养评价(40%)、小组内评价(30%)、创新意识评价(30%)”三个部分,评价主体是教师和学生,采用学生自评、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结合方式,通过现场工作汇报来评价学生的“工作能力”。

经过对《图形图像处理》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有了一些可喜的成果,有些同学在学习后,敢于去竞争平面设计岗位。同时,通过师生互动促进了学生与教师的双向的积极沟通和合作,培养了学生在工作当中的团队意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该课程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廖德伟,孙正广,梁莉菁等.高职高专图形图像处理专业教师培养初探[J].职教论坛,2011,(11):79-81.

[2]熊晓琳,李海春.创新教学方法增强教学吸引力――”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研讨会”综述[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2):120-121.

[3]班祥东.基于工作过程的《Photoshop图形图像处理》学习领域课程的研究与开发[J].中国科技信息,2010(16).

[4]元泽怀,陈晓明.任务驱动型实验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4,(1):169-171.

[5]施宝信.浅谈学生学习主体的参与意识[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0,(16):210.

上一篇:志愿服务引领城市文化新风尚 下一篇:浅谈博物馆社会教育工作中大学生志愿者的积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