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珠鸟》教学反思

时间:2022-09-20 06:45:54

《珍珠鸟》教学反思

《语文沉浸式教学学生学法研究》课题试图通过对影响学生学习语文的课内外大环境做全方位的研究,引导学生主动地去接近纯粹的、经典的语言环境,营造适合学生学习语言、运用语言的良好氛围,让学生在课堂内外都能“沉浸”在祖国纯正的语言氛围与高雅的文学艺术殿堂中,从而身心得到洗礼,让自己的欣赏品位得到提高,最终形成并提升基本的语文素养。

结合笔者所在学校生源实际,教师有选择地向学生推荐课外美文,从而加大学生阅读、感受文学教育的力度,使学生受到艺术之美的震撼和熏陶。《语文沉浸式教学学生学法研究》注重学生的学法研究,让学生从“沉浸”走向“体验”,从对文学经典的课外延伸拓展阅读到逐步培养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也能“沉浸”,能主动发现、欣赏、吸收文质兼美的语言艺术,学会自觉地把它运用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如何在课题研究及教学中落实这一要求呢?现以《珍珠鸟》为例,谈谈我的认识。

《珍珠鸟》是根据作家冯骥才的散文改编的,描写了“我”为一种怕人的珍珠鸟创造了安逸舒适、自由自在的生活环境,使它们与“我”越来越亲近,说明“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课文生动活泼,妙趣横生,很能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某次示范课,事先不曾安排与学生见面,也不曾安排学生预习。在指导学生阅读时,我从以下四点入手设计和组织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借境导入,营造氛围

从《鸟》专题导入,借助于学生刚学完专题,对鸟儿有特殊的感情,引入白居易的诗,学生容易读懂诗歌对人们的告诫:莫打枝头鸟!再引出富有爱心的作家把鸟带回家,教师播放课件,让学生认识、欣赏珍珠鸟,引起兴趣,引出课题,体会珍珠鸟的美丽,为进入文本埋下伏笔。

二.初读课文,感受“情意”

学生初读后,很快从全文理出鸟儿的“小”、鸟儿的“可爱”、鸟儿的“胆小”又“胆大”等特点。教师有意让学生从鸟儿“胆小”到“胆大”的变化来体会作者对鸟的情深意切。这些对文本的初步理解,有些粗糙、肤浅,却是理解主题的基础。教师应珍视这些感受,进而引导学生深入读书,理解作者写作的真谛。

三.细读课文,理解“真爱”

通过初读,学生感受到了作者对珍珠鸟的爱。但要理解课文的最后一句“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仅仅体会到“爱”是不够的。这“美好的境界”是什么呢?仅有“爱”就能创造出这美好的境界吗?显然,教师这时应抓住学生的初步感受,引导学生向纵深开掘:“我”是如何赢得鸟儿的信赖的?进而让学生细读课文,体会作者为珍珠鸟所做的“不一般”的事:

“我”为鸟儿安了一个舒适温暖的巢,营造了“深幽的丛林一样安全的”环境,又精心照料它们的生活,不好奇,不打搅,对鸟儿生活习性的充分尊重,用“小家伙”称呼鸟儿更是看出“我”的喜爱。而对小鸟在屋里自由活动,“我”却“不管它”,对它非常包容。鸟儿胆子越来越大,越来越接近“我”,“我”欣赏着它的调皮。直到有一天,鸟儿落在“我”的肩上睡着了,作者流露出一时的感受:“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种你离不开我,我离不开你的人鸟合一的感人情景,使人感悟到更深层次的爱――“信赖”。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找到以上相关的句段反复体会、交流。从中感受到那些描写“我”为鸟儿做了些什么的语段是有层次的,作者对鸟儿“不一般”的爱,体现在他顺乎了鸟的习性和天性,在“尊重――理解――宽容――沟通――欣赏――信赖”的层层深入的情感体味中,学生对课文最后一句“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真正有了感悟,这种感悟由浅入深,除了对本义、引伸义、深层含义的理解,也有对“不言之义”的领会。

四.赏读课文,欣赏“境界”

在学生沉浸课文、理解课文的过程中,还应培养学生对课文优美形象、深刻意蕴、丰富情感的欣赏能力,通过欣赏,获得审美享受、感情陶冶、精神净化。在品读“它居然落在我的肩上……这小家伙竟趴在我的肩头睡着了”,我设计了让学生为这画面题词的一个情境,学生的灵感被激发起来,有的说叫“爱”,有的说叫“亲近的情意”,还有的说叫“信赖”。让学生在此基础上诵读课文13―15段,沉浸在作者“人鸟合一”的境界中。

有位哲人说过:“正是儿童承袭了人类最初的诗性性格,他们的智慧既指向眼睛看到的地方,也指向心灵看到的地方。”充分调动学生的这种潜能,让他们在欣赏中想象,在想象中感悟,在感悟中创造,那么,这一情境的创设就不仅仅培养的是学生的欣赏能力,也融合了个性与创造的培育。

五.再读课文,理解“信赖”

在学生通过沉浸、欣赏性阅读获得情感满足的基础上,我设计了让学生探讨“人与大鸟的信赖”这个环节,通过品读描写大鸟神态的语句来体会“人鸟未必合一”,再结合宋司马光的《放鹦鹉》和欧阳修的《画眉鸟》引出“人与鸟的信赖”这个话题;句式训练“信赖,就给它……”到“信赖,就还它……”则让“信赖”这个话题变得沉重,引发学生思考:人与人的信赖达到了美好的境界吗?人与自然的信赖呢?怎样赢得信赖?怎样创造美好的境界?

课后练习给学生选用了筱敏的《鸟儿中的理想主义》,设计了两个比较题,意在拓展延伸。

《珍珠鸟》一课,学生初读后似乎没有什么不懂,但作品借助语言、结构、手法等形式因素表现出来的思想内容却是极为复杂和微妙的,不易被读者真正把握到。

阅读,就是要了解文章由形式到内容的真谛。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剥开各种表面形态看到它们的精神实质,其方法便是“沉浸、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这几种能力的培养,是阅读教学的重点,教学中常常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沉浸、感受中有所理解,在理解中加以欣赏,在欣赏中进行评价,会使阅读活动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黄晓岚,语文教师,现居江苏苏州。本文编校:洪 鸣

上一篇:如何把作文写得充实 下一篇:维纳斯断臂的美学谜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