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海新区产业结构的合理性分析与战略选择

时间:2022-09-20 04:50:32

滨海新区产业结构的合理性分析与战略选择

摘要:滨海新区作为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第三极,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而滨海新区作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其经济结构转型与产业升级也是备受关注的焦点。因此,本文试图从理论上探讨产业结构合理性的判断基础,并基于数量的定量分析,得出新区产业结构不合理性结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滨海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选择。本文首先介绍与产业结构合理性的判断基准。以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分析了历年滨海新区产业结构的变化,给出滨海新区产业结构是否合理的结论,最后,根据滨海新区产业结构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主导产业辐射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产、学、研一体化,发展循环经济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产业结构 滨海新区 合理性 战略选择

引言

天津滨海新区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经济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新区产业结构中以重工业为主导的第二产业发展迅猛。但相对第一、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发展严重滞后,重工业发展带来的高污染、高能耗,致使三次产业结构调整矛盾愈加凸显。这就要求我们对滨海新区产业结构的合理性加以分析,通过分析判断新区产业结构是否合理。从而基于这种数量分析就结构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

1、产业结构合理性判断基准

判断一个经济体的产业结构是否合理,不能单纯根据经济是否稳定和发展来直接评价,要根据产业结构本身的特性和演变规律进行间接分析

1.1 国际基准

首先,以钱纳里等人倡导的标准产业结构(见表1)为依据,判断不同经济发展阶段上的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以大量的历史数据进行统计回归所得出的产业发展的标准产业结构,确实能够反映产业结构变动的一般规律,判断各国产业结构变动是否合理的参照系。其次,分析各国人均GNP与产业结构演变过程,在总结各国经济发展经验后,提出了一个平均模式,即随着经济发展水平提高,人均GNP的不断增长,第一产业的产值比率和劳动力在第一产业中的比率呈明显下降趋势。由于这种“标准产业结构”是通过各国统一发展阶段上产业结构的统计资料进行回归分析得出的,而各国在不同经济时期和经济发展环境变化较大的情况下,如所处的国际经济环境、国内资源禀赋、劳动力的素质和技术水平,以及所选择的发展战略各不相同的,使得以“标准结构”为参照系,只能为我们提供一种大致判断产业结构是否合理的粗略线索,而不能成为一科根本依据。

1.2 产业间比例基准

产业间比例判断基准是以产业间比例是否平衡作为判断产业结构合理与否的标准。经济增长是在各产业协调发展的基础上进行的,产业间保持比例平衡是经济增长的基本条件。依据产业间比例判断基准建立的合理性分析方法,通常需要借助一个可以进行比较的参照结构,将分析的产业结构与参照结构进行比较,以此评价被分析的产业结构的合理性。但是,不能将此基准绝对化,只有超越了一定界限的结构失衡,才是真正的结构不合理。

1.3 需求结构基准

供给与需求平衡是经济稳定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供给与需求有总量平衡和结构平衡。总量平衡不一定有结构平衡,而结构平衡一定包括总量平衡。以产业结构和需求结构的适应程度作为判断产业结构是否合理的标准称为需求结构基准。二者适应程度越高,则产业结构越合理;相反,两者不适应或很不适应,则产业结构不合理。

1.4 结构效应基准

该观点认为,产业结构的合理化是指在一定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目标要求下,实现供求结构平衡、各产业部门协调发展并取得较好结构效益的产业结构优化过程。

上述四种判断基准从不同角度考察产业结构是否合理,既有其科学性,又有各自的局限性。国际基准忽视了经济条件的不同。需求结构基准过于强调供需平衡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产业间比例平衡基准忽略了经济非均衡增长对产业间比例的积极影响。这三个基准都忽视了社会生产对环境的影响,产业结构的合理性判断是一个多方面综合作用的系统问题,必须综合考虑产业结构的各个方面,在实际的判断中,应吸纳和借鉴各个基准的有益成份,综合评判。

2、滨海新区产业结构合理性分析

2.1 滨海新区三次产业比例分析

由表2-1可以看出,截至2008年,新区完成生产总值3,102.2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去年同期增长了23.1%。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7.54亿元,比2007年上升2.0%;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2,246.24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3.9%;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848.46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1.4%。新区三次产业结构比由2000年的0.91:67.07:32.02到2008年调整为0.24:72.41:27.35,产业结构呈现出“二、三、一”发展格局。以工业、建筑业为主的第二产业发展势头迅猛,成为拉动新区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相比2000年增长了5.86倍,增速超过了滨海新区生产总值5.43倍的增速,成为新区经济增长的最大引擎。

由图2-1可以看出滨海新区的产业结构呈现出第二产业比重逐年递增,第一、三产业比重逐年递减的规律。第二产业所占GDP 比重过高,而第三产业发展严重不足。

由图2-2可以看出新区第二产业环比增速居三次产业之首,虽有小幅波动,但总体呈稳中有升态势,这是因为重工业一直是滨海新区发展的强势产业和优势产业,在工业结构中,电子、石油开采与加工、汽车制造、现代冶金及乙烯、炼油等是滨海新区的支柱产业。第一产业环比逐年下降甚至在05、07年出现负增长。第三产业蓬勃发展,环比增速逐年大幅提高。

2.2 滨海新区第三产业内部构成分析

2.2.1 滨海新区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变化分析

从图2-3,可以看出同2000年相比2008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下降了5%,批发和零售和餐饮业上升了2%,变化幅度不大。二者之和所占第三产业比重均超过60%。可见,第三产业中传统服务业具有比较优势。2008年金融业完成增加值62.05亿元,占第三产业比重7%,相比2000年5%有小幅提高。房地产业完成增加值49.89亿元,占第三产业比重6%,相比2000年8%有小幅下降。

2.2.2 优势产业发展强劲

港口物流业一直是滨海新区第三产业中的优势部门,在其第三产业中占据重要位置。目前天津港集装箱航线总数已经达到90余条,航班360余班,对外辐射能力进一步增强。保税区加快推进服务于中国北方国际物流中心的建设,国际物流保持快速增长。物流业是滨海新区第三产业中为数不多的亮点。

2.2.3 金融保险业仍然滞后

滨海新区第二产业飞速发展所带来的需求并没有刺激金融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2008年滨海新区的第三产业构成中以批发零售业为主要成份,金融保险业的比重最小,仅为7%。第三产业内部仍然由传统服务业占据主流,金融等现代服务业部门在第三产业自身比重较小的前提下更显弱小。金融保险业作为高新技术产业的关联产业,以及伴随工业化进程发展的补充服务业,没有得到充分发展,也对工业的发展起不到足够的带动作用。第三产业内部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发生脱节,产业结构不合理。

2.3 结论

滨海新区第一产业比重逐年缩小,第二产业保持一贯增长并最终超过七成,第三产业发展缓慢甚至有倒退,是工业化初期所具备的特征。在第二产业内部,高新技术与信息产业的发展是后工业化时期的显著特征,此类产业发展与成为其关联产业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是紧密相连的,可新区不到三成的第三产业比重却与后工业化标榜的50%;以上相去甚远。这成为滨海新区产业结构中的一大矛盾。

3、滨海新区未来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选择

3.1 以金融创新为契机,打造以金融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体系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对滨海新区的实践来说其重要性更为突出,它不仅对包括高新技术产业在内的整个滨海新区的制造业提供着重要的服务,而且对滨海新区的其他服务业也提供着重要的服务和支持,如对现代物流业和港通及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都发挥着非常重要的服务作用。在金融创新的机遇下,滨海新区应大力发展相关配套现代服务业。

第一,滨海新区要充分利用港口区位优势,把区域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大力发展物流业,形成海、空、港一体化的国际物流体系。加快天津港深水港的建设,使其成为国际化的深水港。以东疆保税港区的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口,加快出口加工、转口贸易、物流企业的聚集与发展。

第二,通过综合配套改革完善现代服务业体系,在金融、科技、公共服务等服务业重点领域率先示范:以扩大开放加速要素整合,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积极承接和推动现代服务业转移,探索涉外服务业发展新模式;以市场为基础配置资源,充分发挥企业的市场主体作用,有效发挥政府对服务业的引导、服务、调控和依法监管职能。滨海新区将围绕新区总体定位,努力构筑高端化、高质化、高新化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服务业体系,增强服务和辐射功能,努力成为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国际物流中心、金融改革创新实验区、天津市商贸中心。

第三,特别是要发展一些知识型服务业,形成为企业服务的知识型服务产业链,包括由通信、网络、传媒、咨询等组成的信息服务业;由银行、证券、信托、保险、基金、租赁等组成的金融服务业:由会计、审计、评估、法律服务等中介服务业;由教育培训、会议展览、国际商务、现代物流业等组成的新型服务业等等。其中要优先发展银行,证券等金融服务业,完善金融体系,提高服务效率,增加服务品种,提高服务水平,为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信贷支持和优质的金融服务,成为企业发展的强大经济后盾。其次要发展通信、网络等信息服务业,为企业提供一个高效、快速、安全的信息交流的平台。与此同时,要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大幅提升国际物流和国际航运能力,为企业开展对外贸易提供良好的服务。最后还要积极发展文化、旅游、社区服务,教育培训,医疗保健等需求潜力大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产业。

3.2 以重大项目为先导,发挥优势产业带动作用和辐射效应

滨海新区要做强主导产业,发挥优势产业带动作用和产业集聚效应,带动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滨海新区要充分发挥主导产业的辐射作用,延伸产业链条,利用各种资源,扶持区域内为新区大企业服务的中小型专业化配套企业做大做强,产业链的完善可以使区域产业紧紧包围主导产业,消除区域产业之间缝隙,形成产业的聚集效益,提升整体产业竞争实力。滨海新区还应以优惠政策引导企业从事高端科技产品研发,支持高校与企业合作建设研发机构实施产、学、研一体化,提升企业自主创新。

主导产业一般都具有发展潜力大、需求较高、劳动生产率上升或技术进步速度较快、产业之间的关联关系强、进出口能力大和资金技术密集程度较高等特征,做强主导产业对促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加快经济发展速度和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具有重大作用。新区要通过主导产业的带动作用和辐射效应,逐步延伸产业链,利用环渤海地区的各种资源,吸引为新区内大企业服务的中小型专业化配套企业,以此加大新区产业的带动作用和产业集聚效应。由此带动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2008年,空客A320系列飞机、150万吨冷轧薄板等97个5,000万元以上项目投产运营;一汽丰田、维斯塔斯风电等163个外资项目增资扩产;美国普洛斯物流总部、日本永旺购物中心等258个5,000万元以上项目,柳工北部工程机械研发制造基地、新疆特变电工变压器。这些大型项目的投产,有效发挥了优势产业的带动作用,并且产业链的完善可以使区域产业紧紧包围主导产业,消除了区域产业之间缝隙,提高了产业的辐射作用,提升了产业竞争整体实力,带动了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3.3 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提高竞争力

滨海新区要以天津市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为依托,建立相应的产、学、研合作机制,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

首先要建设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的技术创新体系,这是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其次,要加强政府的引导和鼓励,进一步完善市场机制,建立保护国内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所必须的市场环境,鼓励和引导企业积极参与国际重大前沿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加大高新技术产业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力度。开发行业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和前瞻性技术,培育出一批充满活力的创新型企业,聚集一批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创造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打造一批国内外有影响力的自主品牌,尽快实现由产业链和价值链的中低端向高端的转移,努力实现由制造向创造的跨越。最后,更重要的是要推进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因为只有这些成果转化成产品,被市场认同,才能带来真正的经济效益。

3.4 以循环经济为导向,着力发展生态产业

产业生态化的路径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考虑:第一,在产业系统内部要实现产业活动与自然生态环境的高度统一,将资源的充分有效利用、环境保护及污染治理的思想贯穿产业活动的全过程。第二,

坚持走资源节约型的发展道路,依靠科技进步提高产业集约化水平,开发和节约并重,高效利用资源,推进清洁生产,实现产业发展的低消耗、低排放、低污染,高效率,构建集约型、节约型、生态型的产业发展模式。第三,将环境成本纳入各项经济分析和决策过程中,促企业的生产活动向着减少环境负荷的方向转变。注重绿色GDP的增长。第四,延伸和完善产业链条,实现原材料的合理分配使用、能量的梯级利用、水和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再生使用和循环利用等,真正构建企业、区域和社会相互协调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滨海新区坚持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方针,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致力于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历经4年多努力,08年3月天津泰达生态工业园区成功通过国家三部委联合首批验收,成为我国首批生态工业园。泰达生态园区本着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在整个区域开展了工业生态链,实现了水、工业废弃物等系统的“可持续代谢链的搭建”,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果。但是,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有待进一步完善。

3.5 加强区域间产业合作,夯实经济实力

区域竞争力的高低更多体现在产业竞争力的强弱上,滨海新区要获取区域竞争优势,就必须着力处理好三大区域间竞争与合作的关系。一是滨海新区与天津城区的关系;二是新区与京冀的关系;三是新区与环渤海地区各经济体的关系。要处理好这些关系,第一,明确产业定位,避免产业趋同。第二,分担北京的工业压力,并借助北京的科技资源和信息资源,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不断提高产业的创新能力。第三,充分发挥港口优势,促进制造业发展。津冀不仅具有优良的港口资源,也是内陆城市的出海通道。津冀应在重化工业基础上发展临港工业,在发展中找准优势,实行错位发展。第四,借助港区一体化的资源优势和东疆保税港区的体制创新优势,通过“无水港”的建设,延伸高效便捷的大通关服务,做强做大物流产业,服务辐射环渤海。第五,加强地区之间产业合作与联合,鼓励企业之间的相互兼并,通过兼并,引导资产的优化重组,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形成主导产业,从根本上改变地区产业中小而全的局面,这样便可以通过主导产业的发展,带动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

上一篇:把地方融资平台引向“阳光融资”制度建设轨道 下一篇:农产品物流与冷链物流的价值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