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动作文之阅读驱动力探究

时间:2022-09-20 04:33:12

驱动作文之阅读驱动力探究

驱动作文提倡将活生生的学生置于语文阅读课堂的活动之中,强调阅读过程中美感与情感对学生的作文的驱动作用,其最终目的是让学生通过阅读产生内在的写作驱动力。

传统作文教学把教学过程概括为“出示命题――作前指导――作文批改――作文讲评”这样四个阶段,只强调学生对作文知识的简单接受和作文能力的机械训练,他们的生活、经验、问题、困惑、理解、智慧、意愿、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统统被排斥在作文教学过程之外,这完全忽视了学生是有血有肉,有情感的人,作文教学存在着明显的强制性与划一性,导致学生主体性的丧失,学校成了消蚀学生鲜活个性的场所。

驱动作文是我们对作文教学的一种新的理解与操作实践。它排斥写作知识的简单接受和作文能力的机械训练,它提倡将活生生的学生置于语文阅读课堂的活动之中,让有血有肉、有情感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与作者对话。它强调阅读过程中美感与情感对学生的写作心理的驱动作用。它最终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文本的阅读产生内在的写作驱动力。

我们知道,作为现代教育哲学研究之大成的“生成论本体论”,它强调教学是师生以内在体验的方式参与的教学生活过程,教学过程本身就是师生创造生命意义的生活过程。我们站在“生成论本体论”的基础上看待、理解作文教学,就会形成一种全新的认识。作文教学不再仅仅是学生的书面表达过程,作文也不再是抽象的思维容器,而是人的生命的体验过程,是主体(学生)自觉地以自我为对象的自我感受、自我改造、自我发展的过程。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促使自己自我感受、自我改造、自我发展的因素有两个方面,包括阅读激发与生活体验。

与生活体验一样,阅读激发乃作文之源。作为生命的主体,阅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是用生命在和文本进行接触。可以这样说,我们的阅读文本本身就是对生命体的生命意义的记录与传递。只不过,作为文字的东西呈现在我们眼前时,关键在于我们有没有能力,有没有阅历,有没有体验感受文本中涌动的生命意义。如果在教师的引导下,我们的语文阅读课堂能够解决体验文本中涌动着的生命意义的问题的话,那么,一种源于阅读的写作的欲望便会呼之欲出。这种由于阅读而带来的冲动就是阅读驱动力。

叶圣陶先生在《论写作教学》中写到:“教学生阅读,一部分的目的在给他们个写作的榜样。因此,教学就得着眼于:(一)文中所表现的作者的积蓄,(二)作者用什么功夫来表达他的积蓄。这无非要使学生知道,胸中所积蓄要达到如何充实而深美的程度,那才非发表不可。发表又要如何苦心经营,一丝不苟,那才算做到了家。学生濡染既久,自己有书,何种积蓄值得发表,决不放过;何种积蓄不必发表,决不乱写;发表的当儿又能妥为安排,成个最合适于那种积蓄的形式,便算达到了做榜样的目的。”从阅读驱动的角度看,学生之“积蓄”之所以得以发表,是因为学习了作者的“积蓄”之法,在笔者看来,这无非是表达艺术性驱动了学生的写作欲望。换句话说,阅读过程中,学生对作者表现功夫的领悟驱动了自己表达的成功。

这即是阅读的美感驱动。我们在探究的过程中发现,由文本之美而衍生出的意境美、形象美、语言美、结构美、音韵美同样能够靠美感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模仿的冲动。

它们之所以能够唤起学生的写作欲望,是因为表现艺术的纯熟能给人以渴望得手的驱动力。正如前文所写,学习了作者的“积蓄”之法,学生之“积蓄”也得以发表,学生怎么能没有一种热切的为文欲望?遗憾的是,至今为止,意识到这一点的教师仍然很少。我们往往在传统与刻板之中让最能激发学生写作欲望的许多艺术美白白在课堂中流失了。例如,讲朱自清的《春》时,我们都会讲到它描绘了五幅画面──“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这样写的目的是表现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赞美之情。可是,我们压根儿就忘记了引导学生去挖掘五幅画面的意境美,让学生在意境美的欣赏与陶醉中产生冲动――写作的冲动与欲望。如果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够展开思维的翅膀去想象,去感受,那么,学生是不是也会去想:地上是大片大片嫩绿的青草,闪亮着生命的光泽;村庄里,田野边,一棵棵桃树杏树梨树,争妍比美,繁花满枝;在簇锦的花团中,飞舞着成群的蜜蜂蝴蝶,正所谓“枝头春意闹”;柔和的春风吹拂着,像母亲的手在温和地抚摸着你的脸颊;和煦温馨的空气中,氤氲着花香草香泥土香,回荡着各种鸟儿婉转动听的歌声,飘来牧童清脆悦耳的短笛;绿草如茵,孩子们在草地上尽情地追逐嬉戏,踢球赛跑……看,学生有了如此的美的遐想,那么,写作欲望的唤起不就成了模仿写作的开始?

除了美感之外,在阅读中,我们还可以从情感方面挖掘这种促成学生产生写作欲望的驱动力。具体地讲,阅读驱动可以分为典型性阅读驱动和持久性阅读驱动。典型性阅读驱动是指教师通过语文课堂引导学生对入选课文进行学习,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文”、“质”之美,唤起学生仿写的冲动。持久性阅读驱动是指学生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更多地受到“文”、“质”之美的撞击,在撞击中产生写作的欲望与冲动。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规定了入选高中语文教材的课文需“难度适中”、“文质兼美”、“具有典型性”。这就为驱动作文的提出亮出了可行的背景条件。既然所选的课文“难度适中”,那么,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全可以理解课文。既然所选的课文“文质兼美”,那么,只要教师指导得法,学生在阅读中就会受到包括情感在内的好多方面的驱动。从生命意义的角度讲,“情感驱动”便是作为生命体的学生的一种阅读心理反应。情感驱动中的反应的确是复杂的,它首先是一种愉悦,一种被感悟生命意义所唤起的兴奋;其次是一种转换,把愉悦、兴奋转换为唤起,唤起的表现一般为潜移默化的模仿。我们把这种“愉悦(兴奋)――唤起――模仿”的心理反应过程称作阅读情感驱动。在阅读情感驱动中产生的写作的冲动或欲望便是由阅读产生的写作的驱动力。

和阅读美感驱动一样,我们心目中的阅读驱动力首先指的是一种冲动,一种欲望,其次才是这种冲动、这种欲望带来的写作的力量。

这种力量部分源自课内,靠典型化的阅读去驱动,更多时候,这种力量来自课外大量的阅读。现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规定:“扩大阅读视野,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关注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课外自读文学名著(10部以上)、科普书刊和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300万字。”毋庸置疑,“扩大阅读视野”、“丰富学生的精神境界”明确了学生课外阅读的目的,“总量不少于300万字”还做了量的要求,这些正是我们提出持续性阅读驱动的指导精神。

(秦丽梅甘肃省永昌县第四中学737200)

上一篇:议论文“伪文采”的甄别及对策 下一篇:如何在阅读教学中设计问题引领师生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