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语文课堂探究教学的误区

时间:2022-09-20 04:05:53

警惕语文课堂探究教学的误区

探究教学作为新课程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广泛流行,但在教学实践中,出现了一些偏差。

探究的范畴不明确

许多语文教师把培养学生的语文探究能力误解成为“任意的延伸和拓展”,让大量非语文的内容涌进课堂,把语文课上成了政治课、地理课,出现了“荒了自己的地,抢种别人的田”的现象,忘记了语文是姓“语”的。语文课程的任务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语文素养不是文化素养,不能将语文课程的任务外延到无限扩大的大文化范畴。语文学科虽然有“综合性”、“社会性”特征,值得探讨研究的内容很多,但语文学习应是从语言出发理解主题领悟精神,然后进一步学习语言的一个基本过程。无论怎样探究,语文教师都要注意准确的界定学科知识范畴,仔细研究探究学习的方向,为语文教学服务,为学生搭建一方提升语文素养的平台并使他们找到爱上语文的理由。

探究的要义不理解

有的语文老师狭义理解探究的要义,总是把探究和讨论划等号。实际上,探究活动包含了个体思考、师生和生生研讨,这种综合的思维碰撞与交流方式把学生个体的自我反馈、学生群体间的信息交流、师生间的信息反馈与交流,及时而广泛地联系交汇起来,形成一个多层次、多通道、多方位的立体信息网。它使学生通过自主和合作学习实现相互启迪、相互助力,让不同智力水平、认知结构、思维方式、认知风格的学生实现“互补”,从而达到共同发展。并且,这种方式还加强了学生间的横向交流和师生之间的纵向交流。因此,“探究”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内容的相互研讨活动,表演作秀的“花架子”教学,故设圈套问题引导不是探究。

探究的内容不实用

许多教师引导学生探究的内容过于唯美或高深,探究的结论从理论上和现实生活脱节严重,让只有中学生活经历和知识储备的学生无从把握。长此以往,学生找不到探究的快乐便失去了探究的兴趣。要真正的学好语文,必须有学、有思、有用。学语文有学、有思的过程就叫语文探究。而探究的内容和目的则应该“有用”,能让学生觉得对语文知识的学习能对现实生活产生帮助作用。科学探究及探究对应用于生活的科学性应该是探究教学的“神”。所以探究语文学问要和社会实际相结合,要理论联系实际,服务民生,不能空谈,要活学活用。

探究的途径不丰富

有些教师受传统教学思维的影响探究教学浅尝辄止,不讲究课堂教学的开放与创新,不研究教材特点,不讲究教学策略,导致了课堂探究教学的途径落入肤浅与俗套。教材不是一本“死书”,对于教师而言需要的不是去教教材,而是运用智慧通过灵活多样的形式与方法努力吸引学生探究出“活”的教材资源,使课堂教学真正“动”起来。语文教学就可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该表演的表演,该辩论的辩论。易中天说:“为了避免收视疲劳,在必要时设置悬念,抛出问题,还要有出彩的语言,或者要有‘包袱’。”探究教材不仅不限制教师开展创造性的教学活动,而且鼓励教师大胆创新,教出特色,智慧的预约一些精彩,想方设法探索出形式多样的激趣探究途径和方法。

探究的过程不实在

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合作学习,是提高探究学习能力的重要形式。然而,老师为了赶进度,或担心学生的探究“天马行空”,难以驾驭,往往在短短的几分钟“合作探究”后,便开始越俎代庖,导致探究不能建立在学生独立自主的探究基础之上。另外,“交流少”的现象也制约着课堂探究教学的效率提高。有的老师缺乏对所有成员的关注,让交流活动成了少部分优秀同学的独角戏,而更多的同学沦落为观众。表面上看,探究的环节有了,可事实上探究仅是象征性的。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教师应对合作探究加强有效的组织和指导,既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发现问题,也努力营造合作交流的氛围,敏锐地捕捉学生探究学习中的闪光点,及时给予鼓励和肯定,激发学生本能的探究欲望,让他们在探究交流中体现自身的价值。

探究的结论不个性

鼓励创新,关注学生个性,是提高学生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但有些老师往往是“统一多,个性少”,在探究活动中不给学生足够的“自由度”,强行将学生的思维和自己的思维“并轨”。这不仅妨碍了学生富有个性的学习,甚至成为另一种形式的“注入”。因此,教师在探究活动中,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为学生创造发表意见的机会,展示学生个性,促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充分的发展。每个教师都该明确:学生的能力不是教师“规划”出来的。当然,“个性”探究并不是主张老师对探究活动不加以引导,完全任其自为。探究性学习强调学生的能动参与,但不排斥教师的学习指导。在语文初学阶段,教师不仅要提供一些精心设计的问题让学生去研究,更要教授探究的方式、方法和策略,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探究学习方法。

(注:本栏目三篇论文均为全国中语会立项课题“新课程背景下语文阅读课型研究”论文。)

高志刚,教师,现居江苏连云港。

上一篇:在作文中亮出自己 下一篇:《乡愁》的情景教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