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音乐作品形象的类型

时间:2022-09-20 03:40:55

谈音乐作品形象的类型

摘要:以表达情感见长的音乐到底有无形象,可以肯定地说:有。音乐形象就是通过拨动人的情感的琴弦,让人产生一定的联想和想象,从而在听者心中建立起形象来。

关键词:音乐作品;视觉形象;抒发感情;模糊性;联想;想象

我们都知道音乐是听的艺术,本身是看不见也摸不着的,如此形象从何而来?这个问题在音乐美学上有一些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如音乐能不能表达一定的内容?有人说:“音乐是什么都可以表达的。”还有人说:“音乐就是音乐,除了音乐之外,什么也没有表达,也不能表达。”看法绝然相反。那么,音乐所表达的内容到底可否用文字语言表述清楚?关于这一点,我们来听一听莫扎特是怎样说的:“如果用文字可以表达的,那我何必还写音乐呢?”意思很明确,他写成音乐的正是他觉得用文字无法表达的东西。我们由此可以得出,音乐家跟听众的交流,注重于情感方面,即所谓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就本质而言,音乐的特长是在抒情方面,它可以很细腻、很感人地表达。由此说来,以表达情感而见长的音乐,本身到底有无形象?在这里我们可以肯定地说:有。所谓音乐形象,就是要通过拨动人的情感的琴弦,让听众在自己的经验和知识背景下,产生相关的联想和想象,从而在听者心中建立起一定的形象来,一般说来,这个形象是具有一些模糊性和不确定性。

一、音乐形象的特征

任何一种艺术形式,本身所表现出的有别于其他艺术门类的特点,可以说毫无例外的都是由它的物质媒介的性质决定的。我们无须怀疑,只要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就清楚了,例如诗词、小说、戏剧等文学作品,其物质媒介是语言与文字;无论是水墨画、还是油画,其物质媒介都是色彩与线条;一般的建筑艺术,其物质媒介则常常是砖、瓦、木、石等。现在我们回来看音乐,它的物质媒介不言而喻是人类发出或制造的声音,声音的本质有别于其他物质材料,即它是无色无形无味,这决定了音乐的特点。就声音而言,只能诉诸于人的听觉,由此可以明白看出,音乐不会有绘画外形的逼真形象,显然也不可能象语言文字具有比较明确的意思。要想把握音乐形象,就要突破形象的各类客观因素的制约,否则是没有用的。如此而言,音乐形象应该如何界定?结论是,音乐形象本质应该是欣赏主体心灵的情感再现。我们可以换句话表述,就是在音乐中,心灵(情绪、意志、观念、意境)直接呈现可供观照的状态――乐音结构的状态。音乐,就是用声音的高低、长短、强弱、音色等,作为其自身的表现材料,然后通过严密的思维,再依靠严谨的曲式结构,最终形成具有一定的旋律、调式、和声、曲式的完美艺术形式。特别的一点是,它是以运动的形态来完成音乐形象。所完成的音乐形象,不是音乐本身的内容,而是凭着想象、联想的一个结果。由此可以得出,所谓音乐形象,是由主体想象或联想产生的表象。

这里我们需要注意的人所特有的审美心理――通感的作用。关于通感,古人早有论述,钱钟书先生有明确的定义,他在《七缀集•通感》中是如此表述的:“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气味似乎会有锋芒。”通感即感觉互通,通俗地说,就是人们在审美活动中借助于一种美的感觉沟通了另一种美的感觉。就艺术而言,则是一门艺术的感觉转化成为另一门艺术感觉的思维技巧或方法。这就象“桥梁”一样,把完全不同艺术门类进行沟通,让人的视、听、嗅、触觉等多种感觉互相转化、影响、启发。现在我们举出一个通感发生作用的典型例证:明人石流的诗《夜听琵琶》“娉婷未关愁,清夜琵琶上小楼。裂帛一声江月白,碧云飞起四山秋”。“裂帛一声”,显然说的是琵琶发出的声音,而无形琵琶声可以让江月发白,还能够让“碧云飞起四山秋”,分析其表现方式,作者是把流动的乐音画面,用通感的手法,转化为可静观的视觉表象。又如当我们欣赏《黄河大合唱》时,充斥于耳中的是由节奏和旋律构成的音流,这时我们的内心情绪,也在随音流之起伏而律动。起伏律动的音流化为呜咽、悲泣、咆哮、怒吼的黄河节奏和旋律,汹涌澎湃之气势,令听众为之动容。我们的感情随它一起奔流、一起律动。从黄河的节奏和旋律中,我们似乎清晰地看到一个民族的形象――在日寇铁蹄践踏下,在历史屈辱中高昂起了头颅,音乐进而由幽咽悲泣到怒吼咆哮!展现了我们这个民族的伟大性格和蕴藏着的无穷无尽的伟力。用一句富有哲理的话来说明这一现象:绘画是灵魂的外壳,音乐是外壳的灵魂。音乐情感的表达,愉悦的感情,其音调和节奏是活泼的;悲痛的情感,旋律是缓慢低沉的,如此而已。

因此,音乐中所表现的主题思想和真挚感情,可以能够唤起人们生活的体验和感受,从而产生相似的联想和想象,奔流出生动的音乐形象。需要引起注意的是,因为音乐是用流动的乐音体系和完美的形式以表现某种意境和情绪,这就造成了音乐形象的多意性。例如紧张急骤的节奏,音型加重彩和弦的进行,有可能是作品主人公也可能是作者狂怒的情绪,甚至是暴力的象征,或许是大海的惊涛骇浪。贝多芬著名的《第三交响曲》,据考证开始是献给拿破仑的,然而当拿破仑背叛了革命的宗旨,当起了封建皇帝,贝多芬一怒之下将其改为《英雄交响曲》,其实什么也没有改变,仍然流芳百世。

二、音乐形象的分类

1.自然形象:有效地运用音乐的形式,我们可以把自然景色予以形象而生动地表现,譬如朝阳之活力、夕阳之美好、原野之风光、山河之壮丽等等。举例来说,格里格组曲《培尔•金特》的第一组曲第二乐章《奥塞之死》和第一组曲第四乐章《在山蘑的宫中》,就这两组曲调来看,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描写了许多个音乐形象。聆听这两组音乐,我们会感到如同置身于自然之中。比较典型的是在“朝景”中,曲开始,主题是在不同的调性中几次重复,当人们觉得有单调之感时,忽然有新的音乐元素出现,早晨清晰、嘹亮的音响转向另外的意境。这时的大提琴独奏从D大调转到F大调,同时出现了长笛的颤音和圆号的号角声,美妙无比!

其实,在欣赏、演奏或演唱音乐作品时,一般情况下,都需要通过“音乐联想”来重塑音乐 “形象”,借此对作品的内涵达到更深刻理解,达到审美之目的。经过必要的学习一定的专业训练,逐渐地,我们可以从《外婆的澎湖湾》中感受清新,在《在希望的田野上》领略美好等。

2.人物形象:在我们接触的歌曲以及乐章之中,几乎都显性或隐性地塑造人物的形象。如何把握这些形象,我们可以通过欣赏或演唱,对其产生初步了解认识,随着鉴赏力地逐渐增强,我们的音乐感悟能力亦将不断提升,认识也在不断加深,从而形成由感悟而感动的转化。例如《歌唱二小放牛郎》,就其歌词内容而言,是比较丰富的,形象亦生动,且叙事抒情融为一体,具有很强感染力。学习这部分时,可以先通过对歌词有感情地反复朗读,引起感情上的共鸣,打开自己想象之门。这样,当演唱时,到“……可怜他死得这样惨”时,真实的情景就会如在眼前,自然而然地就会热泪盈眶,感情得到升华。

3.场景形象:音乐表现力极强,能够展示各种不同的场景形象,或宏大或狭小,或热烈,或悲戚……例如《迎宾曲》,它的基调、力度、和声、复调、音色、节奏、演奏形式,构成了复杂的调式,把迎宾的场面烘托得友好和谐而欢快;再如另一曲《雨打芭蕉》,演奏上有强有弱、有快有慢、有张有弛,这样很好地把芭蕉那种凌雪傲霜的气韵和精神衬托了出来。当我们反复地欣赏乐曲,运用联想和想象,就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总之,音乐作品中的形象,很多情况下都不会是一种单一的存在,而是几种类型同时存在,当然,其中必然有主次之别。当我们聆听音乐,心中感悟这些形象时,所得美感比身临其境还要丰富多彩、变幻莫测。这显然是与我们每人不同的阅历和文化底蕴密切相关,而感悟又和审美能力关系密切。作为音乐欣赏者或者演唱者,欣赏演唱作品,必须“充分调动想象力和联想力,激发起丰富的情感,将自身与音乐融为一体,情景交融、物我两忘,从而获得精神上的审美愉悦。”

参考文献:

【1】龚妮丽.音乐美学论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2002年12月版.

【2】汉斯力克.论音乐的美.人民音乐出版社,1980年版.

上一篇:声乐演唱中的呼吸问题初探 下一篇:初探声乐演唱的美学要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