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罗县枸杞产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时间:2022-09-20 02:55:05

平罗县枸杞产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 枸杞产业是平罗县优势特色产业之一,总结了平罗县枸杞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以为平罗县枸杞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 枸杞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对策;宁夏平罗

中图分类号 S567.1+9;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20-0340-03

为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培育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实现农业增效、农民持续增收的目标,平罗县人民政府按照“产业第一、项目推动、调整转型”的理念和区、市特色优势产业发展规划和实施枸杞南移北扩工程的总体部署,立足全县中低产田面积大、群众栽植历史习惯等现状,将枸杞列为特色优势产业,并大力扶持,使其发展壮大,取得了枸杞栽植规模迅速扩张、产业发展基础不断夯实的明显成效。

1 发展现状

平罗县枸杞产业始于1992年,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形成一定规模,截至2009年,全县建成集中连片66.67 hm2以上的枸杞园区 12个。枸杞栽植的总面积累计达到2 733.33 hm2。截至2011年,全县建立以黄渠桥、渠口等乡镇围绕头闸镇双渠村建成优势产区,全县枸杞栽植面积达到6 666.67 hm2,力争把平罗县建设成为宁夏重要的枸杞生产基地。

2 存在的问题

为了准确掌握各乡镇枸杞发展情况,2009年5月中下旬,林业局抽调专人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对高庄、头闸、灵沙、黄渠桥、渠口、城关6个乡镇枸杞发展情况进行了抽查核实,共走访农户748户,抽查枸杞园区基地249.33 hm2。在抽查中发现各园区存在一个共性问题,枸杞苗木保存率低。综合分析,主要有以下原因。

2.1 思想认识不到位

由于农民认识不到位,造成有人栽无人管,枸杞苗木成活率低。主要根源有以下几点:一是枸杞的市场价格易波动,造成农民不能看到枸杞产业的发展前景。2009年9月初,调查头闸镇双渠村部分枸杞种植户,发现由于2004年以来,枸杞市场价格不断下跌,2005—2006年宁夏枸杞统一收购价格10元/kg左右,导致了部分农户把枸杞树挖掉,改种其他作物。2007年由于各主产地枸杞遭受虫害天灾,均出现减产,因此宁夏枸杞价格由每千克十几元升到三十几元。2008年枸杞价格又降到每千克十几元,虽然经济效益较其他作物明显,但投工投劳强度大,成本高。以目前推广的宁杞二号为例,枸杞地产枸杞干果最多不超过4 500 kg/hm2,枸杞干果出售价均为18元/kg,每产1 kg枸杞干果投入成本10元左右,除去成本,枸杞能收入3.6万元/hm2,这样相比其他经济作物,效益不太显著,严重影响了农民栽植枸杞的积极性;二是销售渠道不宽。平罗县枸杞的无名气、市场竞争力不高,且销售队伍规模小、文化程度低,无法形成紧密地、具有一定规模的销售队伍,造成农民辛苦生产的枸杞无法销售出去或者销售价格低,直接影响了农民种植枸杞的积极性。其次是部分乡镇对发展枸杞产业思路不清,信心不足,认识不到位,工作不彻底,没有真正把加快培育枸杞产业和发展与其他主导产业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在制定规划、安排落实、管理服务等环节上都有程度不同的差距,大部分枸杞种植在荒地、盐碱地等地力贫瘠的地块,致使枸杞成活率受到影响。

2.2 田间管理措施不到位

首先枸杞发展面积大,栽植前从宣传到栽植技术培训,林业局做了大量工作,但栽后管理工作脱节,枸杞修枝定干等问题突出,对枸杞栽植后续管理工作带来极大的被动和不利;其次部分枸杞地块排灌条件差,灌水不及时,造成苗木缺水;再次部分农民对枸杞套种小麦除草不能按技术规程操作,直接影响了成活率。

2.3 部分枸杞栽植地权属不明

各乡镇部分枸杞栽植地属弃耕未利用地或生荒地,户主不明,管护责任不清,枸杞苗栽植后无人管护,影响了成活率。

2.4 环境条件差异,运输把关不严

一方面枸杞苗原产区与栽植区环境条件差异,影响了枸杞苗的成活率。中宁县、平罗县气候分别属于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北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分别为9.1、8.5 ℃,因此,中宁县的枸杞苗比平罗县的枸杞苗发芽、展叶、栽植时间要早,造成中宁县的枸杞最佳种植时期却不适合在平罗县种植。为此,从中宁县运输到平罗县的枸杞苗需要进行假植,但是由于需要假植的苗木数量巨大,不能完全按照技术要求一株一株进行假植,只能将整捆枸杞苗进行假植,造成苗木在土壤中分布不均匀,苗木根系不能及时吸收水分,降低了成活率。另一方面长途运输造成部分枸杞苗木失水,以及调回后栽植不及时,临时假植时间又长,造成枸杞苗严重失水,成活率低。

2.5 枸杞间作物搭配不合理

宁夏枸杞喜光,在光照强度大的情况下,生长迅速,发育健壮;反之在荫蔽条件下生长不良,树冠内部枝条生长细弱,易衰老枯死。县林业局从宣传到技术培训多次强调,坚决反对枸杞与高杆作物间作,但由于群众认识不到位,各责任乡镇作工作不彻底等,2009年全县新栽植枸杞2 066.67 hm2,其中套种玉米、油葵等高杆作物的地块近400 hm2。在这些枸杞套种玉米等高杆作物的地块中,在栽植时不能按技术要求留足枸杞生长空间,甚至有些地块不留枸杞生产空间,前期成活较好的枸杞苗到后期由于得不到充足的光照而逐渐衰老枯死。

2.6 政策措施不健全

一方面枸杞产业作为全县重点产业之一,县委、政府针对此项工作设了单项奖,并列入全县N+X考核内容。但其他保障机制不健全。枸杞是多年生植物,从栽植到收获,销售涉及到很多方面,前3年经济效益不明显,群众无利可图,极易动摇发展信心,直接影响发展枸杞的进度和规模,为此应加强对前3年的考核。但县委、政府只提到了对当年栽植面积的考核,却没有把以后的发展列入考核内容。另一方面发展枸杞产业对每个乡镇来说困难重重,群众抵触情绪严重,投入资金、人力、物力成本高。而此项工作在全县考核中所占分值比例又很小,奖金低,各乡镇投入的成本要远远大于县委、政府所设的奖金数。为此大部分乡镇不想挣这个分和奖金,抱着“混”的思想,从地块落实开始就不负责地谎报,不切合实际地夸大数字乱报,甚至栽植地块都不能落实,苗木到位后乱扔、乱栽。苗木流失严重,栽植量不能保证。还有一部分苗木栽在没有做好群众工作的地块上,前面栽,后面被老百姓拨除,造成苗木损失,由此造成全县枸杞苗木成活率和保存率低。

2.7 过分追求模式化,片面大搞“一刀切”政策

为了便于操作和管理,各乡镇按照县委、政府的要求,过分追求集中园区建设。2009年全县建成集中连片33.33 hm2以上的枸杞园区22个。大搞“一刀切”政策,规划区内强制种植枸杞。这样对部分种植大户或缺少劳动力的家庭来说,经营能力有限,难度太大,造成有心栽植、无力管理。如高庄乡幸福村枸杞园区,涉及3个生产队178户,连片栽植枸杞面积达181.67 hm2,户均栽植枸杞1 hm2。栽植面积最大的户面积可达2.67 hm2。由于大部分年轻劳动力外出打工,留守在家种地的多是老年人。枸杞产业是一种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强度大,用工多。因此,各规划区内大搞“一刀切”政策强制种植枸杞,部分种植农户根本顾不过来,但又不想放弃土地流转给他人种植,为此从地块落实就报着抵触情绪,几户或多户联合起来与政府对抗,随时观望势态变化,到最后大部分地块被政府强制落实以后,只好不情愿地栽植,但栽后又不管或想方设法阻碍枸杞生长成活,严重影响枸杞保存率和成活率[1-2]。

2.8 资金投入不足

首先,县委、政府对枸杞产业的发展投入不足,没有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且未将枸杞前期栽植阶段土地经济效益受损作为影响枸杞产业发展的因素,影响了农户种植的积极性,阻碍了枸杞产业的发展;其次,群众末完全认可之前,强制推广速度过快,面积过大,严重影响了枸杞的成活和保存率。按照平罗县3年发展6 666.67 hm2枸杞规划要求,主要集中在头闸、黄渠桥、高庄、灵沙、渠口、宝丰6个乡镇,每个乡镇平均每年至少要发展400 hm2,按照县委、政府设定的以奖代补政策,只有集中连片33.33 hm2以上且苗木成活率达85%以上、保存率达95%以上,经县林业局会同相关部门验收,符合标准的才可奖励600元/hm2。补助资金与前期土地预期收益差距过大,群众积极性不高,乡镇落实工作难度大。乡镇为了完成任务,又纷纷自行制定补助政策,从而使乡镇不堪重负。如高庄乡2009年枸杞栽植任务为455.4 hm2,按照乡政府新制定枸杞补助1 650元/hm2的标准,最少要投资75万元。巨额资金分摊到户标准又不算太高,但对乡镇来说数额太大,如何筹措,可以说是困难重重,为了完成任务只好赊欠化肥,筹集种子,免费帮助农民整地、施肥、播种,甚至出钱雇工帮助农户栽植枸杞苗,但农民毫无积极性,甚至有抵触情绪,导致栽后无人管理,影响了成活率和保存率[3]。

2.9 服务体系不健全,加工转化基础薄弱

全县未成立专门的枸杞管理机构,造成农民不能及时了解枸杞市场信息,且不能及时为茨农做好枸杞产前、产中、产后科技服务。如制干的工序繁琐且耗时、耗力,如遇天阴下雨,为了使枸杞能够合理保存,须用硫磺熏制处理,造成枸杞品质降低。其次是还未形成健全的枸杞产业产、供、销一体化的生产经营体系,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数量少、规模小,带动能力弱,组织农户、面向市场的桥梁纽带作用还远未发挥。再次缺少枸杞深加工企业,导致多数农户对枸杞产品销路、收购管理心存疑虑,担心产品销售问题[4],因而影响了枸杞发展。

3 对策

当前,平罗县枸杞产业发展正处于规模扩张的初级阶段,问题和困难重重,严重影响发展进度。如何进一步发展应重点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3.1 加大宣传培训力度

一是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加大枸杞产业发展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以及发展枸杞产业的优势及栽植技术要点的宣传培训力度;二是加强当地种植大户的示范作用,广泛宣传其成功种植经验,提高农户种植枸杞的积极性;三是实地观摩枸杞产业发展较快的县区,同时增加技术人员和种植大户的培训机会;四是聘请专家深入田间地头,现场指导培训枸杞园区的技术管护;五是向各乡镇分配技术好、素质高的技术人员逐村、逐队进行实地示范指导,现场教授给种植户枸杞的高产栽植、修剪等技术,全程跟踪技术培训,使农民充分认识到枸杞产业发展的前景。

3.2 切实解决枸杞采摘问题

由于枸杞采摘比较困难,各部门要加强合作,采取有效措施,降低采摘难度。一是成立中介组织。由中介组织大量闲散劳动力共同采摘枸杞,加快采摘速度;二是健全劳动就业部门的服务体系。由劳动就业部门派人负责枸杞采摘人员的记录工作,使枸杞能够顺利采摘完毕;三是发挥社会化帮困济弱优良传统,发动全县机关干部、职工参与到采摘枸杞的工作中来。

3.3 解决相关配套设施建设

一是重点扶持枸杞发展面积较大、积极性高的乡镇,由政府出面建设枸杞晒场。二是采取政府补贴、信贷支持的办法,鼓励和发动流通大户建造收购点和烘干炉,解决农民枸杞鲜果烘干困难,确保枸杞产业做大做强。

3.4 加大土地流转力度

农村土地信用合作社要利用各种形式吸引单位和个人参与枸杞产业经营,各乡镇要对一些枸杞种植面积过大、劳动力缺乏、资金少、经营水平低、发展信心不足的种植户实行激励、扶持等政策,鼓励个人(含在职干部职工)、集体、企业通过反租倒包形式进行承包经营或由县委、政府鼓励科技人员通过技术承包、技术入股等方式直接参与枸杞的经营管理[4]。同时,对一些权属不明已栽植枸杞苗的弃耕未利用地或生荒地,要尽快以承包经营等流转方式,明确到户到人,确保栽下去、保的住、活的好、有收益。

3.5 强化考核力度,加大扶持投入

一是要成立专职机构对各乡镇所栽枸杞进行指导、检查、考核;二是要将考核成绩与各责任领导的职责与政绩挂钩。对那些欺上满下、虚报、瞒报、工作不负责任,造成枸杞苗木损失,成活率低,折合经济损失严重的主要领导要坚决予以罢免。三是要制定3年连续考核的长效考核机制。为了确保新栽枸杞的保存率,对各乡镇新栽的枸杞苗要连查3年,每年根据保存率进行考核,依此进行奖罚。四是要对各种植户实行连续3年的补贴政策。枸杞栽植前期由于成本高,收益小,为了确保新栽枸杞得以保存,前3年要给种植户适当的补贴政策[1]。

3.6 重点扶持,树立典型

在条件适宜的地区,宣传、鼓励、引导农民要在布局上相对集中,模式上规模种植。政府在资金上给予重点扶持,业务局在技术上重点服务,配套设施上重点建设,对外影响上重点宣传,使之成为真正具有示范带动效应的枸杞产区基地[3]。

3.7 强化服务体系,健全销售网络

一是建立健全枸杞信息网络,及时准确地捕捉到外面市场、价格、产品供需信息。二是完善枸杞市场体系。扶持壮大枸杞协会或专业合作社,充分发挥其在市场、企业与基地农户的作用,有效连接农户与市场,实现农户增效与市场规范化。三是建立枸杞加工、营销体系,制定出台优惠政策,使省内外分散各种形式的枸杞销售网络,扩大枸杞的销售范围。照顾在当地从事枸杞生产、营销的企业,使其能够享受到土地、税收、服务等方面的优惠,加大对其的贷款力度,并支持其形成特色品牌、开设专卖店,以促进枸杞营销体系的形成;四是积极引进枸杞深加工企业,从干果、鲜果2个方面进行加工,增加枸杞产业的附加值,提高收益[4]。

3.8 加强技术服务力度,促进枸杞产业发展

业务局要加大对枸杞种植户的指导培训力度,使其技术水平、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经营观念得到更新,为枸杞产业发展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对各枸杞园区业务局要选派技术过硬的干部包园区,细化各项技术和措施,把各项任务目标落实个人和到田间地头,提高示范园的经济效益和产品质量,让农民看到希望,尝到甜头。发挥典型引路,示范带头的作用,促进枸杞整体效益的提高[5]。

3.9 抓好枸杞育苗基地建设,提高枸杞成活率。

枸杞育苗工作是发展枸杞产业的前提,只有选育出适合当地栽植的优良壮苗,才能提高枸杞苗成活率,为此要抓好以县苗木繁育中心为主,以枸杞种植大户为补充的育苗基地建设,促进枸杞产业的发展[6]。

4 结语

加快枸杞产业发展,要在稳步扩大种植规模的同时,强化推行无公害枸杞生产技术和标准化生产的意识,紧盯良种抓种植,依托标准抓管理,加快制定和完善枸杞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积极开展绿色、有机枸杞产品的生产和认证工作,提高枸杞标准化生产水平,努力打造优质名牌枸杞基地。同时以市场为导向、科技为支撑、龙头企业为依托,走高起点定位、专业化布局、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品牌化销售的路子,促进枸杞产业尽快做大做强,真正成为助农增收的主导产业。

5 参考文献

[1] 陈清华,王朝良.宁夏枸杞产业发展优势和提升出口竞争力的对策[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8,29(2):151-154.

[2] 姜文胜,李建国,李军.宁夏枸杞基地建设及产业化发展探析[J].现代农业科技,2009(21):344-346.

[3] 李建国,焦恩宁,安巍,等.试论宁夏枸杞经济的作用与产业化发展对策[J].宁夏农林科技,2003(2):46-47.

[4] 康秀琴.平罗县枸杞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对策[J].农业技术与装备,2010(16):37-38.

[5] 崔萍,汪泽鹏.宁夏枸杞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北方果树,2008(5):36-37.

[6] 高磊.宁夏枸杞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宁夏农林科技,2008(5): 128-129.

上一篇:镇平县耕地地力等级评价 下一篇:LDPC码的研究现状与发展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