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开辟西北地区新型产业的影响因素

时间:2022-09-20 02:40:52

论开辟西北地区新型产业的影响因素

摘要:经济周期见证着一国或一个地区的经济由繁荣、衰退、萧条到复苏的循环,然而经济的发展除传统产业的贡献外,随着知识科技革命,新型产业的出现成了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部分。社会环境、知识资本存量、经济理论更新、科学技术创新,种种主观或客观因素共同作用着新型产业的酝酿、出现和发展。西北地区处于我国内陆,同时也是多种少数民族的聚居地,经济文化有着特殊的历史背景和现状。将从多种角度分析在西北地区影响新型产业产生的因素及其地位和实用价值。

关键词:西北;新型产业;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5-0110-02

1 概况介绍

出身大西北的我自小居住在甘肃,后又搬迁至宁夏,感受着大西北在这十几年的快速发展变化,也曾前往新疆、内蒙古地区,体会当地的风土人情。在进入大学后,选择了经济学专业,逐渐学会了用经济的视角观察事物发展,并多次以西北地区为背景展开调查并探讨当地特色文化、经济的发展。

在国家提出了西部大开发战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等一系列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计划之时,我们也在不断思考着适合这些地区发展的产业。除了大力支持原有传统产业以保障经济平稳发展之外,我们还积极探讨一些新兴产业的开辟。顺应时代的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我们将生活中的不同需求融入到产业的发展中。我们发现在二十一世纪,绿色经济、拇指经济、旅游经济、大学城经济、创意经济、DIY经济、宠物经济等相关产业成为了深受大众欢迎的新型产业。

西北地区深居我国内陆,面积约占全国面积的30%,人口约占全国的4%,是地广人稀的地区,也是中国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之一。少数民族人口约占地区总人口的1/3。2006年12月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目标是努力实现西部地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持续稳定提高,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取得新突破,重点区域和重点产业的发展达到新水平,教育、卫生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取得新成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迈出扎实步伐。

在西北地区,受地理环境、科技文化的影响,主导产业呈现出了传统、落后、资源利用率低的特点,这些都使我们迫切的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城市转型甚至区域经济转型。

2 西北经济发展形势简述

西北的经济与其他地方的经济差距主要来源于地理环境,在经过了解放、建国、着力建设的六十多年里,西北作为中国重要的资源来源地以及天然农业生产基地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西北的经济仍然远远落后于发达地区。在发展中,西北地区的经济出现了许多的问题:

首先是西北地区资金及产业结构的滞后性。西北经济金融发展中的投资主要是大型项目的投资,是西北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量。这些投资大量用在资源的开采与后期加工上。这也就决定了西北地区的主导产业是资源开发,而因此忽略了其他产业的发展。

其次是环境因素的制约。西北地区因地理环境影响,虽面积很大,但土地多为戈壁或沙漠等不适宜耕种,且气候条件相对恶劣。虽矿产资源十分丰富,但资源利用率低,而且多为不可再生资源的开采,对当地环境造成了许多负面影响。许多城市因资源枯竭而不得不废弃。目前许多西北城市在资源开发面临枯竭时进行着城市建设转型。再次是政策落实的滞后性。尽管进入信息时代,我们的交流相对畅通便捷很多。但在西北地区,地广人稀,一些落后地区的通讯十分不便利,不便监督实施。因此对于政策的落实情况也有了很强的滞后性。

最后消费结构单一使西北地区产业发展动力不足。因为西北地区的人民除发达城市外,虽有许多收入但多用来储蓄,只消费生活必需品,所以使西北地区部分商品的需求不足,影响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当然西北地区经济发展的问题不止以上四部分,还有很多,这里只指出我在西北地区生活学习过程中感触最深的几点。

3 影响开辟西北新型产业的因素

3.1 技术

科技革命改变了人类的生产生活,当中国还沉浸在闭关锁国的封建王朝中,欧美已用先进的科技大肆展开了殖民地扩张以及海上霸主地位的争夺。科学技术已在世界各地展现出了极大的力量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作为生产要素中难以衡量贡献多少的因素之一,技术为人们的生活带来的变化又是显而易见的。然而在经济水平相对落后,资源却极为丰富的西部,技术革新带来的新型产业的发展又呈现了与发达地区不同的效果。

3.1.1 主要技术应用

西北五省均有地广人稀,自然资源丰富的特点,因此高端技术在这里的应用主要体现在资源开采方面,而且这些技术也多来自于引进。另外,西北地区常年降雨量低,风沙大,相对较恶劣的环境给这片土地上的农业发起挑战。当地人因地制宜,种植不同的农作物,如新疆成为了我国最大的棉花生产基地,内蒙古成为中国著名的奶制品生产基地。宁夏更是自己研发了以沙坡头为代表的防沙治沙技术而使宁夏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塞上江南,生产的大米多出口而远销国外,在发展初期,西北地区是一片荒凉萧条的的景象,随着技术的渗透,西北找到了适合发展的产业并逐渐壮大,在工业农业的相关产业中,西北地区常花重金与东部沿海城市或中部发达地区交流取经。3.1.2 高新技术的引进

西部地区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多是知名企业的附属产业,而由于甘肃省位于偏中部地区,交通相对便利,西北五省又形成了以甘肃兰州为中心的高新技术产品产销网络,但实际上人们生活中使用的高新产品大多还是来源于东部沿海城市或进口产品。因此西北地区的电子产品相对较贵。

3.1.3 其他技术应用

在西北地区许多知名品牌并不是那里的原创企业,而大多是加盟店。因此费用和风险都相对较低。尽管西北地区的政府都很支持自创品牌,但还是因为资金技术的限制,很少大品牌在西北产生。在其他方面的技术引进主要是餐饮业和轻工业加工业。西北地区拥有廉价的劳动力,使许多企业在那里兴办分厂,不仅可以减少运费还可以将产品覆盖西北几省。在武汉有许多知名企业将加盟店或分店设置在全国各发达城市,但在西北设置很少,原因可能是碍于少数民族习俗问题或对当地经济环境不太熟悉。

3.2 消费市场

被大多数人认同的市场供求定理是需求产生供给,追寻到消费市场上,基于文化环境的影响,西北的消费者与其他省市又有许多不同的地方。

3.2.1 对新事物的接受度

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逐渐加重,在西北地区更为严重,大量年轻劳动力前往沿海发达城市务工,有的将儿女也带去接受更优质的教育,因此西北地区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更为严重。这样对于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西北地区也要较弱于发达地区。受时代的影响,老年人更安于现状,较难接受新事物,对新事物的态度也往往是以观望为主。且西北地区的人比较注重品牌效应,除了对商品或服务本身质量有所考察外,还十分看重其品牌的知名度以及消费者口碑,因此要在西北地区打入消费市场就需要迅速以各种手段树立品牌形象让大众认知并接受,这也绝非易事。如宁夏的夏进牛奶就是在伊利、蒙牛等知名品牌已占领市场时通过广告宣传促销等多种手段进入的市场,其发展过程较漫长而且很艰辛。

3.2.2 消费群体的地域化特点

由于西北几省中,有三个为少数民族自治区,受民族风俗及的影响,消费者对商品选择也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在食品、服装等产业领域都有着很浓郁的民族地域性特色,因此,在西北地区开辟新型产业必须考虑大量少数民族的消费特点。

3.2.3 消费结构的差异

受经济文化的影响,西北地区消费结构相对单一,大多为生活必须的消费,而甚少奢侈品消费。而且当地人的消费观念普遍比较节俭,需求量受商品的价格影响较大,也就是购买消费弹性较大。这也是与发达地区很不同的一点。

3.3 政策因素

我国社会主义初期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在市场自行调节供求的同时,政府干预是必要的。尤其在西北地区,产业种类相对发达地区较少,靠市场自由发展必定会降低发展速度,要大力发展经济就需要相关政策的引导。对于一些新型企业,需要借助政府的力量扶持,对于消费市场也需要政策的鼓励。

3.3.1 积极引进人才和技术

在西北,十分重视创新性人才的培养,以多种方式鼓励创新,也十分重视少数民族教育,在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国家以各种政策鼓励人才支援西部,这一政策的宣传力度在各地高校中也有所体现。在技术方面西北地区与其他国家也有许多交流,虽深处内陆,但仍有许多人做进出口生意,多为资源性出口,也有许多外资流入西北地区。3.3.2 优惠的税收政策

对于新型产业的发展,凡是可以推动当地经济,促进就业,政府大多会给予一定支持,如在税收方面,政府有许多优惠政策,如减免一些地方性税收等措施来鼓励人们进行创新。

3.3.3 政府的关注和相对宽松的发展环境

在新型产业发展的初期阶段,政府的关注不仅可以鼓励创业者的进一步发展,还可以使消费者放心,间接拓展消费市场,为产业发展提供动力,其次政府管制对刚起步的产业往往会有一定宽松的环境。

3.3.4 政府性购买

在新型产业未打开销路时,政府可以通过政府性购买来支持其继续发展,不仅可以为新型产业提供资金,还可以引导消费者的消费。

3.4 原产业或相关产业的发展状况

3.4.1 原产业的发展

许多企业都是在一定产业基础上的衍生结果,在市场供给饱和的状态下,从原产业中发现新的市场价值,便率先开拓。若原产业的发挥已具备稳固的市场地位及生产管理经验,那新的衍生产业成本会大大降低,如电子通讯行业的更新换代。

3.4.2 相关产业的发展

(1)替代产品。我们身边充斥着各种各样的商品或服务,待开辟的新型产业可能会在现有生活中找到功能类似的商品或服务。若新型产业产出的商品在现有市场已存在各种替代产品并发展很好,那就必须以独特的功能或特性与其他产品竞争。在西北地区商品不如发达地区种类繁多,而且新产品在西北地区的上市推广往往滞后于发达地区,因此在西北地区,若一种产业成为新型产业,那市场上应没有相关替代产品。

(2)互补产品。一般而言,某种商品互补品价格的上升,将会因为互补品需求量的下降而导致该商品需求量的下降。因此互补产品的发展状况也会影响新型产业产出的商品的发展。

(3)其他相关产品。新型产业产出商品的生产材料的市场供求状况也会影响到此产业的发展,因为它影响着新产品生产的成本。而如果新型产业生产的商品可以作为某种产品的生产材料,那这种商品的销售情况也影响着新产品的发展,因为这决定了新型产业产出商品的销路。

3.5 市场利润:成本收益分析

由于政策的扶持,往往新型产业的地租要便宜许多,加上西北地区地广人稀,因此土地使用不成问题,税收也相对较低,在西北地区,生产成本并不是很高,但研发成本很高。

新型产业的出现意味着开辟了新的市场,填补市场空白,一旦获得了消费者认可,那便会轻易成为行业的垄断者,而因此获取大量的超额利润。因为缺少竞争者,价格便不由市场决定,若前期投入较大,固定成本高,更可成为自然垄断,将想要进入市场的竞争者排除在外。如近些年餐具消毒行业的发展,大约在两年前,在可持续发展的号召下,许多人看好餐具消毒行业,但付诸行动的寥寥无几,但很快所有的正规饭店都开始同意将餐具送去清洗消毒,因为政府出台了相关规定,在宁夏地区,这种改变几乎是在几天之内,而后来想进入这一行业的人只能望尘莫及,因为市场已被抢占,若以客户取胜不可能的了,而且价格已是边际成本,以价格取胜亦是不可能的。

技术发明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可以提高生产效率,是生活更便捷,这也是毋庸置疑的,但在西北地区自主研发或自主生产技术科技含量很高的产品来发展新兴产业,其成本将远高于经济发达地区。首先人才引进成本较大,外地技术人才很少选择前往西北发展,而西北地区的教育水平又相对落后;其次扶植高技术水平的新型产业资本投入大,一般技术含量较高的产业往往具有庞大的生产线,这些因素都限制着技术产业在西北地区的发展。因此西北几省仍主要从事着资源输出,初级加工制品拉动着当地的经济。

4 结语

二十一世纪,人们对物质和精神的追求越来越高,对生活中产品服务的功能属性要求也越来越高。为满足人们日新月异的生活需求,就必须时刻关注生活中的点滴,发现市场价值。诸多因素制约着大西北的发展,大西北是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经济文化相对落后,这为苦苦寻求市场的人们提供了很大的平台,西北在中国的发展就像中国在世界的发展,需要新思想、新科技的注入,需要摆脱落后的生产现状。新型产业在西北的开辟有许多优势但也尚存一些不足,但那里有着许多机会,等待着有准备的人前去开拓。

上一篇:我国大规模海外并购问题及对策分析 下一篇:论跨国公司直接投资对我国汽车行业竞争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