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语动机自我系统下二语学习动机研究的综述

时间:2022-09-20 02:03:59

二语动机自我系统下二语学习动机研究的综述

(中国海洋大学 外国语学院,山东 青岛 266100)

摘 要: 本文首先回顾了国内外二语学习动机研究的发展阶段,其次从二语动机自我系统的视角下对国内外二语学习动机相关的经典理论和实证研究进行了综述,通过总结和对比,最后提出了相关研究的不足之处。

关键词: 二语动机自我系统理论 动机研究 实证研究

一、引言

动机是影响二语学习的关键因素之一,是维持二语学习者学习热情、决定学习成败的重要情感因素。在漫长又枯燥的外语学习过程中,由于受到各种主观因素的影响,学习者在二语学习过程中常常会面临动机减弱甚至缺失的现象(高越,2015:78)。早在50年代末Wallace Lambert和Robert Gardner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开始了二语动机研究。此后几十年来二语动机研究就一直基于社会心理模式(如 Schumann, 1978; Beebe, et al, 1984)。然而,由于视角过窄,研究方法过于单一,二语动机研究发展缓慢。相比而言,我国的二语动机研究起步较晚。一方面,与人们的误解有关,即人们认为动机影响成绩是理所应当的事情,似乎不值得研究。另一方面,视角单一是阻碍其发展的原因之一。受Gardner的社会心理模式影响,我国外语学习动机研究仅限于学习兴趣、自信心和学习目的等少数动机结构(秦晓晴等,2002)。

对英语学习动机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两类:社会文化W派和社会心理学派。前者传承了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Vygotsky)的思想,在当代的主要传承人物是詹姆斯・兰托夫(James Lantolf)和博尼・诺顿(Bonny Norton)。社会心理学派是从加拿大心理学家罗伯特・加德纳(Robert Gardner)和华莱士・兰伯特(Wallace Lambert)两个人的理论发展而来,在现代其理论历经发展,代表人物是佐尔顿・多涅(Zoltan D?irnye)等人。国内社会文化学派思路下的动机研究主要在诺顿“投资”的概念及她关于“想象共同体”的概念框架下进行;社会心理框架下的关于学习动机的研究主要遵循Gardner的理论或其扩充模式。

本文首先介绍国内外社会文化派和社会心理派在二语学习动机方面的相关理论和研究,了解动机发展的过程及特点,然后重点从国内和国外两个方面对D?irnyei的二语动机自我系统及在此基础上的相关实证研究进行综述,最后提出相关研究的缺点和不足。

二、社会文化学派和社会心理学派的动机研究状况

1.社会文化学派

社会文化学派对于动机的研究主要体现在活动理论(Activity Theory)、“投资”和“想象共同体”的概念上,研究采用质性方法。兰托夫指出了动机在活动中的重要性:“活动理论认为人类的活动都有其动力并指向一定的目标;如果不了解活动背后大的动力和目标就无法全面理解活动本身。”任务型学习就是在这样的动机背景下产生的。社会文化学派的另一位代表人物诺顿提出了“投资”(investment)的概念。她认为“二语学习者在向某种二语投资时是因为自身清楚地知道这样的投资会带来更多的象征性和物质性资源”。象征性资源指语言、教育、友谊等,物质性资源指资本货物、房地产、金钱等。诺顿紧接着受其他理论的启发,将思想共同体(imagined community)的概念引入到二语习得领域中。它指的是由个人经历、来自过去的知识、与未来相关联的想象因素共同构成的结合体。这个概念的提出是为了同“投资”概念配合使用。

以此理论为框架的研究通常以个案的日记、访谈等为材料采用质性方法进行研究。比如,McKay & Wong分析了移民美国、母语为汉语的中国青少年英语学习日记,运用语篇分析的方法从投资的角度来分析他们的英语学习进展和认同变化。Norton以5名移民加拿大的妇女为个案,通过访谈和日记对她们的二语学习经历和认同变化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指出了其认同变化和投资的关系。Pavlenko以学生的自传为材料对来自世界不同地区在美国进修的教师进行语言学习和认同关系的研究。在国内,理论方面,有的学者作品能够说明二语学习“投资”概念的来源和意义并指明该概念在我国外语环境下的适应性。有的讨论了“想象共同体”和语言学习之间的关系。从实证角度来看,有的研究者借用了诺顿语言学习“投资”的概念,调查了研究生英语学习中的投资概念,并提出了应强化英语学习中的投资概念,实现从“重学”到“重用”的转变和再造英语学习策略的主张。

2.社会心理学派

社会心理学派对动机的研究可以按照时间顺序分为三个阶段:20世纪60至70年代以加德纳和兰伯特为代表的早期研究;80至90年代以理查德・克雷蒙(Richard Clement)等人为代表的中期研究;90年代末期至今以多涅为代表的当代研究。早期研究的结论主要认为英语学习动机主要有两大类:工具型动机和融合性动机(Gardner R.C.& Lambert W.E. 1972)。到了中期阶段,研究人员增加了对学习情境和言语共同体特性的维度,使动机研究进入了多元文化时代。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英语学习动机的研究进入到一个崭新的阶段:研究人员积极借鉴主流心理学领域的一些研究成果丰富和完善英语学习动机理论。同时,在考虑宏观社会环境对英语学习动机影响时更注重微观语言学习环境对英语学习动机的影响。研究者们还进一步探索英语学习动机在课堂教学环境下的具体培养措施。该学派主要采用量化方法(许宏晨,2014)。

3.二语学习动机研究的新发展

进入21世纪之后,二语学习动机理论有了新的发展,主要体现在社会心理学派在全球化背景下对“融合性”(integrativeness)概念新的诠释,对人格心理学和社会文化学派的积极借鉴等。D?irnyei是该思想的代表人物,他重新解读了Gardner的“融合性”概念,向人格心理学借鉴了可能自我理论和向自我差距理论,同时融合了社会文化学派代表人物Norton关于“投资”、“想象共同体”和“想象认同”的概念,针对目前社会心理学派动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二语自我动机系统理论(L2MSS)(许宏晨,2014)。

二语动机自我系统作为过程取向动机研究范式的扩展模式,以此理论为框架的实证研究非常有限。它包括三个层面:理想二语自我(Ideal L2 Self),指与二语相关的理想自我部分,这一部分会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缩小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之间的差距;应该二语自我(Ought-to L2 Self),指人们认为自己为了实现期望或避免负面结果而应该具有的那些特征;二语学习经历(L2 Learning Experience),指与具体学习情境相联系的动机,如教师、课程或同龄群体等。该理论的基本假设是:“如果熟练使用目标语是学习者理想/应该二语自我组成部分的话,他就会具有学习目标语的强烈动机,为学习者有消除现实自我与可能自我差距的心理愿望”(Ushioda & D?irnyei 2009:4)。

三、二语动机自我系统理论下的实证研究

自二语动机自我系统提出以来,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证研究,本文将二语动机自我系统的相关实证研究分为国外和国内两部分。

(一)国外关于二语动机自我系统的实证研究

自2005年以来,国外对二语动机自我系统进行的实证研究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1.二语自我动机系统同Gardner的融入性动机的对比

Yoon-Kyoung和Tae-Young 在2012年的研究中通过让495名韩国中学生填写调查问卷,证实二语动机自我系统的有效性。研究表明,理想二语自我和应该而与自我在解释学习者动机方面比融合性动机更合适,并且内化的工具型动机和理想二语自我及应该二语自我相关,而未内化的工具型动机和应该二语自我相关。另外,Kim以14所韩国学校中从三年级到十二年级共2783名学生为受试调查其学习动机。研究结果呈现出曲线的趋势,即学习者学习英语的学习动机从三年级到九年级呈现上升的趋势,而在十年级一直到十二年级则为下降趋势。回归分析显示二语自我动机系统在预测学习者动机这方面有很强的可靠性。同时,一项实证研究还表明,应该二语自我在人的认知层面起作用,而理想二语自我同时在认知和情感方面都起作用。

除了以上大数量研究对象的研究外,Kim从社会文化视角调查两名在加拿大学习的韩国学生的动机状况,其重点是研究理想二语自我同应该二语自我的关系。他指出,工具型动机应该归类为理想二语自我而应该二语自我很大程度取决于内化(internalization)的程度。他还指出,个体如果缺乏一定的社会经历,则不能够构建积极的、发挥作用的理想二语自我,因为理想二语自我的构建和个人的社会经历密切相关。

因此,同融合性动机和工具型动机相比,理想二语自我和应该二语自我更能有效地解释学习者的动机状况。

2.二语动机自我系统同二语学习的关系

Csizer和Kormos在匈牙利邀请了202名中学生、124名专科学校学生及106名大学生共432名受试者,了解他们的动机状况。结果显示,学生的动机行为很大程度由理想二语自我和二语学习经历决定,并且课堂情境对受试者投入二语学习的努力有很大影响,而应该二语自我对学习者的学习行为关系不大。另外,Mostafa Papi通过向1011名印度中学生发放问卷的方式展开一项关于验证二语自我系统理论的实证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学习焦虑一定程度上促进他们在英语学习上投入更多努力,然而,理想二语自我和学习经历有助于减轻这种焦虑,而应该二语自我则可以加重学习焦虑。

但是Yashima在日本的研究出现了不同的结果。191名日本中学生通过填写调查问卷的方式接受调查。研究者发现,通过开阔学习者的全球化视野及找到他学习英语的兴趣点是增强其理想二语自我的关键所在。因为日本学习者认为英语学习同理想二语自我的构建并无关系,所以,教师及其他教育者应该注重帮助构建日本英语学习者的全球化视野、批判性思维及思考问题的多维度视角。

因此,除了Yashima的研究,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理想二语自我有更强大的力量促使学习者努力学习并减少其二语学习中的焦虑。

3.关于二语动机自我系统的干预性研究

既然越来越多的学者证实了二语动机自我系统对于增强学习者学习动机的积极作用,接着出现了大量旨在增强学习者理想二语自我、应该二语自我、愿景等方面的干预性研究,其中以增强学习者理想二语自我为重点。Michasel Magid一方面证实了二语动机自我系统的有效性,另一方面对31名受试者展开了目的为增强他们理想二语自我的干预性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干预项目激发了学习者的动机、增加了他们投入二语学习的努力及学习时间的同时增强了他们学习的信心。同样的干预性研究发生在新加坡,Machasel Magid对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实施教学策略以增强其理想二语自我并构建其二语愿景,结果表明实验组90%的学生在英语学习上动机更加强烈并且自信心增强。

(二)国内关于二语动机自我系统的研究

国内关于二语动机自我系统的研究分为两方面:一是理论层面,二是实证研究。

1.从理论视角对二语动机自我系统的研究

邱传伟对社会心理学和主流的动机心理学做了大体介绍,评价了Gardner融入性动机理论的结构、发展及特点,并介绍了动机领域的一些重要思想,如文秋芳的动机、态度和策略的关系;高一虹和其他学者关于中国大学生动机的研究。基于二语自我动机系统和其他关于倦怠的心理学理论,杨涛从“自我不一致”视角分析了疲劳综合征同二语学习动机的关系,他讨论了学习者的真实自我并对二语教学及未来相关研究提出了一些建议。李绍鹏和杨连瑞对二语自我动机系统的理论基础及其对外语或二语学习动机发展的贡献进行了阐释,同时他们提出未来应该有更多相关的实证研究。徐智鑫从心理学视角对二语自我动机系统的理论进行了综述,他指出在全球化背景下这个理论可以为中国学生的英语学习带来新的视角。

2.关于二语动机自我系统的实证研究

关于二语动机自我系统的实证研究在国内比较少,并且还处在起步阶段。刘凤阁是国内以大样本数据为研究对象的第一人。其受试为来自中国不同地区的包括小学生、中学生、英语专业、非英Z专业及英语专业研究生共956名学生。其研究结果显示对于那些学习较差的学生,二语学习经历是对他们学习动机的最好测量工具,而对于那些学习比较好的学生,理想二语自我则更有效。另外,刘通过增强学习者的学习自我做了一项准实验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干预性的研究项目无论在高分组还是低分组都不仅能增强学习者的二语动机,还能提高他们的语言熟练程度。刘在2012年做了另外一项阐释,即同融入性动机相比,理想二语自我同学习者的学习动机有更强的相关。

除了刘凤阁外,其他学者陆续在此方面做了相关实证研究。杨娟以二语动机自我系统为指导对山东大学的一名外国学生进行了调查,其结果同刘凤阁在证实二语自我动机系统的研究中得出的结论一致。除此之外,她还深入观察了动机因素同动机行为的关系,并提出了增强外国学生学习中文的教学策略。

和在明治大学的研究类似,苏晓俐通过采访、学习笔记、博客等方法对一位名为Bill的成功的英语学习者进行了研究。通过近距离观察被试动态的自我构建,她发现了理想二语自我、应该二语自我和学习经历之间的关系。类似地,韦晓保的研究表明相对于应该二语自我和二语学习经历,理想二语自我同主动学习有更密切的关系,并且通过构建理想二语自我可以促进学习者主动学习。

三、关于二语动机自我系统相关研究的缺点和不足

不难发现,国内外关于二语动机自我系统的研究不论是理论还是实证方面都取得很大的进展,尤其是研究领域大大扩展,从欧洲到美洲再到亚洲;研究内容大大丰富,从英语到汉语甚至其他各种语言;受试群体大大扩大,从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研究生再到工作的人群。与此同时,一些学者指出了二语自我动机系统相关研究的不足之处。

1.二语动机自我系统特别强调理想二语自我和应该二语自我,但没有给予现实二语自我足够的关注,而现实二语自我不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

2.许多学者致力于验证二语动机自我系统的有效性及优越性,却忽视了理想二语自我在二语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3.关于二语动机自我系统的研究方法以定量研究为主,只有少数是定性研究(例如:Anya,2011;Kim,2009;Campell & Storch,2011)。并且大多数研究只关注二语自我动机系统中的单方面关系,例如二语自我动机系统同学习动机的关系、理想二语自我同动机的关系。

参考文献:

[1]D?irnyei, Z. . The Psychology of the Language Learner: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 Mahwah,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2005:29,66-67,74-78.

[2]D?irnyei, Z. & Csizer, K. Ten Commandments for motivating language learners: Results of an empirical study [J]. Language Teaching Research, 1998,2:203-229.

[3]D?irnyei, Z. & Otto Motivation in action: A process model of L2 motivation [J]. Applied Linguistics, 1998,4:43-69,215.

[4]D?irnyei, Z. & Usmoda, E. Teaching and Research motivation (Second Edition) [M]. New York: Pearson Education Limited,2011:79-90.

[5]Cheng, H. F. & D?irnyei, Z. The use of motivational strategies in language instruction: The case of EFL teaching in Taiwan [J]. Innovation in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2007,1:153-174.

[6]Csizer, K. & Kormos, J. Learning Experiences, Selves and Motivated Learning Behavior: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Structural Models for Hungarian Secondary and University learners of English [A]. D?irnyei Z. & Ushioda E. Motivation, Language Identity and the L2 Self [C]. Bristol: Multilingual Matters,2009:98-119.12.

[7]Gardner, R. & Lambert, W. Attitudes and Motivation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M]. Rowley Mass: Newbury House,1972.

[8]Gardner, R. C. Social psychology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The role of attitudes and motivation [M]. London: Edward Arnold,1985.

[9]Guilloteaux, M. J. & D?irnyei, Z. Motivational Language Learners: A classroom-oriented investigation of the effects of motivational strategies on student motivation[J]. TESOLL Quarterly, 2008,42:5-77.

[10]Kim, T. The Socio-cultural Interface between Ideal Self and Ought-to Self: A case study of two Korean students’ ESL motivation [A]. Dornyei Z & Ushioda E. Motivation, Language Identity and the L2 Self [C]. Bristol: Multilingual Matters, 2009:274-294.

[11]Kim, T. Y. The L2 Motivational Self System of Korean EFL Students: Cross-grade Survey Analysis [J]. English leaching, 2012,67(1):29.

[12]Kormos, J. & Csizer, K. Age-related Differences in the Motivation of Learning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 Attitudes, Selves, and Motivated Behavior [J]. Language Learning, 2008,58:327-355.

[13]Lamb, M. Integrative Motivation in a Globalizing world [J]. System, 2004,32:3-19.

[14]Mgid, M. A Valid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the L2 Motivation Self System Among Chinese Learners of English [D]. Nottinghan: The University of Nottingham,2011.

[15]Magid, M. An Application of the L2 Motivational Self System to Motivate Elementary School English Learners in Singapore [J]. Education and Training Studies,2014,2(1):228.

[16]McKay, S. & Wong, S. C. Multiple Discourses, Multiple Identities:Investment and Agency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Among Chinese Adolescent Immigrant Students [J]. 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1996,66:577-608.

[17]Norton, B. Identity and Language Learning: Gender, Ethnicity and Educational Change[M]. Harlow, England: Person Education,2000.

[18]Papi, M. The L2 motivational self system, L2 anxiety, and motivated behavior: A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approach [J]. System,2010,38:467-479.

[19]Pavlenko, A. I Never Knew I was a Bilingual’: Reimagining Teacher Identities in TESOL [J]. Journal of Language, Identity, and Education,2003,2:251-268.

[20]Norton, B. Non-participation, imagined communities and the language classroom [A]. In M. Breen (ed) Learner Contributions to Language Learning: New Directions in Research [C]. Harlow, England: Pearson Education, 2001:159-171.

[21]Schumann, J. H. The Neurobiology of Affect in Language[M]. Oxford: Blackwell,1988.

[22]Taguchi, T., Magid, M., & Papi, M. The L2 Motivational Self System among Japanese, Chinese and Iranian Learners of English: A Comparative Study [A]. Dornyei, Z. & Ushioda, E. Motivation, Language Identity and the L2 Self [C]. Bristol: Multilingual Matters,2009:66-97.

[23]Ushioda, E. & D?irnyei, Z. Motivation, language identity and the L2 self: A theoretical overview [A]. In D?irnyei, Z. & Ushioda, E. (eds. ). Motivation, language identity and the L2 self [C]. Bristol: Multilingual Matters,2009:1-8.

[24]Yashima, T. Orientations and motivations in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A study of Japanese college students [J]. JACET Bulletin, 2000,31:121-133.

[25]Yashima, T. International Posture and the Ideal L2 Self in the Japanese EFL Context [A]. D?irnyei Z. & Ushioda E. Motivation, Language Identity and the L2 Self [C]. Bristol: Multilingual Matters,2009:144-163.

[26]曹洁.二语动机自我系统理论及其贡献与不足[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2(11):304.

[27]高一虹,程英,赵媛,周燕.英语学习动机类型与动机强度的关系一对大学本科生的定量考察[J].外语研究,2003,1(17):60-640.

[28]高越.国内外二语动机策略研究述评:回顾与展望[J].山东外语教学,2012(2):62-67.

[29]高越.动机调控策略对英语学习动机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影响研究[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5,23(2):78-82.

[30]华慧芳.试论英语学习动机与策略的研究[J].外语界,1998(3):44-47.

[31]李绍鹏,杨连瑞.二语习得动机理论研究新进展[J].当代外语研究,2012(5):43-46.

[32]刘凤阁.L2MSS理论视角下的中国英语二语学习者动机研究[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

[33]刘凤阁.“二语动机自我系统”理论在中国英语学习者中的验证分析[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12,25(3):42.

[34]秦晓晴,文秋芳.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学习动机的内在结构[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1):51-58.

[35]邱传伟.二语/外语学习动机研究发展评述[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2):57-61.

[36]苏晓俐.一个成功二语学习者的二语动机自我系统个案研究[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3):122.

[37]韦晓保.大学生二语动机自我系统与自主学习行为的关系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3(5):52-56.

[38]文秋芳.英语学习者动机、观念、策略的变化规律与特点[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2):105-110.

[39]许宏晨.中国大学生英语学习自我动机系统实证研究[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4.

[40]徐智鑫.二语习得心理研究新视角:二语动机自我系统[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12,14(2):68-71.

[41]杨娟.砘留学生“二语动机自我系统”理论实证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2.

[42]杨涛,李力.动机过程观、自我系统理论和二语动机策略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0(5):62-67.

上一篇:大学生目标牵引式学业规划及其全面发展策略探... 下一篇:基于“互联网+”大学生公益创业的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