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增强国家认同感和“道路自信”

时间:2022-09-20 01:37:57

如何增强国家认同感和“道路自信”

一、教学关键问题分析

如何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增强国家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树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这是教学的关键问题之一。国家认同感指的是一个公民对自己国家的认知和情感评价,其中包括对这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族群、历史等内容的认知。一个人只有对这个国家有正确的认知,才能知道自己归属于这个国家。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历史轨迹,包括不同的文明演变、历史文化传统和不同的发展道路(模式)。从文明演变的角度看,中国文明始终没有中断(台湾知名历史评论家公孙策语),而且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正如公孙策先生所说,原来欧洲文明的几次演变,动力都来自于中国。今天的中国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也是中国的历史和现实国情所决定的。增强道路自信,才能让中华文明更加辉煌灿烂,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增强学生的国家认同感,这是历史与社会课程的价值所在。要认同自己的国家,首先就要认识自己的国家,俗话说“知之深”才能“爱之切”。历史与社会课程包含了历史、地理、社会等许多人文学科的内容,理应发挥其教育功能。章太炎说:“不读史者,则无从爱国。”这充分说明历史知识对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中国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中华民族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仅从中国古代科技史来看,英国学者李约瑟说,中国古代科技具有世界意义的重大发明达200项以上,其中有20项成就领先于世界10个世纪以上。到了近代(1840年以后),中国遭受外国列强侵略,中国人民掀起了无数次反抗侵略的战争,书写出无数的爱国主义篇章。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以后),中国人民更是爱国热情喷发,全身心地投入到国家的建设之中。历史上的许多人和事,包括外国的,都是绝好的爱国主义教材。同样,地理学科的知识也是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和国家认同感的极好材料。

坚定“道路自信”,即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这是中国历史和现实国情的必然选择。中国近现代历史告诉我们,资本主义道路,无论是君主立宪制还是共和国制,其实践的结果都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只有社会主义能够使中国走上独立、富强、民主的道路。农民阶级、地主阶级、知识分子、资产阶级维新派、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改革、革命运动都没有能够挽救中华民族于危急,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从现实国情看,只有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使中国走上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道路。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功,就是最好的证明。从世界范围看,由于各个国家的历史和国情不同,各国发展的道路和模式也不尽相同。这种不同的发展模式,也都为人类文明作出过巨大贡献。帮助学生了解这些内容,有助于学生坚定“道路自信”,不妄自菲薄、迷信他人,当然也要提醒学生不能盲目自信、故步自封。

增强国家认同感和“道路自信”,之所以成为教学关键问题,也是由教学实际所决定的。互联网极大地推动了全球化,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全球流动,多元文化、多元价值观也不可避免地影响我们的青少年。而青少年又正处在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他们特别容易追“新”,这导致很多人难辨真伪,迷茫无措,甚至崇洋,拜金崇钱,人生观、世界观发生扭曲。从这个角度看,增强国家认同感和道路自信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它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列宁说过:“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深厚的感情。”这种感情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有着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二、教学关键问题解决

(一)方案一:从早期中华文明的形成认知自己国家的渊源

1.呈现《亚非文明的发源地》图

教师呈现《亚非文明的发源地》图,并要求学生:(1)找出四大人类文明发源地及其共同的地域特征。(2)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出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3)探寻中华文明的发祥地。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学习活动,帮助学生了解:人类文明诞生在世界不同地域,国家的形成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之一。同时,引导学生探寻中华文明的起源,知道黄河和长江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

通过读图、讨论、交流,学生很容易发现下列几点:(1)古代埃及、印度、巴比伦和中国是人类文明四大发源地,其共同的地域特征是发祥在大河流域,所以也被称为大河文明。(2)文字、阶级、城市、国家的形成都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3)黄河和长江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原始人类遗址、华夏祖先的传说,构成了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内容。

2.学习先秦历史,让学生认识到先秦是中华文明的奠基时期

学生的学习活动:(1)画出年代尺表示夏商周三代的历史时期。(2)读图,知道夏商周(春秋、战国)时期的区域变化。(3)讨论:这一时期的哪些历史事件、思想文化成就在我们今天的社会生活中仍有影响?请举例说明。

【设计意图】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在内容目标中要求:概述我国先秦时期的大致年代和区域,知道对早期中国文明的形成起过重要作用的人物、事件和文化成就。根据这个标准,学生通过学习活动,要掌握“先秦”的事件、区域及这一时期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文化交流。让学生认识到先秦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奠基时期,这一时期的文明成就,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通过引导,学生能够认识到:(1)我们国家最早建立于夏,地处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区;商朝时是当时世界上的一个大国,周朝继续发展。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成就都领先于世界其他地区。(2)商朝的甲骨文成为今天汉字的基础;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法制、礼乐制仍然影响着今天中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很多思想,仍然流淌在中国人的血液之中。(3)先秦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奠基时期,这一时期的文明成就,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通过中国古代(秦到清朝)文化史专题学习,展现中华文明绵延不断的基本脉络

学生的学习活动:(1)按朝代更替顺序整理文化成就;(2)思考:中国古代哪些科技成就领先于世界?(3)思考:从中国古代文化专题史的学习中,你可以得出哪些结论?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整理中国古代文化史专题的基本史实,了解中国古代文化成就的繁荣,其中的许多成就包括中国古代科技成就,领先于世界,也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伟大贡献。这既可以帮助学生认识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基本脉络,也有助于激发学生对中华文明成就的自豪感。

通过这几个环节的学习,学生可认识到:(1)中华民族创造了辉煌的文明成就,而且许多成就在当时都是领先于世界的,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2)中华文明的发展从来没有中断过,这在世界上也是独一无二的。这本身就说明中华文明具有伟大的生命力。现实是历史的延续,即使到了今天,中国古代许多传统文化也深深地影响着生活在全世界各地的中华儿女。(3)认同自己的国家,归属自己的民族,才能凝聚全世界的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中华民族是我们的根,任何人离开了这个“根”,不可能生长得枝繁叶茂、繁花似锦。

(二)方案二:从中国的疆域、行政区划、自然和人文特征,认知自己的国家

1.呈现《中国政区图》《中国地形图》和《中国气候图》

学生的学习活动:(1)参阅《中国政区图》,描述中国的位置、行政区划。(2)读《中国地形图》,描述中国地形、地势及河流的特征。(3)读《中国气候图》,描述中国主要气候类型分布特点。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从图中获取信息,认知自己国家的位置、疆域、自然和人文特征,认知自己国家的地理国情。

通过这些学习活动,学生可以认识到:(1)中国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优越的区位和广袤的疆域为国家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2)中国是一个山川秀美、物产丰富、人文荟萃的国度。

2.描述我国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和人文环境特征,比较人们在社会活动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特点

学生的学习活动:(1)读《中国四大地理区域图》,比较南方和北方、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自然条件和人文环境的不同特点。(2)思考、讨论:中国四大地理区域经济发展的优势和劣势。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学习我国北方与南方、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不同的自然条件、人文环境,了解人们的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特点,认识到中国发展的地区不平衡和面临的不同问题,增强国家发展的责任感。

通过这些学习活动,学生可以认识到:(1)中国类型多样的自然条件和丰富多彩的人文特征,为我们国家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2)认知中国发展面临的问题,如地区不平衡,认识到不同地理区域的优势和劣势。

(三)方案三:从近现代中国人民的探索史和20世纪世界各国发展的不同模式,认识到中国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增强“道路自信”

1.组织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探索史专题学习,帮助学生认识到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够救中国、发展中国、强大中国

学生的学习活动:(1)整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探索史的基本史实。(2)比较不同派别向西方学习的对象、内容及结果的异同。(3)分析美日等西方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的原因。

【设计意图】组织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探索史的专题学习,可以让学生清楚了解到:农民阶级、地主阶级、知识分子、洋务派、资产阶级维新派、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挽救中华民族危机,不断向外国学习,力求以不同方式挽救国家危机,从学习科技为洋务,到维新改良学日本,再到革命手段学美国,最终都没能使中国走上独立富强之路。最终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革命胜利,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这是近代以来中国发展的基本史实,有助于学生认识中国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通过这些学习活动,学生可以认识到:(1)正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不断抗争与探索,才使中国在面对西方列强侵略的严重民族危机时而没有被最终瓜分。这是中华民族的爱国心、凝聚力的充分体现。(2)中华民族是一个善于学习的民族,从古代的汉唐盛世到近代,仁人志士不断向西方学习。正是这种善于学习的民族精神,才使得中华文明得以绵延不绝。(3)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这是中国近代以来历史的必然选择。近代历史告诉我们,从学科技到学人家的政治制度,从改良到革命,从君主立宪制到共和制,都没有能够挽救中华民族于危机,只有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社会主义道路,才使中国走上独立、富强、文明、和谐的道路。

2.组织近现代以来世界各国不同发展道路的专题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各国发展的不同道路都是由各国的历史和现实国情决定的

学生的学习活动:(1)比较英、法、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异同。(2)整理苏联早期社会主义建设、印度争取独立运动、土耳其革命、美国罗斯福新政,德国、日本走上法西斯道路等史实,说明各国的发展道路并不相同。(3)比较俄国十月革命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异同。

【设计意图】组织这一专题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世界各国的发展道路不尽相同,都是由本国历史和现实国情决定的,从而认识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由中国历史和国情所决定的,进而增强道路自信。

通过这些学习活动,学生可以认识到:(1)各国的发展道路不尽相同,即使在相同的社会制度下,如资本主义制度,它们的政体形式也不尽相同。(2)即使在相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在面临相同的问题时,它们也会采用不同的发展模式,如美、德、日都是资本主义国家,在面临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时,德、日走上法西斯道路,而美国则通过罗斯福新政、国家干预经济,逐步摆脱了经济危机。

三、评述与建议

(一)评述

增强国家认同感和“道路自信”,是一个典型的“史论”教育命题,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历史学科的德育功能。与这个命题相关的史实很多,涉及的历史知识特别丰富。方案一,侧重从国家的形成和文明成就的角度加以阐释。任何一个人要认同自己的国家,首先得了解自己的国家是怎么来的,否则,怎么认同自己的国家?了解自己国家的文明历史,就能从光辉灿烂的文明成就中,感受自己国家的伟大,认同自己国家和人民的伟大创造,认同自己国家对世界文明所作的伟大贡献。方案二,侧重从自己国家的现状,感受自己国家的大好河山,从自己国家的地理角度去认同自己的国家。方案三,侧重从中国和世界近现代历史的学习中,认识到只有社会主义道路能够救中国、能够强中国,认识到各国历史的发展道路和模式,都是由自己国家的历史和国情所决定的。坚定道路自信,才能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三个方案从不同的角度,引导学生增强国家的认同感和“道路自信”,共同的教学方法是让学生在了解和掌握事实性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讨论、比较、探究、体验等方法,自己去得出结论,提高认识。

(二)建议

这一问题属于“情感类”知识的学习,即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因此,要把握两个原则。一是情感类知识的教学,不能硬灌输,而要想尽办法,引导学生在理清史实的基础上,通过深入思考,去感受历史,体验历史,从而得出结论。而且要注重历史的前后、中外的多维联系,只有在复杂的历史联系中发现问题,通过多角度的比较,才能得出正确的历史认识。二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必须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如果不能很好地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状况,那么,学生只能是死记硬背一些历史结论,起不到很好的教育效果。在全球化的今天,多元价值、多元文化的交流是不可避免的,如果我们不能很好地引导学生认同和热爱自己的国家,不能很好地引导他们认同自己国家的发展道路,坚持“道路自信”,那一定是十分危险的。

上一篇:聚焦与引导:促进学生有效阅读之关键 下一篇:文体特征是语文文本解读的原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