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学生权利

时间:2022-09-19 11:56:41

关于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学生权利

[论文摘要】“依法治国”要求“依法治校”,而“依法治校”必须切实维护和保障学生权利。本文从我国中小学生权利保障的现实及其相关研究进展出发,探讨了一般学生权利的构成、表现形态及其来源,进而尝试从新课程改革的角度对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学生权利及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论文关键词]学生权利;构成;表现形态;来源;语文课堂教学

一、学生权利、学生权利的构成和学生权利的表现形态

根据《辞海》(1989年版)的解释,学生是一种身份,指在学校肄业或在其他教育机构、研究机构学习的人。学生这一身份的特殊性在于当其进入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研究机构后,他就以专门的知识学习者这种规定性存在着。而权利在本质上为法律上的力,即权利总是由“特定利益”和“法律之力”两个因素构成(德国法学家Merke1)。因此,我们要看到知识学习者这种规定性并不是学生身份的全部,他同时还是一个儿童,一个人,有作为儿童的特殊的生理和精神需要,即“特定利益”,应当享有像其他人一样的公民权、人权。明白这个,我们才能对学生权利的特性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即谈论学生权利时,既有一般权利理论普遍应用于学生身上的可能性,同时,学生身份的特殊性也为学生权利的特殊性提供了依据。由此出发,我们可以把学生权利划分成这样三种构成部分:作为人的权利、作为儿童的权利、作为知识学习者的权利。当然,这三种构成成分并不能截然分开,而是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存在于学生权利之中。

此外权利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有其自身的运动变化规律。法律学者倾向于将其表现形态分为:应有权利,法定权利,现实权利。应有权利不是任何一个阶级所具有的主观人性,而是反映社会进步的内在要求,反映了作为主体的个体的价值的至高无上性,是和物质生活条件紧密相连的。法定权利是国家法律所规定的公民权利。但有时法律虽然规定了,但实际上公民并未拥有,这就涉及到权利的第三种表现形态,即现实权利。学生权利的表现形态亦然。

二、学生权利的来源和依据——“法律上的力”

学生存在于国家、社会之中,不论是作为群体还是个人,毫无疑问是国家公民的一部分,因此在接受国家法律约束的同时,也必然享有法律赋予公民的一切权利。目前,在我国国内还没有专门的学生权益保护法,但这并不构成我们忽略学生权利的理由;相反,我们完全可以在国内法律法规、国际人权方面的公约中找到学生权利——作为知识学习者的权利、作为儿童的权利、作为人的权利——的渊源。

国内法律法规中学生权利的渊源主要有:《宪法》、《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等。其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有专章就受教育者的权利和义务作了规定,涉及学生权利的内容主要有:

(1)教育平等的权利。包括女生与男生平等受教育的权利;(2)贫困学生享有获得经济帮助的权利;(3)身体残疾的学生享有获得特殊教育的权利;(4)学习权,即参加各种教学活动的权利;(5)使用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图书资料的权利;(6)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获得奖学金、贷学金、助学金的权利;(7)在学业成绩和品行上获得公正评价的权利;(8)完成规定的学业后获得相应的学业证书、学位证书的权利;(9)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诉,对学校、教师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提出申诉或者依法提讼的权利;(10)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在国际上,尊重人权已经成为自二战以来人类社会的共识。虽然国际人权公约(如《世界人权宣言》《儿童权利公约》等)并不能直接赋予个人以各种权利,但同样可以为我们寻找学生权利的渊源提供参考和启示。

如《世界人权宣言》规定:人人有权享有生命、自由和人身安全;任何人当宪法或法律赋予他的基本权利遭到侵害时,有权由合格的国家法庭对这种侵害行为作有效的补救;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教育应当免费,至少在初级和基本阶段应如此。

又如《儿童权利公约》中提到的儿童权利多达几十种,其最基本的权利可以概括为四种,即:(1)生存权——每个儿童都有其固有的生命权和健康权;(2)受保护权——不受危害自身发展影响的、被保护的权利;(3)发展权——充分发展其全部体能和智能的权利;(4)参与权——参与家庭、文化和社会生活的权利。

《儿童权利公约》中更具有参考价值的是其提出的关于儿童权利的四大基本原则:(1)儿童的最大利益原则;(2)生存和发展的原则;(3)尊重儿童观点与意见原则;(4)无歧视原则。

三、语文课堂教学中应有的学生权利——“特定利益”

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除了休息时间之外,几乎80%的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我国每年发生在学校的学生受到伤害的案件达140000件之多。毫无疑问,在具体的空间范围内,学校应当成为我们关注学生权利的一个重点。那么在学校范围内,学生权利的重心又在哪里呢?对我国中小学学生在校时间稍有了解的人,恐怕都会同意笔者的这样一个观点——在学校的这段时间里,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上度过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的学生权利——无论是作为人的权利,还是作为儿童的权利和知识学习者的权利——应当是我们关注的重心和焦点。

校内的学生权利有不同于校外的学生权利的地方,同样,课堂外的学生权利与课堂教学中学生权利也存在差异。在本文中,考虑到我国中小学分科教学的实际情况,笔者只选取其中一个学科——语文——来谈一点自己对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学生权利的粗浅看法。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学生权利当然具有其他学科课堂教学中学生权利的共性,如发展权、自由权、民、人格尊严权等,那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学生权利有区别与其他学科的地方吗?换言之,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学生权利的特殊性在哪里呢?根据权利概念的本质,这个问题就转换为: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有什么特殊的需要?即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学生的“特定利益”是什么?

以下笔者尝试从国家课程标准的视角,对照数学学科来分析语文课堂教学的特殊性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权利的特殊性。具体内容见表1。

在课程性质上相较于数学课程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在总体目标上语文课程侧重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数学课程则侧重于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进而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等。要而言之,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的“特定利益”或特殊需要就在于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笔者认为形成并发展学生基本的语文素养正是学生权利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具体体现。

于是要分析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权利的特殊性接着就面临这样一个问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什么,它包括哪些内容?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来考察语文素养。

(一)国家课程标准三维目标角度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育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这里规定的语文素养的基本内涵和要素包括:情感态度,字、词、句、篇的积累,语感思维品质,学习方法和习惯,识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思想观念等。依据国家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维度关照和认识学生语文素养(这并不表明语文素养可以分成这样独立的三个部分,它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

一是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维度,语文素养侧重于要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习惯、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二是从过程与方法的维度,语文素养注重的是培养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方法、策略,如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以及学生语文学习过程中的体验、感悟与反思。

三是从知识与技能的维度,注重培养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文的积累,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识字与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相应地,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学生权利也可以从这样三个维度出发来进行分析,即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维度的学生权利,过程与方法的维度的学生权利,知识与技能的维度的学生权利。

(二)心理学角度

语文素养作为学习的结果,依据心理学家加涅的观点,可以分为五类: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和态度。前四者都属于能力范畴,但态度却不是能力问题。语文素养用加涅的五类学习结果可作如下解释。

1.语文言语信息。加涅所说的言语信息在语文课程中主要表现为如下一些类型的语文知识:语言文字知识;课文内容知识;课文背景知识。语文课程中的言语信息,大致相当于语文素养中的知识视野、思想观念和文化品位。

2.语文智慧技能。语文智慧技能是运用语言文字正确表述自己思想情感的技能,大致分为如下几个方面:字词学习;句子学习;段落篇章学习。语文智慧技能相当于语文素养中的字词句篇的积累、语感、识字写字、口语交际能力等。

3.语文认知策略。语文认知策略是学习语文的程序,它相当于语文素养中的思维品质,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阅读、写作能力的培养等。

4.语文动作技能。语文课程中的动作技能主要包括发音技能和书写技能。拼音、朗读中含有发音技能,它要求学生的听觉、视觉、口腔、舌头的肌肉协调。书写,尤其是用毛笔书写,要求手部肌肉协调能力。语文素养中的写字及口语交际能力都需要有动作技能的参与。

5.语文情感与态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都是经过精心选择的,里面蕴涵了许多情感和态度方面的内容:

一是道德,课文中歌颂的人物可以作为学生模仿的榜样,从中习得做人处世的方法。二是审美,课文作者在文中表达的美好情感、描绘的美好意境,可以引起学生的共鸣,陶冶他们的情操。语文素养中的情感态度、审美情趣、文化品位等内容基本上属于情感态度范畴。同样,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学生权利还可以从这样五个维度出发来进行分析,即学生学习和积累语文言语信息的权利,掌握语文智慧技能的权利,掌握语文认知策略的权利,培养形成语文情感与态度的权利。

回顾上述两个考察语文素养的角度,笔者发现两者虽然视角迥异,但得出的结论在一定意义上却殊途同归。

综上,笔者认为语文课堂教学中现实的学生权利可以用这样三点来概括:

第一,就三维目标维度而言,重视知识与技能维度的学生权利而相对忽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维度(或语文情感与态度维度)和过程与方法的维度(或语文认知策略维度)的学生权利。

第二,知识与技能维度之内,重视知识积累的学生权利而相对忽视技能发展的学生权利。应试教育背景之下,这样的案例并不少见。

第三,在学生技能发展权利层面,重视听、读、写而相对忽视学生说的、口语交际的、思维的权利。虽然近年来情况有改观,但“灌输式教育”“填鸭式教学”“满堂灌”仍然是部分语文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有研究者提出“语文学科考试应增设口语交际测试”,值得提倡。

四、结语

学生权利关乎学生发展,关乎每个学生的切身利益,更关乎我国依法治国战略的真正落实。依法治校,维护和保障学生权利,需要包括语文教育工作者在内的教育工作者真正关心、了解学生权利。只有这样才能在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行动中切实维护和保障学生权利,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做到为了学生的发展。

上一篇:宗教因素在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三种表现形态—... 下一篇:论对物行政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