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与中国社会研究

时间:2022-09-19 11:46:32

城市与中国社会研究

摘 要:城市化运动的展开,城市的发展,城市在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系统中地位的迅速上升,是近三十年来中国演变历程中最重要的一个部分。如果我们无法充分认识到“现代城市”之于中国所具有的意义,那我们就无法真正说明当今中国社会变动的逻辑。普遍存在于中国学术界和文化界的城市想象,以及城市学研究中存在的学科间分异的现状,都不利于对中国城镇传统和现实中国城市社会的研究。现代城市不仅受到现代国家、市场以及社会的诸特性的影响,它自身的结构也构成了国家、市场、社会及其相互间关系变动的特殊驱动力和规定力量。从城市维度切入可以发现:国家对于当今社会的日常生活具有特殊的干预力。无论是城市社会研究还是以城市为重要维度的社会研究,都是从事中国社会研究的学者面临的挑战。

关键词:城市想象;中国社会;现代城市

中图分类号:C912.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5833(2012)10—0070—07

作者简介:陈映芳,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社会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上海 200030 )

在过往的社会学、人类学研究中,相对于有关传统乡土社会的研究积累及其影响力,学界对于城镇在传统中国社会整体结构中的地位,以及城镇内部社会结构、文化传统、城乡关系的联结方式、皇权—城镇社会关系等等的研究,是远远不够的。无论是持城乡二元论,还是持城乡连续统论,对于传统城镇社会的研究的轻视,都构成了我们理解中国社会的一个障碍,由此还影响到了当前人们对中国城市社会的研究①。在对中国现代变迁经验的各种阐释中,以及对当前中国问题的各种分析中,虽然“国家”、“市场”、“社会”等已成为重要的维度,但是,对于社会分析的另一个重要的维度——作为社会基本形态的“城市”,我们如何说明它的兴起过程、它对于中国社会的意义?这依然是个充满挑战的学术课题。

人类的聚居形态与社会的属性以及运行机制、演变逻辑之间必然存在着重要的关联。农业的乡村社会与工业化/后工业化的现代城市社会,其国家、市场及社会,都会呈现不同的样态及关系。虽然城市研究在目前中国学术界已成为一门显学,但在社会转型研究中,“中国的城市”或“城市的中国”无论是作为概念或维度都没有引起相应的重视。城市与中国的国家—市场—社会之间的关系在许多议题中被遮蔽了。城市化运动的展开,城市的发展,城市在政治、经济、文化系统中地位的迅速上升,是近30年来中国演变历程中最重要的一个部分。如果我们无法充分认识到“现代城市”之于中国所具有的意义,就无法真正说明当今中国社会变动的逻辑。

一、中国人的“现代城市”想象

要理解中国人的城市观,我们不能脱离当代中国人普遍的城市体验和想象。各种城市想象同时也或多或少地潜在于中国学者社会研究的问题意识及其理论范式中。

雅典城邦—欧洲古典城市想象。在一些文化精英的城市想象中,理想的现代城市应该是区别于古代中国的传统城市(作为政治中心、军事据点的城市),而更接近于古希腊的雅典城邦、或欧洲中世纪的城市——亦即韦伯所指的作为“完全城市社区”的城市(city或者civil society)

韦伯:《城市(非正当性支配)》,载《经济与社会》(下),阎克文译,上海三联出版社2010年版。

大致上它应该是工商业的、市场的、以市民(citizen)为权利主体的、社区自治的。在城市中,市民/公民的经济权、社会权、政治权将得到逐步实现。社会成员拥有个人的自由,政治系统会有民主的制度,社会有私人领域和公共领域,当然还会有市民参与决策的社会参与制度,以及实现人类互济的各种社会组织。总之,城市的兴起,将给中国带来市民社会/公民社会的兴起。

城市中产阶级想象。不少学者曾乐观地预想,现代城市中,新型中产阶级将会迅速成长为膨大的中间层,从而成为现代经济、文化的主要支撑群体,现代民主制度的主要的阶级基础。传统中国的阶层结构由此将会发生重大变化。

有关新兴中产阶级的兴起将给中国及东亚各国的社会结构和政治制度带来的影响,在学术界一直是个引人注目的议题,其中不乏乐观的期待,也有冷静的判断。参见李文《新中产阶级与东亚现代化转型》,《当代亚太》 2001年01期 ;杨鲁慧《中产阶级的崛起与东亚政治转型》,《当代亚太》 2006年01期 ;周晓虹《中国中产阶级:现实抑或幻象》,《天津社会科学》 2006年第2期等。

民国摩登都市的想象。中国人对于现代城市的想象,由各种历史及社会记忆的文本或中外文学艺术作品传递给人们的,除了巴黎、纽约那样令普通人觉得遥不可及的异国都会外,在本土有以上海为代表的近代城市。“摩登上海”在今天正被中外不少学者视为中国现代性的典型历史文本

这其中,李欧梵的《上海摩登:一种都市文化在中国1930—1945》被认为是代表性的研究之一。参见李欧梵《上海摩登—一种都市文化在中国1930—1945》,毛尖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版。

而在一般民众那里,以咖啡蛋糕、西装旗袍等等为象征的、充满着“民国范儿”的大上海,则是中国与西方、传统与现代、此岸与彼岸间的一座想象中的桥梁。

社会主义的城市记忆。在社会主义时代的中国,虽然农村被赋予了极具共产主义浪漫色彩的积极意义,但在城乡双重结构的现实对照下,经由千百万人在城乡之间一次次的“下放”、“回城”的体验,对城市的向往,包括对城市户口、城市人身份以及城市生活的向往,成为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留给所有经历者最真实的社会记忆和基本常识。一直到如今,对一些普通中国人来说,“城市”依然意味着上等国民的身份,意味着生存、生活的基本保障。以牺牲农民利益为代价的中国的工业化模式、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名义的上山下乡运动以及禁止人们在城乡间自由流动的二元社会结构,都为中国打下了城市主义意识形态的最深层的社会基础。

发展主义的城市想象。在今天中国的城市主义意识形态中,“城市”被掺入了包括发展主义进化观、城市乌托邦等在内的各种想象要素。发展经济必须建设城市,对外开放依赖于城市,实现美好生活更有待于城市……伴随着现实中“农业现代化”前景的暗淡和“城市主义”被刻意渲染,城市象征了经济、科技、文化以及社会“先进”、“发达”、“美好”的符号,也被理解为人类聚居的高级形态、生活空间的未来归宿。这样的城市想象在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上,通过“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样的主题,被表达、阐释得淋漓尽致。

上一篇:论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政府差异性监管路径 下一篇:后金融危机时代外商对华撤资问题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