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日本,读懂中国

时间:2022-09-19 09:41:54

解码日本,读懂中国

有一天,从一只又大又好的桃子里,跳出了一个小孩,他成了一对贫苦老夫妻的掌上明珠,大名桃太郎――在故事的结尾,小小的桃太郎打败了鬼岛上的恶鬼,带回了大车的财宝。

《暧昧的日本人》一书正有着这样一个有趣的“开篇”。如果说神话故事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密码,那么,作者通过桃太郎来解析日本人文化心理和民族性格的尝试,恰是对日本文化的精彩“解码”,而这一角度的选取,已经显示出本书对日本文化所做的阐释必是蹊径独辟的。

在无数有关日本的论著中,“矛盾”一词也许是最常为人提及的。残忍与唯美、好斗与有礼、保守与善变……这个不可思议的民族将种种看似毫不相容的特性集于一身,本尼迪克特索性用“菊与刀”这对概念来予以概括,对日本文化稍有了解的读者想必都很熟悉。

本书则用“暧昧”来涵括日本文化的这种特殊性。这是受大江健三郎的启发,在诺贝尔文学奖的颁奖仪式上,大江以《暧昧的日本的我》为题发表演讲。然而,本书作者进一步认为:日本文化的“暧昧”,最终造成了日本历史处境的暧昧,它努力变革,以“脱亚入欧”,最终却陷入“非欧非亚”的尴尬处境。这纷繁的矛盾表象之下,起决定作用的还是“岛国单一民族无以伦比的集团性和不择手段的进行性”。而这种特性的形成,又与日本文化的特殊构造、东瀛岛国的地理风土等因素相关,对这一特性的分析,正是本书作者思考的着力点所在。

要描述清楚这种“暧昧”的文化,实非易事,而本书采用“小处着眼”的方式。日本的传说、风俗、语言、审美习惯……都成为文化剖析的出发点所在。从飘散的樱花见出日本人独特的“无常”观;从精美的包装之中看到日本文化中的“死亡美学”,从泛滥的名片背后感受日本人特有的序列意识与合作精神。每一个小角度的进入,最终带出的都是与历史、文化相关的大问题。“小”与“大”的巧妙结合,使得本书兼具趣味性和学理性,文字也随之灵动润泽起来。更为重要的是,贴近日常生活的取材,使得每一个问题的提出都落在读者触手可及的实处,而这对常常以宏大“想象”来拼贴日本的中国人,无异是一剂解毒的良药。

将日本文化置于大的比较视野中进行考察,是本书作者在阐释日本文化时的另一有效尝试。恰如作者所说,中国与日本有两千年交往的历史,近代以来,中国一方面师从日本,一方面又在与其交往中不断吃亏。中国理应是最懂日本,也最有必要读懂日本的国家。然而事实却是,大多数中国人对日本的情感总在“友好”和“仇恨”之间摇摆,对其的深入了解却丝毫未能比《菊与刀》更进一步。

《暧昧的日本人》力图跳出这个怪圈,将日本文化和中国文化,乃至世界其他国家的文化进行比较,祛除“大中华主义”和“大西方主义”对国人认知日本造成的遮蔽。单以语言而论,从日人学外语到外人学日语,作者串联起的除了中国、日本、越南、朝鲜,还有西方世界。语言的背后,是不同民族的不同思维特性,更是不同民族面对和接受外来文化时各异的文化心态。正是在这样的比较中,日本的“特殊性”才得以彰显,尊重这种“特殊性”,将日本作为独立个体来加以审视,是我们真正认知日本的前提之一。

所有这些,都显示出作者在日本文化研究方面的深厚功力。如果看过作者的另外两本著述――《看不透的日本――中国文化精英眼中的日本》及《喧闹的骡子――留学与中国现代文化》,就可以体会到,作者看似轻松的笔法深处,是有着怎样的学术研究和思考在“打底”。

也许对有些读者来说,以“暧昧”总结日本会令人感到不满足,谁不想在面对问题时要一个清晰明确的答案?然而历史、文化、社会、国民性……诸如此类原本就内涵复杂的名词,如果被描述得一清二楚,其中一定割弃、隐藏了某些部分。从这个角度看,接受日本的“暧昧”,恰是看清这个迷一般国家的前提所在。面对日本,我们的这个时代还在民族主义者的反日情绪与时尚一族的“哈日”狂热中摇摆不定,依违两难。而在这些极端化的众声喧哗中,日本的面目更是越来越模糊不清。

1935年,周作人著文谈论日本的衣食住等习俗,感叹日本与中国在文化的关系上“本犹罗马之与希腊,及今乃成为东方之德法”;并断言这两个恩怨纠缠的国家毕竟同是亚细亚人,未来的命运终将一致。我们读日本文化种种,所读者,其实也还是自身。从这个角度看,《暧昧的日本人》在拨开日本文化的迷雾时,让我们看清的,还是中国自身的面貌。

上一篇:朝鲜的大众文化生活 下一篇:阿富汗战争如何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