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沃斯与中国的城镇化

时间:2022-09-19 08:11:34

达沃斯与中国的城镇化

2013年1月23日,第43届世界经济论坛年会在群山环绕、白雪皑皑的瑞士东南部小镇达沃斯开幕。中国正在布局的新型城镇化,意外受到今年达沃斯超乎寻常的“围观”。

据统计,当前,中国的城镇化率已突破51.27%,城镇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达到6.9亿人。6.9亿人口的城镇化,史无前例,中国选择什么样城镇化道路,对世界将产生深远影响。《2012中国社会蓝皮书》也表明,中国正以每天消失100个村子的速度,快步进入城镇化。

中国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李铁认为:“中国城镇化走得太急,资源消耗、土地利用和碳排放都是扩张性的,这些方面就要学习欧洲。”他说:“以达沃斯经济论坛为例,瑞士达沃斯小镇,仅有2万5千人口,但却可以容纳数量庞大的达沃斯参会人员。而中国天津和大连两个大都市承办达沃斯论坛,修建大型会场,资源消耗大,利用率低,差距鲜明。”

达沃斯(Davos)小镇,是阿尔卑斯山系海拔最高的小镇,雪峰绵延,绿木葱茏,景色如诗如画,到处都辟有滑雪场,是欧洲人心中的“人间天堂”。从1969年起,每年1月,世界经济论坛年会都会在这条17公里长的山谷里举行,从首次会议规模的300人,到如今每年正式参会2000多人,参会者涉及各国政界、商界重量级人物,这里酝酿着影响世界的重大话题。43年过去,狭长的达沃斯小镇,依旧保持着原有的风貌和特色,没有扩建,更没有过度开发。完整而又充满活力的城市基础建设,同保存完好的自然景观和谐地交融在一起。达沃斯只有两条主要道路,都是单行道。大街的宽度还是只能容下两个车道,以巴士为主要交通工具。平淡和随意是达沃斯小镇的成功之道,独具魅力的人文生态和文化积淀,没有因举办各种盛会而改变。

与其他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相比会发现,中国在城镇化 “赶跑”过程中,不少地方存在着一味模仿,不断破坏近现代建筑,“非洋不取、千城一面、高大全的现象”,徽派的马头墙、小青瓦,苗家的吊脚楼,侗族的风雨桥,客家的土楼……这些具有明显地域特色的建筑样式,在雨后春笋般崛起的城市现代建筑中已经越来越难觅踪迹,城镇风格的趋同化使乡村原有的特色和风情荡然无存。有些地方甚至还强制要求“社区花园化,农民居民化,种草不种菜,种花不种瓜”。对此,村民们意见颇大:“如果正在做饭,发现家里缺根葱,难道还要骑车上街去买吗?种地可以套种,花园里为什么不能套种蔬菜?草地整齐是美观,小葱蒜苗栽种整齐不也一样美观吗?一串红好看,一串串红辣椒不也好看吗?”好想法为什么不受重视,就是因为没有结合农村实际,没有真正尊重农民的意愿。其实,农村就是农村,城镇就是城镇,即使是新村,也脱不了一个“农”字,所有的规定必须既符合新村的要求,又要保留农村特色、田园风光、农家情趣,而不是把城市社区简单地复制到农村去。

在发达国家,人口在20万以下的小城市和小城镇,很少看到大马路、大广场、大花园。而我国在城镇化进程中,却有不少地方打着“加快城镇化进程”的旗号,豪华攀比之风愈演愈烈,超前不惜伤害眼前,甚至还提出类似5年再造一个新城、“50年规划不落后”等口号,一味贪大求新、盲目克隆,大面积乱批乱占土地,大肆建设,后患无穷。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已是人类的共识。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史,这种厚重的文化底蕴为世界各国所向往,十分宝贵。如果我们总是一味地以新为好、以洋为美,千城一面,盲目造城,把诸多历史遗迹破坏了,穿上了洋马褂。那么,建设美丽中国,美丽乡村还从何谈起?试想,如果达沃斯小镇也拆掉已有400多年历史、见证了达沃斯历史上许多个重要会议,现为市政厅会议室的那个古朴的木屋,那么,达沃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风格与韵味又通过什么能体现呢?失去了自己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达沃斯的论坛和滑雪运动,还有什么意义?城镇特色是历史的构成、生活的反映、文化的积淀,没有特色的城镇也就不可能有品牌效应。

城镇化建设,是一项涉及面广的系统工程,稍有不慎,就会演变成“形象工程”、“政绩工程”。这就要求我们在制订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时,不仅要重视“量”的扩大,更要重视“质”的提高,要由重数量的外延式扩张到重品质的内涵式发展,建设“幸福城镇”、“美丽城镇”、“和谐城镇”。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要冷静、谨慎、留有余地,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循序渐进,重在有相应的项目产业做支撑,让项目产业先行起步,着力抓好投资项目产业,突出城镇功能,对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功能要加大投入,实现农村城镇化和城镇现代化的统一,促进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发展,全面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共建共享小康社会。在这方面,瑞士、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经验值得借鉴,建设城镇化应在立足本土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去挖掘和创新,保留其独有的民族特色,为子孙后代守住历史的家园,中国乡村原有的特色和风情是美丽中国的一部分,美丽中国,应从美丽乡村开始!

上一篇:香槟的攻势 下一篇:垃圾分类“再上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