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垌镇稻颈瘟严重发生原因分析及防治对策

时间:2022-09-19 07:59:59

沙垌镇稻颈瘟严重发生原因分析及防治对策

摘要:水稻作为沙垌镇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在沙垌镇的农业生产过程中有着很重要地位。2011年沙垌镇的早稻受到稻颈瘟病的严重侵染,导致水稻大面积减产,文章在研究沙垌镇的气候条件以及早稻生长条件的基础之上分析了造成稻颈瘟病大面积流行的原因,再针对原因制定了行之有效的防治策略[1]。

关键词:沙垌镇;稻颈瘟病;发病原因;防治对策

中图分类号:S5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4-0079-2

1 稻颈瘟病的发病特征:

稻颈瘟病属于真菌性病害,又称为火烧病、稻热病。稻瘟病是早稻生产中最主要、危害最重的病害。一般而言,优质早稻品种更易感病,丘陵山区发生更重。稻瘟病在早稻的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生,根据危害时间和被害部位不同,可形成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和谷粒瘟等病害[2]。苗瘟常导致幼苗卷缩枯死;分蘖期叶瘟可严重影响生长发育;稻株发生茎节瘟易遭风折;穗颈瘟则直接导致白穗,发病田块严重减产甚至绝收。

2 沙垌镇稻颈瘟病的发病原因:

2.1 品种本身就不具备良好的抗病性

沙垌镇地区种植的早稻品种已经有十几年的历史,在此期间水稻的肆意杂交早已经使早稻失去了原有的特性,同时由于长期种植单一的品种,原有品种所抗病菌的适应性越来越强,或者是发生变异,形成新的生理小种[3]。从而使水稻失去了抗病性。在近年来沙垌镇的引种工作中,关注点一直在高产上,对于抗病性的关注度远远不够,以至于很多品种是高产不稳产,平均的收益不是很高。

2.2 对早稻的稻颈瘟病的监测预报尚不健全

早稻的稻颈瘟病作为一种真菌性病害,除高致病性外还有很强的传染性,针对早稻的稻颈瘟病的监测以及相应的预报不能够有效的建立,非常容易造成稻瘟病的流行,尤其是在早稻的稻穗颈瘟病的发病阶段,正处于雨季,极易诱发颈瘟病的病菌的分生孢子的产生,并且分生孢子伴随风雨进行快速的传播,又极易造成稻颈瘟病的蔓延。稻瘟病的预测预报,叶瘟和穗颈瘟不同,一般讲叶瘟预测比较容易,发现病斑之后,再根据病斑型的变化、品种抗性和稻苗生长情况决定是否进行药剂防治。穗颈瘟必须在病害发生之前作出预测,因稻瘟病菌侵染穗颈,只有在抽穗前后,喷药防治也只有在这一段时间,待病菌侵入,症状出现之后,再行喷药防治便太迟了。因此,对穗颈瘟的发生流行趋势作出正确的预测,及早确定防治对象田,做好防治的准备工作,争取在病害发生之前喷药防治,才能收到良好的防治效果。目前沙垌镇对穗颈瘟的预测预报,尚无一套完好的有效检测以及预报的体系[4]。

2.3 沙垌镇的气候条件容易诱发稻颈瘟病的发生以及蔓延

沙垌镇地处桂东南丘陵台地,境内山地、丘陵、谷地、台地、平原相交错,尤以丘陵台地分布较为广泛。属典型的南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年平均温度21℃;雨量充沛,尤其是沙垌镇的水稻种植多以早稻为主,抽穗的时机与当地的雨季基本重合[5]。这里的环境非常适宜真菌的传播,繁殖,所以稻颈瘟病的蔓延比其他稻瘟病的发病速度快并且严重。

2.4 不合理的栽培方式引起的稻颈瘟病

水稻的各种稻瘟病彼此联系,苗瘟发病后假如防治不利很容易引起叶瘟和穗颈瘟,所以在分析稻颈瘟病的过程中不能简单的分析抽穗阶段的栽培方式对病害的影响,要从整个水稻的生长周期来分析。首先在种子的处理过程中不彻底就可能使原本种子所带的病菌,随着种植播种发芽进而侵染到幼苗,假如这个时期不进行有效的防治,在水稻的整个营养生长阶段都会受到真菌的侵染,进而在水稻抽穗的过程中也就自然而然的发生稻颈瘟病了。不恰当的水肥管理也是诱发稻颈瘟病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在水稻种植以前不注重底肥的使用,使土壤的肥力偏低,在生长的过程中补充磷钾肥又不及时,使水稻的长势较弱,尤其是进入到生殖生长阶段,对养分的需求量越来越高,水稻就更容易受到病菌的侵染。在灌溉的过程中由于较多的采用深水灌溉,灌溉时低水温迅速降低了土壤的温度,剧烈的温度变化,很容易使水稻染病[6]。

另外不合理的防治方式也是造成稻颈瘟病蔓延的主要原因。目前的种植过程中过分的注重治病,轻视防病,在发病之前不会进行任何的预防措施,等发现病害以后再进行药物防治,病害已经开始蔓延,很难控制。或者是过分的追求防治的成本,选择一些假冒伪劣或者药量不合格的药品,影响了防治的效果。

3 稻颈瘟病的防治对策

3.1 选择性能优良的抗颈瘟病的品种

稻瘟病的防治需要从品种的选择就开始了,沙垌镇的早稻品种已经有好多年的种植历史,在进行品种育种过程中就要考虑到品种对稻瘟病尤其是稻颈瘟病的抗病性能。同时要避免同一小种的品种常年种植,在种植过程中要注意品种的轮换,防止单一的品种引起真菌的抗病性。种植多年而种性已经严重退化的老品种,一般情况下都极易感染稻瘟病,应将其重点防治;而正在推广的品种或当家品种(组合)中,优质早稻品种一般易感稻瘟病[7]。有些品种虽然苗瘟和叶瘟发生不严重,但穗颈瘟发生严重。易感稻瘟病的品种容易引起瘟病尤其是穗颈瘟的发生与流行。

3.2 建立健全稻颈瘟病的监测预报制度

针对病害的发病尤其是稻颈瘟病的发病是有规律可循的,因此找到这条规律就是建立了稻颈瘟病的依据。稻颈瘟病要立足于预防。在预防的过程中,一定要特别关注营养生长过于旺盛的地块,营养生长过旺,稻田阴蔽,非常适宜稻瘟病的真菌的传播[8]。

3.3 合理的栽培方式

合理的栽培方式对防治稻颈瘟病非常重要。在播种前,要对种子进行防病处理,在营养生长阶段要合理的配方施肥,既要保证满足水稻正常的生长需要,又要防止因为氮肥过高,使其疯长[9]。水分的管理也是栽培中很重要的指标。注重合理的水量以及干湿交替,通过晒田来消灭病菌,防止病菌随水分蔓延。

3.4 药物防治

对于抗稻瘟病或比较抗稻瘟病的各个品种,一般应在早稻破口期使用1次相关农药防治。但在针对易感稻瘟病或不抗稻瘟病的各个品种,尤其是植株生长过于旺盛、林阴遮蔽的稻田,在破口期和抽穗期应各施药1次。因为早稻破口期容易发生穗颈瘟,此时叶鞘松开,使病菌侵入穗颈打开了“方便之门”。与此同时植株最薄弱的部位是即将抽出或刚抽出的幼嫩穗颈,成为病菌主要危害的地方。在此需要指出,于早稻抽穗期阴雨天一般较多,应选择晴好天气施药。但不能因遇连绵阴雨天气而放弃防治,是极危险的。因此,即使遇到连绵阴雨天气,也应尽可能抓住雨中间隙用药。一般用药2次,孕穗末期到破口期、抽穗期(抽穗50%左右)到齐穗期(抽穗80%左右)各施药1次。稻田可能发病(未发病)时,可立即施用20%三环唑WP100克~150克进行防治保护;发现有新病斑或发病中心在扩大、发病面积在增加时,应选择使用40%富士一号(稻瘟灵)EC100毫升、30%克瘟散EC100毫升~150毫升防治;大面积发生时,以上两种药剂任选一种与70%甲基托布津WP100克混合防治。防治药剂对水60公斤均匀喷雾。也可施用上述这些药剂的复配剂防治,但药液量要打足,将植株中上部喷透。

4 总结

沙垌镇的早稻稻颈瘟病的形成与沙垌镇的环境以及早稻的栽培技术有很直接的关系,在防治的过程中要选择具有良好抗病性的品种,建立完善的防控体系,进行合理的栽培技术,选择合适的防治时间,进行合理的用药,才能完成对稻颈瘟病的防治。

参考文献

[1] 张爱芳,王伟新,陈宁,王文相.几种药剂对梨黑星病的毒力测定及田间药效试验[J].安徽农业科学, 2003,(02).

[2] 高志勇.应用基因芯片检测水稻基因表达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07,(10) .

[3] 吴石平,袁洁,杨学辉,陈小均,何海永.几种杀菌剂对辣椒疫病的抑菌活性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09,(01).

[4] 胡景涛,黄文章,严明建.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在稻瘟病抗性育种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 2010,(16).

[5] 涂勇.不同杀菌剂对万寿菊灰霉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J].北方园艺, 2008,(09) .

[6] 王海英,高林旭.几种杀菌剂对立枯丝核菌的室内毒力测定[J].北京农业,2007,(15).

[7] 吴双清,王林.建立稻瘟病自然诱发鉴定体系的关键技术[J].中国稻米,2010,(02).

[8] 刘伟.水稻稻瘟病抗性的研究进展[J].中国稻米, 2010,(05).

[9] 杨民和,张宇玲.稻瘟菌侵染对水稻细胞骨架排列方式的影响[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04).

作者简介:卢广炎(1974-),男,汉族,广西北流人,广西北流市沙垌镇农业服务中心助理农艺师,研究方向:农业技术推广。

上一篇:德惠市主要农作物检疫性有害生物疫情发生趋势... 下一篇:性诱剂在水稻二化螟防治方面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