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雌激素受体GPR30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时间:2022-09-19 07:34:03

新型雌激素受体GPR30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摘要】 目的:探究新型雌激素受体GPR30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本院确诊并行手术治疗的27例子宫内膜癌患者、19例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患者以及21例良性子宫肌瘤患者的标本,经石蜡包埋后,对其进行染色,观察经过染色的三组切片中GPR30的阳性表达情况,并观察其病理切片特点。对子宫内膜癌患者进行回访,了解患者的死亡情况并计算其5年生存率。结果:子宫内膜癌组的组织切片中GPR30的阳性率>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组>子宫内膜正常组(P

【关键词】 GPR30; 新型雌激素受体; 子宫内膜癌; 临床意义

doⅠ:10.3969/j.Ⅰssn.1674-4985.2012.20.095

子宫内膜癌是女性生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患病妇女常出现子宫出血、阴道排液、阵发性疼痛等症状,病情严重的还会出现发热、贫血、消瘦等全身衰竭表现[1]。子宫内膜癌的早发现和早诊断,可为后续治疗赢得宝贵的治疗时间,大大提高患者的预后情况和生存率,是临床医生一直以来致力于追求的目标[2]。GPR30是发现于90年代的一种膜相关的雌激素受体,其作用模式和效应与传统核受体ERα、β均有所不同。笔者为探究GPR30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和其临床意义,选取了本院确诊收治的27例子宫内膜癌患者和19例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患者以及21例子宫内膜正常者的石蜡包埋标本进行临床实验观察,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确诊收治并行手术切除的27例子宫内膜癌患者、19例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患者以及21例良性子宫肌瘤患者的标本,选用福尔马林进行固定后,再用石蜡包埋切片备用。患者年龄31~57岁,平均(41.6±12.5)岁。子宫内膜癌患者中病理组织高分化的12例,中分化10例,低分化5例。按手术病理分期为Ⅰ期13例,Ⅱ期7例,Ⅲ期7例。本次参加实验的患者均未经过放化疗治疗。

1.2 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法,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将良性子宫肌瘤患者的正常子宫内膜标本作为阴性对照,DAB 显色后苏木素复染,中性树胶封片。用PBS 代替一抗作阴性对照, 用已知阳性组织切片作阳性对照[3]。

1.3 观察指标 经过染色的切片GPR30表达阳性细胞的细胞质内可见棕黄色颗粒,判定标准为:细胞为黄褐色3分,棕黄色2分,浅黄色1分,无显色则为0分。当显色细胞24%~49%为2分,> 49%~100%为3 分。两项乘积为每例积分,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Excel 2003版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采用 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三组患者组织切片中GPR30的表达情况 子宫内膜癌组的组织切片中GPR30的阳性率(85.2%)>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组阳性率(47.4%)>子宫内膜正常组(9.5%)(P

2.2 子宫内膜癌组患者回访情况 27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死亡数:Ⅰ期

3 讨论

本研究表明,子宫内膜癌组的组织切片中GPR30的阳性率>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组>子宫内膜正常组(P

参考文献

[1] 罗浩军.雌雄受体GPR30研究发展[J].中国癌症杂志,2009,11(19):881-886.

[2] 朱其舟,舒宽勇,肖仲清,等.雌激素膜性受体GPR30在子宫内膜癌变过程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J].南昌大学学报,2010,4(50):38-42.

[3] 陈蕾,孙绪德,白宏伟,等.子宫内膜样腺癌组织新型雌激素受体GPR30表达及临床意义[J].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10,9(17):683-686.

(收稿日期:2012-03-30) (本文编辑:陈丹云)

上一篇:多形式随访教育对居家2型糖尿病患者用药依从性... 下一篇:鲍曼不动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耐药性及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