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6例临床分析

时间:2022-09-19 07:14:39

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6例临床分析

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superiormesentericve nousthrombosis,SMVT)临床较少见,由于缺乏特异性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很难在发病早期确诊。我院2005~2013年收治6例,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共6例,男4例,女2例。年龄25~73岁,平均56岁。2例进食不当诱发,其余4例无明显诱因。均有不同程度的腹痛,时间7 h~20 d,平均5 d。呕吐者3例,均为胃内容物。血便者2例,腹胀者4例。合并肝炎肝硬化1例,心脏病2例,高血压2例,糖尿病1例,有手术史1例,脑栓塞3例。3例压痛不明显,伴反跳痛及肌紧张者2例,移动性浊音阳性者2例,肠鸣音减弱者4例。行腹部穿刺者2例,抽取液均为淡红色血性液体。2例当天即有白细胞计数升高,10.6×109/L~31.3×109/L,平均15.4×109/L。4例D-二聚体升高, 4例行腹部CT检,3例门静脉或肠系膜上静脉增粗,腔内高密度影,腹腔积液。强化扫描示静脉内低密度充盈缺损。5例行腹部B超检查,2例肠系膜上静脉不显影。治疗前诊断明确者4例。

1.2方法 本组有2例行手术治疗,腹腔渗液均为淡血性,1例为暗红色陈旧性渗液。肠管坏死20~180 cm。1例行坏死肠管切除吻合,其余1例行坏死肠管切除,I期造瘘,II期还纳,其手术方法如下:于小肠系膜根部做横切口,约5 cm。小心分离并找出肠系膜上静脉主干,触及血栓,游离出3 cm近远端,用细橡胶管控制,以尖刀切开前壁1 cm,可见血栓涌出,推挤近端血管,排除血栓。全身肝素化后,阻断近端,向远端注人尿激酶250万U,阻断远端。用5-0无损伤单丝尼龙线连续外翻缝合血管切口,排气后打结。热盐水纱垫处理血运可疑处肠管,20 min后观察其血运有无改善。切除已坏死肠管,可疑血运障碍肠管外置,并空肠双腔造瘘。术后均给予低分子右旋糖苷、肝素、低分子肝素钠行抗凝治疗。其余4例无明显腹膜炎体征,行抗凝溶栓祛聚治疗。常用的药物有:①肝素,成人50~60 mg静脉注射,或6~8 h静脉滴注1次;②低分子肝素钠1 mg/Kg,每12 h皮下给药;③低分子右旋糖酐500~100 mL静脉滴注,1次/d;④尿激酶(1万~2万)U静脉注射或静脉滴注,2次/d;⑤潘生丁200~400 mg静脉滴注,1次/d;⑥罂粟碱30 mg肌注,1次/6 h(控制动脉痉挛)。抗凝剂与纤溶剂分别联合应用7~10 d,待胃肠功能恢复能进食后改用口服双香豆素类药物,如:苯丙酮香豆素钠以及肠溶阿司匹林片、潘生丁等,维持用药3~6个月,巩固疗效,防止复发,抗凝过程中监测凝血时间,使APTT维持在正常的1.5~2.5倍[1-2]。

2结果

本组6例中5例治愈。1例转上级医院,未发生肠瘘、短肠综合症、伤口感染及肺感染,抗凝治疗5例中1例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无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再形成。

3讨论

SMVT多亚急性起病,临床表现不典型。腹痛可为阵发性或持续性,可有腹胀、呕吐、便血等症状,但腹肌紧张、腹部压痛及反跳痛较轻,临床症状和体征缺乏特异性。实验室检多有外周血白细胞升高,D-二聚体升高。本组有4例白细胞计数升高,4例D-二聚体升高。术前诊断较为困难,常在发展至肠坏死,出现腹膜炎体征,进行剖腹探查手术时才确诊。

我们认为,凡急性腹痛、呕吐、腹胀而腹部体与症状不符,或出现便血,腹膜刺激征及腹腔穿刺抽出血性液体,特别是对于白细胞计数升高明显(>20×109/L)或伴有肝硬化门脉高压症、糖尿病、高血压、手术史等,应考虑本病的可能。如病情允许,可进一步行B超、CT、血管造影检查。现已证实,对比加强CT扫描,可作为诊断静脉性肠系膜梗死有价值的无损伤性检查方法,可代替动脉造影。本组治疗前诊断明确者4例,其中4例为CT确诊,其余2例术后诊断明确,B超也可以作为本病的检查手段,但其敏感性不如CT高,本组B超检出率33.3%(2/6)。CT和彩色多普勒联合应用,可早期发现肠系膜血管内的血栓,特别是门静脉内血栓。

由于早期诊断困难,大都已造成肠壁出血性梗死,故肠切除仍是目前挽救生命最有效的疗法。文献报告,SMVT行肠切除术后复发率为20%~30%,肠切除术后复发时间36h~40d,平均11 d,而且60%的复发灶在吻合口处,说明第1次肠切除不足。手术治愈率50%~80%,药物治疗病死率20%~90%。我们体会,肠管切除范围应以切缘上下端有活跃的新鲜出血为准,并同时尽可能保留有生机的肠管。值得提出的是,本组手术病例中有1例行I期造瘘,11期还纳,术后无明显并发症。笔者认为,I期造瘘既缩短了患者经受的手术时间,又降低了术后发生吻合口瘘、腹腔感染的几率,并且能通过造瘘口观察切缘肠管活力,指导进一步治疗,提高了本病的治愈率、存活率。行I期肠吻合增加了吻合口瘘、腹腔感染的几率及死亡率,因此I期造瘘、II期还纳术可以作为SMVT手术的一种尝试。

由于急性SMVT患者多伴有高凝状态,肠系膜静脉主干及分支内有广泛的血栓,因此术后血栓复发率极高,也是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术后抗凝治疗在急性SMVT的治疗上起着重要作用,Abdu等[3-5]回顾了374例SMVT治疗的经验,术后使用抗凝剂者血栓复发仅14%,未使用抗凝剂者血栓复发占26%,并且59%死亡。本组10例手术病例术后均采用抗凝治疗,并严密监测出血时间,使APTT维持在正常范围的1.5~2.5倍,有2例复发。对早期无肠坏死、穿孔及腹膜炎体征的患者,应在影像学的监测下行溶栓治疗,并严密监测出血时间,本组4例药物治疗^获得治愈。

急性SMVT临床较为少见,应提高对本病的认识。临床症状与体征不符是其特点,本病治疗的关键还在于早期诊断、早期抗凝、早期溶栓。笔者认为,对于需要手术的患者应行I期造瘘,Ⅱ期还纳,既降低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又提高了本病的治愈率及存活率。

参考文献:

[1]张健,段志泉,罗英伟,等.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治分析[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05,20(1):21-23.

[2]吴小剑,兰平,覃建章,等.急性肠系膜血管供血不全的诊断和治疗[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2,22(2):97-98.

[3]王劲松,姚陈,王深明,等.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 23例诊治分析[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05,8(6):493-495.

[4]段志泉,孙成林.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与治疗[J].中华医学杂志,2004,84(18):1572-1574.

[5]张纪蔚.动脉造影在肠系膜缺血性疾病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6,26(6):412-414.

上一篇:30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化疗临床效果观察 下一篇:做好多重耐药菌预防与控制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