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让“简化”成“减化”

时间:2022-09-19 06:32:25

英国著名数学家阿蒂亚说:“研究数学的目的,就是用简单而基本的词汇去尽可能多地解释世界。”简化,体现数学的从繁杂到简单、从特殊到一般、从多样到优化,数学教学亦应如此,那简化,是否应成为数学课堂教学的常态呢?

【案例一】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52页《找规律》:三人排成一排拍照,有多少种不同的排法?

出示了例题后,教师在讲台旁边地面上放了三个小木框,依次让三名学生站到前面来演示。当第一名同学上台来以后,教师开始提问:“同学们,第一位同学上台后,他有多少种选择站位的方法?”

生1:有3种。

师:当第一位同学站好,第二位同学再上来呢?

生2:有2种站法。

师:最后一位同学再上来呢?

生:他只有1种方法了。

师:根据上节课我们学习的“乘法原理”,三位同学分别有3种、2种和1种站法,那他们站在一起拍照,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站法呢?

学生回答是3×2×1=6种,教师再让学生自学书本,看一看课本中是如何来解答的。学生自习教材后,有学生发现是将三位同学依次用A、B、C的字母代替,或者用1、2、3的数字来代替,再列举出来的。

师:比较老师讲的方法和书上的方法,哪一种方法思维更快,计算更简便?

学生纷纷表示还是老师的方法简便。

师小结:同学们,用乘法原理,能更好地解决这类问题,我们要能灵活地运用这种方法解决相关的数学问题。

用乘法原理来建构站位置题型的解题方法,方法简化了,但简化是否为本节课例题设计的主旨。教学要求是“通过列举的方法来解决学生站队的问题,为学生后续学习做好准备。”从中我们不难看出,此类问题的解决方法应该是拾级而上的,即“用文字列举――字母或数学替代列举――乘法原理”,乘法原理这种方法,则要到中学才需加以指导。乘法原理虽然简便,但已经人为地拔高了学生的思维层次,让通过一一列举这一基础的方法训练成为空白。如同幼儿学步,“没有学爬的蹒跚,就没有行走的坚定。”心理学研究表明,只有通过一定的表象训练,才能产生有效的思维。脱离表象有效积淀,使思维成了无本之木,这样的简化,不要也罢。

不能够体现思维简化与只追求思维简化都是有偏颇的、不全面的。“不能将洗澡水和孩子一起倒掉,”我们要思索:简化时,我们祛除了烦琐的计算,冗长的推理,那我们不应舍弃,还应保留的,应该是什么?

一、留下“文本”背后的“解读”

虽然说教师不是教材的阐述者,而是与编写者一样是开发者,可以进行大胆地改编、创新,进行个性化的处理,使教学内容、方法更简化,但是,简化不是一味地简单、简便。首先,我们要认识到教材的编排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要了解教材内容设计的要旨,要能从背景生成、目标指向、价值引领上去理解教材的编排体系,进而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其次,我们要了解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清楚学生现在的发展水平是什么,通过教学,需要培养学生什么方法、技能,形成什么思想方法,从“文本教学”走向“人本教学”。

【案例二】苏教版教材解决问题的策略,包含有列表、画图、还原、替换、转化等策略,在遇到具体问题,我们要厘清设计意图。如四年级下册中的“行程问题”解决中,虽然用公式“速度和×相遇时间=路程”解决起来比较简便,但是,一旦我们立足于重点用这种方法来指导学生,不立足于列表或画图的策略来解决问题,就背离了教材设计的意图,对学生后继学习较复杂行程类问题产生障碍,也不利于学生用列表或画线段图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培养。

二、留下“结果”背后的“过程”

布鲁纳认为:“学习不是被动地形成刺激与反应,而是主动形成认知结构的过程。”简化不应作为唯一目标,“减去了”过程和内容的深刻,也就“减掉了”结果和方法简化的实际价值。简化,不是让学生参与的程度虚化,不是让学生探索的过程淡化,不是学生建构的效度弱化,而是要把发挥学生积极性,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重视学生亲身实践,给学生提供探索的空间,使活动成为学生在已有经验基础上的主动建构过程,进而才能实现方法的简化。

【案例三】在探索求■+■+■+■+■+■的和时,引导学生用多种渠道去解答,学生的合作加上教师的适时点拨,课堂中呈现了好几种方法:

方法(1):通分。将分母都变为64,然后相加;

方法(2):加一去一法。在这一组数中再加一个■,原来式子变为(■+■+■+■+■+■+■)-■=(■+■+■+■+■+■)-■=……=1-■=■;

方法(3):数形结合法。将一个正方形看作“1”,通过在正方形中依次涂出这几个分数,最终学生发现,只要用1减去■,即为这组数的和;

方法(4):直接找规律。从小看多,依次计算■+■、■+■+■、■+■+■+■,从每次得数的结果找规律,发现和等于■;

方法(5):2倍-1倍=1倍法。即将■+■+■+■+■+■的每个加数扩大2倍,变成1+■+■+■+■+■,再用(1+■+■+■+■+■)-(■+■+■+■+■+■),通过抵消,最终得到1-■=■。

在这个案例中,如果一开始,教师就讲解最简便的方法,那这堂课中,学生必将因简化方法的过早出现而使思维的活动黯然失色,使简化方法喧宾夺主。过程中,教师让学生先探讨出多种解题方法,再让学生在其中自主选择最简便的方法,从而实现学生过程深刻与方法简化的有效整合。

三、留下“方法”背后的“思维”

课堂教学的核心是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现代心理学认为,思维是通过对感知记忆的信息进行提取、整合、分析、比较、选择等一系列加工而得出新信息的过程,由此可见,选择简化的方法只是其中的一环,简化,并不是要使思维过程变得简单,而是立足于积极思考过程之后的综合、优化与筛选。

【案例四】比如“三角形的内角和”一课,通过将三角形的三条边剪拼在一起的方法,很容易地就能让学生发现内角和为180度,这种方法也最为简便。但在实际教学中,一位教师在过程中运用“不完全归纳法”的用小尺量、用“猜想推理验证”的用纸来撕拼、用“基本的数学证明”用线去画等。留给学生的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的启蒙、严谨研究的精神熏陶,远比简简单单地得出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度的结论要重要,对学生发展的作用更大。

教学中的简化,不是取决于学生得到了什么“投机取巧”的方法,而是取决于学生思维是否得到有效地发展,简化不能是“买椟还珠”式舍弃,而应是“取精去粗”式的甄选,所以说,简化,不应是减化。

(戴俊,淮安市实验小学,223002)

上一篇:关于股权投资并购过程中的业绩对赌的探讨 下一篇:跨国公司资本结构影响因素研究的文献评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