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纤聚酯:别错过沿途的风景

时间:2022-09-19 06:13:39

两极分化的供需增速

国际非纤聚酯主要包括固态聚酯及膜级聚酯,固态聚酯主要用于生产聚酯瓶、聚酯片材及工业丝等。聚酯瓶以其优越的性能、较为低廉的成本及对环境保护的适应性,在和其他包装材料的竞争中得到快速发展。随着聚酯瓶包装被广泛接受,在近20年来,全球固态聚酯供需的增速均高于常规用聚酯纤维的增速。1990年至2000年的十年间,全球固态聚酯(主要为瓶片)供需年均增速达19%左右,较同期纤维用聚酯的增速高近9个百分点。2000年至2010年的十年间,随着基数的提高,欧美国家的需求增速放缓及金融危机的影响,固态聚酯供需增速放缓至8%左右,但仍较同期纤维用聚酯供需增速快2个百分点。2011年,受亚洲新建装置投产的拉动,全球固态聚酯产能增速接近10%。

而聚酯膜由于受设备出率低及应用领域局限的影响,1990年至2000年的十年间,全球聚酯膜的需求仅从95万吨增至141万吨,年均增速为4%,远低于同期纤维用及瓶用聚酯的增速。2000年至2010年的十年间,随着下游领域的拓宽,尤其是太阳能电池行业、新兴国家汽车及机电行业的快速发展,使得全球聚酯膜消费量年均增速达到6%,2011年,全球聚酯膜消费量为265万吨左右,较上年增长5%。

可见PET瓶及PET膜虽然同取自聚酯,但是由于装备及下游领域的市场开拓发展不均衡,未来的前景也是相差甚远。以美国为例,目前美国固态聚酯消费量为307万吨,预计2015年将达到370万吨,2020年达到430万吨左右。而双向拉伸聚酯膜在美国传统应用领域已经发展的相当成熟,受技术、成本、产业政策支持等影响未来发展受到一定制约,发展较缓慢,预计到2015年需求量将达到30万吨。一个370万吨,一个30万吨,之间的差距一目了然。

一路狂奔的中国非纤聚酯

中国作为全球重要的生产加工基地,非纤聚酯的发展又是怎样呢?从1990年至2000年的十年间,中国瓶级聚酯的发展几乎为零,其中主要是由于西方国家的技术封锁。2000年后,随着国内聚酯技术的突破,尤其是固相聚缩技术的突破,装置规模不断扩大,国内瓶级聚酯的能力更是突飞猛进。2000年至2010年的十年间,国内瓶及聚酯产能净增508万吨/年,年均增速达33%,远超过同期纤维级聚酯产能的增速。技术突破和产能的提升使得国内聚酯出现净出口,从2005年起国内聚酯净出口量逐渐扩大,主要品种为高粘度聚酯切片。2011年国内瓶级聚酯能力接近600万吨/年,消费量接近400万吨,受需求拉动,装备平均负荷较高,开工率达到80%。

聚酯膜的增长和全球范围内的供需状况特点吻合,即不及瓶级聚酯。2005年至2010年的五年间,国内BOPET膜产能增长较快,年均增速为13.3%,但是随着装置开工率提高,产量增速接近30%,而随着国内新兴产业的兴起及传统产业的持续发展,需求年均增速也将达到27.5%。2011年国内BOPET膜产能接近120万吨/年,产量突破100万吨,消费接近100万吨,增速有所放慢。

由于纤维级聚酯产能过剩,而瓶级聚酯的国内消费及出口前景均较好,近年来诸多企业纷纷制定了扩能计划。以2012年的实际投产项目来看, 从2月底万凯40万吨新聚酯瓶片装置正式投产,到 3月中旬,其SSP部分正式开启;从4月18日,华润常州一套新的30万吨装置投产,到5月18日,华润常州另一套30万吨新装置跟随投产。短短3个月的时间,聚酯瓶片新增产能达到100万吨,占2011年底总有效产能的21%。这也直接导致4月及5月的市场供应量接连突破40万吨及45万吨的历史高位。到下半年瓶片市场虽然整体是反弹的行情,但是由于上半年新产能的大量涌入,使得供需矛盾凸显,企业利润直转急下,并且呈现难以反转之势。

自律是一种责任

面对非纤聚酯呈现的刹不住闸的迅猛态势,中国化纤工业协会于2012年11月及时的成立了非纤用聚酯分会,并推选浙江万凯新材料有限公司为分会会长单位。在行业产能扩张过猛,市场竞争无序,企业开工率大幅降低的非常时期,非纤聚酯分会的成立无疑起到了积极的缓冲作用,有利于加强行业生产自律、价格自律、发展自律,有利于企业之间抱团取暖,共度难关,扭转行业被动的局面。

化纤协会在行业自律的工作一直做得比较有成效,有着成熟的经验,在诸多行业危机节点上发挥了比较重要的作用。例如在2012年时,涤纶长丝价格在一段时期内出现了大幅波动,6月底协会紧急组织召开了聚酯涤纶长丝重点企业市场分析座谈会,与会的16家涤纶长丝企业合计产能超过国内总产能的70%,会议呼吁全行业共同抵制低价倾销行为,稳定市场。行业自律后,涤纶长丝价格很快企稳、反弹, 7、8月份化纤全行业去库存减少损失、增加收益约30亿元。

2012年12月底非纤用聚酯分会组织了首次工作会议,浙江万凯、上海远纺、三房巷集团、仪征化纤等会员企业均来参会,各参会企业介绍了各自企业运行现状,包括开工率、库存、经营运行模式等,并在会上就行业自律措施达成了共识。

在会上,中国石化经济技术研究院骆红静高级经济师对瓶片行业国内外当前现状、增长率对比作了分析,在报告中预测指出,预计到2015年国内瓶级聚酯能力将达860~900万吨/年,她补充讲到:“考虑到未来10万吨/年以下规模SSP装置可能会停产,到2015年国内瓶级聚酯实际产能将达到840万吨/年左右。”而据中国饮料工业协会的数据估计,未来几年我国饮料总产量将保持12%~15%的年均增速,作为包装材料的PET也将受惠于此,预计到2020年国内瓶级聚酯的产能将达到1240万吨/年。

面对如此广阔的发展前景,各种新型聚酯的研发和生产也如“雨后春笋”般涌出,主要为基于减少对石油基单一原料的依赖性,进一步改善PET的刚性及阻隔性,采取不同原料生产的PBT、PTT、PCT、PETG、PEN等,还有绿色环保低碳的PHA、PCL、PBS等。骆红静分析指出行业应把握新型聚酯的发展,致力于开发瓶片应用新领域,做好细分市场,提高产品附加值,促进产业升级。

上一篇:新建机修车间供暖设计探讨 下一篇:浅谈原版电影与英语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