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构 整合 完善

时间:2022-09-19 04:59:06

【摘要】当前职业教育文化基础课教学面临诸多尴尬和困惑。本文就目前职业教育文化基础课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以及原因作了分析,从如何进行课程重构和整合、完善教学等方面进行探讨,试图使职业教育文化课教学走出困境,真正让文化课为学生的就业和生涯发展重要的基础。

【关键词】职业教育 文化课 专业课 基础 教学改革

一、职业教育中文化课的地位和作用

国家教育部职成教司《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2000年3月21日)中明确提出:“加强文化基础教育、改革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是我国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对中等职业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当地实际,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中等职业学校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和教学质量的监督和检查。”,“当前既要注意克服随意降低教学要求,忽视文化基础教育的倾向,又要防止盲目加大文化基础教育比重、削弱职业技能训练”,“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教研机构应当加强对职业学校教学过程的科学管理和质量评价。”从教育部对中等职业教育文化课的功能定位的表述,我们至少可以看出,文化课教学是中等职业教育的重要内容,文化课考核是评价人才质量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文化课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有利于专业课学习。

文化课是中等教育阶段的必修课,是高中阶段学生不可或缺的学习内容。文化课的基础性、工具性和广泛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文化课是公民基本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认识和理解社会的基础。面对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学生,没有一定的文化知识和素养是很难在社会上长期立足的。文化学习是人生最基础的认知阶段,是形成学习基本能力的必要过程。

2.文化课是学习、理解、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基础。毋庸置疑,中职学生始于初中阶段,文化基础相对薄弱,必然制约着专业课的学习,文化课的基础性、工具性价值是显而易见的。

3.文化课是学生生涯发展的基础。学生走上职业工作岗位,从事岗位工作、成为合格的职业人,需要进一步扩展知识和技能,具备持续学习和持续发展的能力。

4.文化课是社会交往的基础。学生走向社会,需要与人沟通、独立生活、规范自己的道德行为,在全社会科学文化大发展的背景下,没有必要的文化基础,很难真正地融入和谐社会。

总之,文化课对于职校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对学生的就业和生涯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因此学生必须夯实文化基础。学校应把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作为文化课教学的基本宗旨,强调专业课程重要性的同时,必须保证文化课的学习质量,两者均不可偏废。

二、职业教育中文化课的现状及归因分析

纵观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职业学校学生文化素质普遍不高,这是有目共睹的现实。中等职业教育的特性决定了学生在校期间专业知识学习和专业技能训练是学习的主旋律,由于就业的需要,很自然的就把专业课的砝码加大,而忽略了文化基础课的教学。目前中等职业教育文化基础课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1.对文化课地位的认识偏差从而忽视了文化基础课教学

长期以来,教育系统内部强调职业教育的“就业导向”的特征,片面强化职业教育的工具性,看不到文化课在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

专业技能是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中的“抓手”,也是职业教育的优势和特色所在。但职业学校为抓住这根生命线,往往人为地使“专业技能”与“文化基础”之间权重失衡,缺乏对学生进行综合职业素质发展所需要的基础文化素质的培养。为了满足专业课时数,甚至任意删减文化基础课的教学内容。

这样,所谓的“就业导向”变成了“一次性就业目的”,急功近利的倾向导致学生只注重单一专业技能的培养,文化基础方面的教育被忽视,培养出来的人才发展不够全面,心理素质较低,缺乏自信,社会交往能力欠缺,转岗再就业能力低。此外,由于忽视基础文化素质的提高,专业技能发展本身也受到很大的制约。难以进行自我教育与提高,使以后职业生涯的继续发展受到严重的限制。

2.职业学校的功能定位单一导致教学评价的偏颇

石伟平教授认为,职业学校应该具有升学、就业和社会服务这三大功能。因为,高职教育得到发展后,应该允许接受中职教育的一部分学生继续深造。但在实际办学过程中,大部分学校片面地放大学校的就业功能,人们的目光都盯在学生专业课程的成绩上,就业率成为职业学校社会认可度的唯一指标,也是学校吸引生源,发展学校规模的重要砝码。

这种办学功能的单一化,必然导致教学评价的偏颇。目前,职业教育的专业课已经建立了比较系统的、完善的学校、社会考核评价机制,各种等级证书的考核使各专业知识的评价厚重有力,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把能否取得专业等级证书作为评价这个学生学习优劣的标准。而文化基础课教学则缺少强有力的外部评价机制,内部评价机制又不够完善,对教师而言,其教学过程、教学质量、教学效果等方面的监控与评价无疑是宽松的;对学生而言,其学习过程、学习质量、学习效果等方面的检测与评价更是宽松的,使得文化基础课教学的考核评价分量上大打折扣。

3.原有文化课基础薄弱使教学遭遇尴尬,目标定位模糊

近几年来,我国教育格局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高等教育和高中教育招生规模逐年扩大,中等职业教育的生源绝大多数是升入高中无望才选择上中等职业学校学习的,很大一部分学生自认为“中考的失败者”,普遍存在着文化基础薄弱,知识水平偏低的问题。这些文化基础知识“先天不足”的学生普遍存在着到中等职业学校学习是为了“混张文凭”好找个工作的思想。由于生源质量偏低,大多数学生对文化基础课学习没有热情,文化基础课几乎成了“大酱碟”,需要了就“沾一口”,否则就弃之一旁。文化基础课教师也成了不受学生欢迎的人,相对专业课程而言,文化基础课教学情景甚是尴尬,几乎是教师在唱“独角戏”,学生根本不听,他们普遍存在这样的思想:“我来职业技术学校是学技术的不是学文化课的,否则就去读高中了”。

文化课基础薄弱也造成了教学目标定位的模糊。大多数学生文化基础知识水平偏低,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难于把握教学深度。中等职业教育文化基础课究竟以初中补习为主还是按教学大纲要求安排课程,教学迷失了方向。如何按职教特点定位文化基础课教学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也是各中等职业学校共同存在而又乏力解决的难题。

4.教师的普教思维制约着文化课教学方法的变革和创新

不同于专业学科教师的是,职业学校的文化课教师一般都毕业于普通师范类院校,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也习惯于用普通教育的思维来完成。

多数文化课教师没有认识到自己所任教课目与专业学习的关系,把自己所任教课目看作与专业课互不相干的“知识板块”、“教学模块”,在处理教材和选择教学内容上容易脱离学生的基础和需要,往往与学生的专业学习相脱节,教学手段和方法也远不如专业课教学的灵活多变,学生体验不到文化课学习的意义。结果是,学生既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综合文化素质,又不能发挥文化课对专业学习的促进作用。

总之,导致以上矛盾和困境的深层原因,是对文化课和专业课的定位、作用和关系的认识过于简单化,把二者对立起来,看作各司其职互不相干的“知识板块”、“教学模块”。文化课的作用是培养学生的文化知识或综合素质,专业课的作用则是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这种“知识与能力的对应定位论”观念,其依据是构造主义心理学,而构造主义的缺点已多被诟病,即它把人整体的意识活动予以肢解,忽略了心理活动的完整统一、相互渗透的“基本结构”或“完形”,导致学生学到一些支离破碎的知识和技能,却不能在实践中组织整合,获得有效迁移。

三、文化课与专业课的课程重构

1.课程结构的统一

根据建构主义心理学的原理,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并不是对立或并列的,而是统一的,是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的,甚至可以完美结合、相得益彰。同理,文化课课程和专业课课程也不是矛盾的,而是都统一于内在的“结构”逻辑。

文化课不能理解为仅仅培养文化知识,专业课也不只是进行职业培训。二者本质上是同质同构的,它们都是人类思维的产物,其蕴涵的认知结构是一致的。所以在教学中,二者的教育目标和作用是共通的,即都服务于心智技能的培养。本质上都体现了认知活动方式,它们是认知结构在不同领域的形式化,或者形式化为命题系统,或者形式化为技能系统。认知结构不能直接传授,只能通过其产物才能实现间接授受。但问题是不能在进行知识或技能传递中失落了其本质,为知识而知识、为技能而技能,就遗忘了其服务的根本目标。

从这一点上来说,“专业课”与“文化课”之间并不是矛盾对立的,宽厚的文化基础是培养扎实专业技能的条件,也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中等职业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狭窄的专业技能训练,必须注重对学生普通文化素质、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实现“文化高移、基础宽厚、技能复合、素质全面”的中等职业教育目标。通过课程整合、弹性学制和必修、选修结合等多种方式组织文化基础课的教学。根据学生的兴趣、个性和实际需要,加强文化基础素质的教育,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2.知识体系位置的差异

当然,我们还应认识到,虽然文化知识与专业知识都是认知结构的产物,但二者毕竟不同,这种不同即它们在人类知识符号体系中的位置是不同的,因为认知活动的领域不同,其产物形式就不同,这其中并不太好区分为所谓文化课或专业课,任何文化知识都是某个领域的专业知识,任何专业知识在其领域不断扩展、体系愈加庞大之后,就会析出其核心或基础部分,成为所谓的基本文化知识。

既然其位置不同,它们为培养学生心智技能服务的方式也就不同。文化知识作为人类各个领域知识析出的核心部分,往往有更高的概括性,更加接近于心智技能,它通过对信息符号的陈述,使学生直接感悟认知的结构。专业知识或技能则因为其分化和具体化而更容易掌握,知识内容也往往具有可感知性,但其结构层次也比较浅,所以应该通过图式的修正来形成图式的上位运动,使其认知结构逐渐深化,以具有更好的迁移能力。

3.知识内容的相互衍生

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之间的关系也蕴涵着人类认知的结构,如果处理得好,二者就可以顺理成章浑然一体,使学生可以看出从一般文化知识是如何衍生出专业知识的,或专业知识如何洗练为一般文化知识的。所以对于学生认知结构的培育,二者是缺一不可的。因此,课程的设计可以说是根据这一原理对所谓的文化知识、专业知识的重写或重新形式化,从知识的言说形式、数量的配置到顺序的安排等都应体现认知结构的逻辑。

四、职业教育中文化课的教学完善

1.认清学科价值,准确教学定位

文化基础课教学不仅关系到学生成为一技之长的“技能型”人才,还关系到学生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不仅关系到学生成为技巧型、技能型人才从而解决就业问题,更关系到学生潜能开发、终身发展的问题。因此,我们要提高对文化基础课教学在中等职业教育中重要性的认识,将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安排放入整个人才培养方案和整体课程结构中,使文化基础课程真正体现其学科价值。

中等职业教育文化基础课学科定位问题应放在整个中等职业教育系统中来考虑。要根据生源状况,改革、完善文化基础课教学内容、方法、手段,提高对文化基础课教学的认识。它在学生培养上应兼顾升学与就业,而侧重在就业;它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还要致力于教会学生谋职求职的能力和素养;它不仅是工具性和基础性的统一,而且还是职教性的体现。只有明确了这一定位问题,才能使文化基础课教学更具有目标性、方向性和针对性。

2.立足校本实践,着力课程整合

我们面临的问题是,中职学校所处的地域文化特点、专业设置、生源基础、社会就业环境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文化课教学还应因地制宜,立足校本实践。当前,许多学校致力于文化课的校本课程开发,主要方向是把普通文化课程内容与专业结合起来,强化它们为专业课程服务的功能。

有专家指出,“以职业课程改造学术课程,是高职文化课程改革的方向。” 贺文瑾认为,职业性学术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是:一是遵循实用、够用原则。职业教育学校学生主要的出路是就业,在有限时间内要得到最佳效果,必须坚持此原则。二是根据不同专业开设不同的文化课。如英语课程,财会专业可设财会英语,旅游专业设旅游英语等;语文课程,针对文秘专业可开设应用文写作,而针对一些工科专业,可重点讲解实验报告、调查报告、故障处理报告、实验设计等的撰写。三是根据学生的状况,实施分层教学。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可拓展文化课的难度和广度,使学生具有可持续学习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3.转变教学观念,强化服务意识

文化课教师应主动强化服务职教的意识,要和专业课教师多沟通,深入了解不同专业对相关文化课的要求,力求在文化课的学习中有机渗透与培养专业综合素质有关的内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加强文化基础课学科教学的针对性,加大教学改革力度,努力探索与普通教育相区别的教学新路子,是摆脱目前尴尬状况的重要途径。文化基础课教学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组织教学,不搞一刀切,可以试行分层教学,对基础好的学生鼓励参加对口升学考试,对基础差的学生要善于激发培养学习兴趣,激励学生勤奋学习,自我发展,以切实提高整体素质。在文化基础课教学中还要突出和强化实用性,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增强教学过程的形象性、趣味性、参与性,丰富教学内容,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

近年来,中职学校的教师在改革文化课教学过程中作了大量有益的尝试,比如对于语文课的教学,多采用活动课、实践课的形式,让学生通过演讲、讨论、辩论等形式来锻炼口头表达能力,多写一些应用文来培养其实际运用文字能力,多读一些文学作品来培养其阅读能力,看一些新闻报刊并进行分析来培养其逻辑思维能力等。再比如对于英语课的教学,可以通过简单而实用的口语练习,阅读一些浅易的英文报刊或英文文学作品,看英文对话的影视作品等,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些尝试为文化课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

4.增强质量意识,完善评价机制

教学评价机制的有效建立对于提高文化基础课学科教学质量,提高学科品位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许多地区对文化课教学评价仍停留于传统应试教育的模式,如区域性文化课统测,仍然把文化课作为一个独立的知识模块,考查学生掌握的知识量,似乎是对文化课的重视。但仅仅如此,对于完善文化课教学和体现专业服务价值以及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确是无益的。

我们要在教学实践中探索研究,不断完善教学评价方法,同时借鉴专业课教学评价方法,不断开拓新的教学评价方法,强化评价功能。例如语文教学可以引进和采用由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开发的“ZHC”即国家职业汉语能力测试,成绩合格的学生可获得职业汉语水平等级证书,对学生学习文化基础课能起到很好的激励作用。

改变职业教育文化基础课教学目前所面临的问题,需要教育部门、学校、教师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要真正从职业教育实际出发,从为学生服务的宗旨出发,转变教育观念,摈弃急功近利的思想,加快教学改革的步伐,使文化基础课在中等职业教育中真正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谈松华.迈向学习型社会的职业技术教育[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4,(1).

[2]石伟平.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中的问题与思路[J].职业技术教育,2005,(31).

[3]贺文瑾.二年制高职课程变革:背景、要点及对策[J].职业技术教育,2005,(28).

[4]皮亚杰.皮亚杰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9).

[5]朱新生.试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相互沟通.教育发展研究,2002,(11).

[6] 杨旭丽.谈高职院校的发展取向[J].教育与职业,2005,(1).

上一篇: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下一篇:浅谈计算机教学之我所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