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散作家V.S.奈保尔的复杂情感

时间:2022-09-19 04:38:43

流散作家V.S.奈保尔的复杂情感

摘 要:由于特殊的社会文化背景,流散作家奈保尔的多元文化背景导致了他文化身份的复杂性。这些使得奈保尔的作品也出现出了一种与众不同的风格。在《自由国度》中奈保尔一方面体现了他对第三世界人民生存状况的同情,及对底层民众的人文关怀;另一方面也流露出奈保尔一种渴望在异族文化的冲突中寻求彼此融合和谐的情感。

关键词:流散 奈保尔 《自由国度》 殖民主义

1.引言

随着在全球化时代到来,以及移民潮的日益加剧这种背景下,一种可以深刻地反映了后殖民时代第三世界知识分子精神家园游离失所的状态的流散现象和关于对流散主题的文化理论研究渐渐成为重要课题被推向后殖民主义研究的前列。

流散意味着漂泊、痛苦、欺凌和精神的无所归依, 代表着集体的伤痛和放逐, 渴望着精神家园却永远漂泊离散。对流散群体和流散现象的定义, 是德国社会学家齐美尔首创的“异乡人”或称“外来人”的概念。[1]在后殖民主义的一些代表作家中,很多都是来自第三世家国家,并在西方第一世界国家接受教育,因此,他们往往既两种不同文化理念,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但又似乎不完全认同这任何一方。他们就如同两种或者多种文化的混血儿一般,游离于不同的文化中间,这种文化身份和处境就是后殖民语境下的流散身份和流散心理。

英国籍印度裔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奈保尔就是这样游离在双重精神家园之外的边缘人。因此,奈保尔显然是一位典型的后殖民作家。同时,正是因为作家的复杂文化身份为他的创作提供了广阔的背景,丰富的题材以及双重的视角,然而也导致了他作品的复杂性。

2.奈保尔的双重情感

在2001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得主V.S.奈保尔的创作中,为他赢得英国文学最高奖――布克奖的是关于非洲题材的《自由国度》。它由首尾两篇游记,和中间三篇完整的小说:《孤独的人》、《告诉我要杀谁》以及《在一个自由的国度》构成。五部分虽各成一篇,但它们所要表达的内涵,却在这为矛盾的流散作家的笔下,通过“挪移”并不断地置身异族文化氛围中,共同构成一条主线,深刻巧妙地以“流散”这一主题牵起了这五个部分。

2.1 奈保尔--从一位第三世界公民角度出发

奈保尔,站在一位被殖民地区人民的角度,对那里人民的艰难生活充满了同情。奈保尔在这部小说集里面致力于透过精准深刻的故事叙述,为读者展现后殖民时期人类的无助与无所适从。

《孤独的人》的主人公桑托什是一个来自孟买的厨师。桑托为了摆脱他艰难困苦的生活,追寻他心中所谓的自由,义无反顾地来到了华盛顿。然而,事实却是“这里没有任何开阔自由的地方。从飞机,到机场大厅,到封闭的汽车,再到公寓区,到电梯,到走廊,最后到这间公寓,我处处都感到被包围被压抑。”[2]在华盛顿的日子,简直如噩梦一般,他完全适应不了也不可能被华盛顿所接受。 最后,尽管在他的努力下,他在物质生活上获得了满足但依然只是个被悬挂的漂泊者。“自由”对于他而言,或许只是一种漂泊无根流散的自由。

《告诉我谁杀了谁》叙述者是一位来自西印度群岛的青年,渴望与西方文明接触,改变命运,到伦敦打工。通过一系列对前宗主国的模仿,故事叙述者试图寻找幸福自由,然而最终看到的却只是那些可怜的模仿者的失望与无奈,甚至精神崩溃。如同可怜的桑托什一样,对于“那片神秘的土地是他们的,我只是个陌生人。”

与两篇小说所表现的前殖民居民在前宗主国内追求自由时的无助与绝望相比,中篇小说《在一个自由的国度》主要描写了两个国殖民者在参加完在首都举行的“社区展研讨会”后, 一路开车赶往南方公署的大约40公里的行程。通过沿途经历的描写,在流露出作者同情的同时,更多则是侧重于站在宗主国的角度,虽然不如上校和琳达那种种族主义那么强烈,但也表现作者对于西方文化在一定程度上的推崇。

2.2 奈保尔―从一位西方殖民者角度

与奈保尔自身复杂的生活经历相关,奈保尔对于特立尼达文化和精神的贫乏感到悲哀,虽然也不能完全激烈地认同英格兰这个前殖民势力的传统价值,但在《在一个自由的国度里》这篇中篇小说里,虽然描写到了殖民化带来的各种灾难性的弊端,但是矛盾的作家奈保尔在这篇小说中却更多地希望从两中文化中找到一种平衡点,促进普世文明和世界和平。

西方殖民主义者为维护他们对非洲大陆的殖民统治称非洲是一块低等种族聚集的没有历史文化可言的蒙昧大陆。他们只能由文明的白种人所教导,只能吸收接纳西方的文化宗教观念才可以被开化。在这个中篇故事中,“这就是非洲”短短一句话就使上校这个“欧洲优越论”种族主义者的形象,生动地跃然纸上。这样的狂妄的种族主义态度在上校身上被作者满含嘲讽的表达出来。然而,故事中的一些情节――如连绵不断的部族战争、国王的被追杀、总统的军队对于国王部族的烧杀抢掠和残酷折磨、鲍比在途中遭受到的暴力攻击等――这些情节也表现了奈保尔作为一名接受过西方教育的流散作家对于西方殖民态度的某种认同。小说中的另一位主人公琳达,这位做作还有些放荡的女人身上同样也散发出一种高高在上的欧洲种族主义的气息。她厌恶,讨厌黑非洲的一切“从第一天到达,我就讨厌这个地方。”

作为一位流散作家,奈保尔仍然在他的内心深处或多或少地与自己的故国有着某种情结。看到被殖民地区破败的景象,和那些人民的悲惨生活,奈保尔心理上承受着的一种刺痛感和无可奈何的同情心。然而,由于在奈保尔所接受的英国文化主导的价值体系中,他对英国文化也有一定的崇尚情结。因此,英国文化也塑造了奈保尔的价值观。由此,上校,琳达以及鲍比各自的情感共同构成了作者本身的复杂情感。

4.结语

《自由国度》这三篇小说是完整的,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从前宗主国和前殖民地的两个不同角度,巧妙的表达了奈保尔这位流散作家的复杂情感。作者复杂的生活经历使他不能完全归属于两种文,却又难以彻底认同任何一种文化。因此奈保尔在同情怜悯前殖民地人民的同时,也始终努力超越民族的界限,希望成为连接东西方文化的中立桥梁。

参考文献:

[1](德)格奥尔齐.齐美尔. 现代性的诊断[M].成伯清, 译. 杭州: 杭州大学出版社, 1999.

[2] Naipaul,V.S.In a Free State[M].London:Penguin,1973.

[3] V.S. 奈保尔自由国度[M]. 刘新民, 等, 译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8.

作者简介:董宛瑾(1988.9-),女,河南省南阳市,汉族,现为郑州大学英语语言文学专业2011级研究生,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上一篇:饮食文化的不可译性研究 下一篇:从瓦莱里、里尔克与叶芝解读后象征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