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P融资模式的春天来了吗?

时间:2022-09-19 04:18:17

PPP融资模式的春天来了吗?

从2014年开始,PPP就成为中国经济领域的大热门。中央政府推动PPP的相关政策陆续出台,PPP成为了地方的一项政绩,各地项目申报踊跃。国庆节前,财政部推出的PPP融资支持基金更把这股PPP热推向了高潮。

在专家看来,PPP对于当下中国经济有着特殊的意义。通过引入社会资本入伙基建,它能缓解政府财政支持的压力,切割地方政府和不规范债务的关系。同时,更能利用社会资本本身的商业化运作模式,提高中国基础建设的效率。

但现实是,各地推出的PPP项目固然多,但真正签约,吸引到社会资本的却并不多。与此同时,已有项目的社会资本多为国企,而真正的民营资本仍处在观望状态。究其原因,在于中国还缺一个良好的“PPP生态”,而营造这个生态则是未来的重点。 切割政府的风险

作为一个20多年前就出现的舶来品,PPP现在才开始在中国登堂入室。

9月30日,财政部宣布将推出一个基建领域的“大蛋糕”:财政部联合建设银行、中国人寿等10家大型机构,共同发起设立中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融资支持基金。基金总规模为1800亿元,将作为社会资本方,重点支持公共服务领域PPP项目发展,提高项目融资的可获得性。

PPP(Public-Private-Partnership)被称为“公私合作模式”,是公共基础设施中的一种多方参与的项目融资模式。在这种模式下,鼓励非政府资金与政府进行合作,共同参与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

在各类官方文件中,PPP模式的价值主要在于两方面:因为有社会资本加入,能一定程度缓解政府财政支出的压力。同时,不同于政府支出,社会资本具有“逐利”的天性,会更加注重效率,所以与政府在合作中,可以提高设施的建设的效率。

“蛋糕”的出台,很大程度就在于对各地PPP热潮的引导和激励。一项统计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各地推出的PPP项目约1800多个,总投资高达3.4万亿元。如果这些项目全部落实,将对目前的投资疲软产生极大的改善作用。

PPP项目遍地开花,但问题在于,很多项目都难以融到足够的资金,还处在纸上项目阶段。地方缺钱,而社会资本也在观望。在这种情况下,财政部的这个支持基金,其目的就在于助推地方政府和社会资本真正参与PPP的积极性。

资深PPP咨询专家、北京大岳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金永祥对《南风窗》记者分析,财政部基金直接投资地方PPP项目的可能性不大,但可能将作为“母基金”来使用。所谓“母基金”,即用基金来解决项目的资本金问题。在解决了资本金的前提下,再通过负债的方式筹集项目剩余资金。金永祥认为,中央级的资金参与PPP项目,也会对地方政府形成一定的约束力,对PPP项目也是一种增信行为。

金永祥表示,目前一些地方政府可能正在观望,而PPP基金等中央政府“政策组合拳”的出台,有望撬动一场PPP大规模投资的热潮。

目前而言,中国经济的确太需要这样一场投资热潮了。投资一直是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但“马车”两个“轮子”都出了问题。

在资金投向这个“轮子”上,房地产和制造业投资是两大投资主干。但一项最新数据显示,今年1至8月,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长仅为3.5%。而在2014年之前,房地产开发投资的同比增速都在10%以上,有的时间段甚至超过30%。此外,制造业的投资增速下滑更无须赘述,“中国制造”的危机由来已久。

融资方能投资,对资金来源这个“轮子”而言,跑起来并没有以前那么快了。中国基础建设的投资套路主要是,财政资金“撬动”银行贷款的模式,前者是杠杆,后者是主体。不过,现在的“杠杆”并没有以前那么强大了。

财政部长楼继伟在今年的一个公开演讲中透露,2014年,我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14.0350万亿元,增长8.6%;其中,中央财政收入6.449万亿元,增长7.1%;地方本级收入7.586万亿元,增长9.9%。楼继伟表示,这个增速水平是1992年以来我国财政收入的最低增速。

除了财政收入增速的下滑,堆积的债务风险更是大问题。楼继伟表示,未来需要对地方政府与新增的相关债务作全面、规范的分离与切割,而PPP就是一种较好的切割方式。他明确提出,通过政府和社会资本的双方合同,把今后的风险通过收费和补贴来长期分摊,政府债务变成企业债,缓释风险。

楼继伟的话其实已经相当明确,PPP对于保增长和防风险有着双重的意义,这也是财政部力推的重要原因。

楼继伟表示,未来需要对地方政府与新增的相关债务作全面、规范的分离与切割,而PPP就是一种较好的切割方式。 签约率最重要

但对于利益相关方而言,PPP却要显示出足够的吸引力并不容易。

去年以来,各地公布的PPP项目多如牛毛,但真正和社会资本签约成功,资金落实的并不多。今年4月,国家发改委投资司副司长罗国三直言,全国各地公布的PPP项目,大概只有10%~20%左右签订了合同。

在全国范围内,湖南省是力推PPP较为积极的省份。该省财政厅统计,2014年年底推出的首批30个共计583亿元的省级PPP示范项目,目前已有17个项目和社会资本签约,签约率为57%,投资额超过300亿元,这个签约率领先于全国水平。

在业内人士看来,全国范围内的签约难,主要原因不外乎两个,一是项目太差,收益率低,且没有保证,对社会资本没有吸引力;二是制度不健全,利益相关方权益保证机制不足,让社会资本望而却步。

一些财力雄厚的地区,参与PPP的积极性并不高,因为它们从银行贷款并不难,它们更乐于采取以财政投入为主的投资模式。相对而言,另一些经济落后、财力不振的地方政府,可能将并不符合要求的项目包装成PPP,以便于项目融资或者套取补贴。

制度建设方面的问题更为急迫。对社会资本而言,其更看重投资权益的保障。打个比方,某市要修一座桥,但是社会资本参与修好后,地方政府为了拉动更多的投资,可能在银行信贷宽松时,再修一座。这种重复建设既浪费资源,更会导致先前的投资项目营运困难,投资收回遥遥无期。

在这种情况下,就必须签订一个排除性的条款,比如多大的范围内不允许重复建设。如果地方政府违背协议,将对社会参与方予以赔偿或回购项目。但这样的条款,要么地方政府不愿意签,或者根本就谈不拢。

湖南省之所以签约率较高,和该省推出的PPP项目质量较高和相关制度较为完善有关。2014年,该省印发了全国首个省级PPP指导意见,对具体操作进行了规范,也对社会资本的进入的权益保障有了制度设计。同时,湖南也是第一个成立PPP领导小组的省份,还专门成立了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管理中心。

在中国PPP沙龙(湖南)第二期论坛上,湖南省财政厅副厅长刘文杰表示,该省将设立PPP融资基金,资金规模初定为100亿元。市县联动,由财政出部分资金,再向银行、保险等社会资本募集部分资金,主要用于解决项目资金缺口,降低项目融资成本。

刘文杰还透露,目前,对于省内的“两供两治”(供水和供气、污水治理和生活垃圾治理)项目,已经下发了1300万贴息奖补。

对于民营资本的进入问题,刘文杰表示,民营企业的确存在观望情绪,但也有参与的热情。要推动民企参与,一方面需要有法律保障,另一方面还需要有利润回报。PPP项目周期长,回报率可能只有7%~8%左右,民营资本未必感兴趣。

但刘文杰也告诉《南风窗》记者,该省对民营资本没有限制,只要他们感兴趣的项目,都可以参与。

实际上,在全国范围内,参与PPP项目的社会资本也多为国企,真正的民企并不多。因此,也有观点认为,PPP(Public-Private-Partnership)中的“Private”翻译为“社会资本”其实相当贴切,因为翻译为私人资本,其实并不符合中国的实情。

尽管目前的PPP项目参与者多为国企,但国企参与也有其价值所在,比如会为项目增信,从而降低项目贷款的利率。同时,作为非政府力量介入,也对地方的“盲目上马”有一定的制衡。

一位参与中部PPP项目的国企人士对《南风窗》记者表示,国企毕竟是企业,不是政府,也会考虑项目的科学性和一定的回报率。“这对项目是一种促进,也是中央推动PPP的政策目的之一。” “PPP生态”

民营资本兴趣不大,PPP沦为国企和地方政府的游戏,这无疑说明中国的PPP市场环境还需完善。金永祥曾供职于北京市计委,其创立的大岳咨询曾为北京地铁四号线、兰州威立雅水务等国内标志性PPP项目提供咨询。在他看来,中国的PPP曾经走过很多“弯路”,未来还需要不断营造一个良好的“PPP生态”。

今年9月,金永祥作为中方咨询机构代表参加了中英经济财金对话PPP圆桌会。他对《南风窗》记者表示,英国的PPP模式之所以相对规范,和该国第三方咨询机构的发达不无关系。对中国而言,独立咨询第三方对PPP生态的构建具有更重要的价值。

目前,国内PPP多为国企作为社会资本参与。金永祥认为,在一些地区,由于央企能拿到大量的银行贷款,因此成为PPP的主角。很多时候,地方党委书记和央企董事长吃顿饭就解决了项目规则问题,缺乏足够的调研和论证,这意味着竞争、透明的市场规则被抛于脑后。

在这种情况下,PPP项目“游戏规则”的制定对其他参与的社会资本可能是不公平的。如果要鼓励民企加入,那么必须让相对权威和独立的第三方咨询机构加入这场多方博弈,对项目的前期规划、规则制定提供客观的第三方意见。只有这样,才能解除民营资本的后顾之忧,让PPP不断吸引更多元化的社会资本进入,而不是让国企一直唱独角戏。

除了微观生态之外,宏观生态也是PPP所必须。金永祥曾经手一个中部大城市的地铁PPP方案,该项目需要100亿元资金,本来计划吸引社会资本进入。但到了最后,该城市竟然不再需要社会资本了。因为,有几家银行突然愿意直接贷款给该项目,而且银行自担风险。原来,当时中央刚推出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银行信贷的“大蛋糕”来了。

更让金永祥感到离奇的是另外一个城市。该市的引水项目正在准备PPP方案,忽然咨询人员联系不上客户了。原来,知道中央的经济刺激政策之后,客户都跑到北京来等“大蛋糕”了,最后资金轻松解决。

目前,PPP的宏观环境已得到很大改善,在中央层面,国家对PPP的推动是积极的。在2014年的《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中,PPP被明确定位于解决地方债务危机的工具之一,获得了中央政府给予的“法律地位”。

另一方面,“四万亿”式的信贷狂潮可能正在成为历史。法国里昂证券认为,目前中国银行业的坏账率可能高达8.1%,这意味着中国银行业将有7.5万亿元人民币的资本缺口,超过中国GDP的1/10。

以上坏账数据的计算方式未必科学,而且和官方数字出入极大,其为官方数字1.5%的6倍。但不可否认,银行对地方基建的“慷慨程度”将很难“恢复”到“四万亿”时期。

在这种情况下,资信优良的PPP项目将成为银行信贷的“香饽饽”,这对地方政府真正花力气推动PPP无疑是一个激励。而地方政府的这种态度转变,或许才是PPP“生态环境”建设的关键一步。

上一篇:不紧不慢,静待花开 下一篇:中澳TAFE合作办学本土化建设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