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境少数民族文化论文

时间:2022-09-19 03:19:45

边境少数民族文化论文

一、边境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路径选择

(一)口传文化对民族认同的强化

语言是民族认同的重要载体和文化属性。由于部分边境少数民族没有自己的传统文字,文化的传承只能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流传,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口传文化。作为少数民族重要的民间口传文学,因其融合真实的历史与神话,通过口头传唱史诗的形式,勾勒出民族迁徙和发展的画面,强化了少数民族的民族认同感,成为少数民族内部沟通和交流的重要媒介。

(二)国家法律与习惯法管理

国家对边境地区在管理体制、投资贸易政策、税收政策等方面给予极大的自。同时也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法规来管理边境地区。边境少数民族内部的社会组织主要有家族性的、村寨性的形式。少数民族长期以来把本民族约定俗成的行为道德看成是纯粹的法则,每个民族或民族成员都会依据一定的道德标准或价值尺度,对本民族或其他民族的行为进行内部约束。大多数纠纷仍是在内部协商解决,民族内部约定俗成的习俗惯制在一定程度上仍具有重要的约束力,少数民族习惯法仍在一定程度上发挥重要的作用。目前,随着国家基层民主制度的发展,村民自治制度的推行,少数民族村寨内部已形成成文的村规民约,影响着少数民族日常行为,当遇到纠纷时已有明确的协调补偿措施。如部分少数民族村寨村委会制定相应的村规民约,规定村小组在处理违约行为或各种纠纷中,必须由违约人承担金额不等的误工补贴,村委会及村小组在调解各种民事纠纷中,可收取当事人双方金额不等的调解费。

(三)节日习俗的文化凝聚,原始宗教的信仰

边境少数民族大多是传统的农耕民族,在农业生产和生活中形成了相对固定的民俗节日活动。每种节日都承载着本民族对自然和生活的认知,是农耕文明的伴生物,大多数都伴随着丰收和祭祀活动。每逢少数民族较重要的节日,他们都会提着礼物相互拜访。遇到老人去世时边境双方国的少数民族都会派家族成员代表参加。他们普遍信仰以万物有灵为核心的原始宗教。在漫长的迁徙和发展过程中,形成了颇具特色的形式,至今仍支配着他们的精神世界,对其生产、生活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自然崇拜、祖先崇拜、灵魂观念构成信仰的主要内容。生活中的各种禁忌、占卜、祭祀、巫术等为原始宗教活动的主要表现。当然有少部分边境少数民族受外来宗教的影响改变其传统信仰开始信奉基督教,逐步改变传统信仰和祭祀方式。

二、边境少数民族文化自觉的现代性反思

“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不带任何‘文化回归’的意思,不是要‘复旧’,同时也不主张‘全盘西化’或‘全盘他化’”。[1]笔者认为少数民族的现代性应该是少数民族在现在社会中具有的精神心态与性格气质,或者说民族心理及其结构。边境少数民族的现代性就是在文化自觉基础上具备的民族心理特质,是适应性与选择性的文化过程。如何系统调查、搜集、整理、研究并实施抢救与保护,是当前面临的重大课题。

(一)政府主导的文化自觉

在国家实施面向“桥头堡”建设背景下,政府的文化自觉具有导向性和战略性的意义。国家和地方政府在保护、抢救少数民族口传文化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实施系列的民族古籍抢救工程,编译出版了一些书籍和文献,在国内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也为我们抢救口传文化提供了成功的范例。但是从总体上讲,大量蕴藏在边境少数民族民间的口传文化仍没有得到有组织、有计划的系统搜集和整理。在搜集方法、口传文学资料库建设、口头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等方面仍有待于加强和保护。边境少数民族的许多习俗活动流于形式,其民俗文化内涵也不能完全展示。传承人可持续性的问题已经摆在面前,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少数民族专业人才,将口传文化以多种动态的形式展现。少数民族口传文化在流传过程中逐渐遗失,但是这种信仰传承载体仍存在,只是传承的范围和形式发生变化。此外还应加强馆藏机构的设立和口述保存。馆藏是征集、典藏、陈列和研究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实物的重要场所。随着科技的进步,计算机网络的普及,馆藏也要适应新的文化传播媒介。如便于以后查阅和研究,可以设立少数民族文化的档案馆。还需利用信息技术搜集、规划、管理文化资源,将现代信息技术和大众传媒引入到传统边境少数民族文化研究领域。目前大量少数民族口传文化的研究尚未建立资源共享的模式,如果各地边境少数民族学术研究团体和民间机构搭建“协作网”,发挥资源共享模式,以科研项目的带动,开展少数民族文化实录的调研,必将推进边境少数民族的文化传承和研究。

(二)边民的文化自觉

尽管自2000年以来,随着国家“兴边富民”行动,扶持了边境少数民族部分地区经济建设,但由于边境少数民族所处的自然环境和地缘环境,地方政府的财政支出相对较少,总体发展水平低而又不平衡的特点也表现相当明显。部分边境少数民族基础设施落后,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不同程度上也制约了边境少数民族在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发展,从而影响当地少数民族民族心理平衡,影响边境地区的和谐稳定。随着边境双方国政策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口岸通道、边民互市点交往密切,边境少数民族也逐步开始从传统的农耕民族向现代边民转变。他们不仅充当国家边境“天然卫士”角色,也是本民族文化转型和文化再生产的力量。

(三)边民国防教育与文化传承教育的有效结合

边境地区的和谐与发展,影响到国家与国家之间政治稳定和外交政策。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经济实力增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加强边民互市点的基础设施建设,边民互市点成为两国边民沟通和交流的窗口,也是反映两国边境经济发展水平指标。双方的边民会根据自身生活水平相互对比,比较两国边民各种优惠政策。虽然边境少数民族各自居于不同的国家,但是同源同宗、语言相通、习俗相同,具有密切的族缘和亲缘关系。边民国防教育应结合少数民族文化特质,组织专业人员,创作发行适合边民的国防教育读物和影像制品,传播少数民族的优秀民族文化,宣传国防知识及爱国主义思想,将国防教育和文化传承、保护的理念直接传达到少数民族群体中去。同时需要发挥边境少数民族传统教育的优势,提高少数民族的学习适应能力,为国家制定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教育提供实证材料。

三、结语

国家加强边境民族地区社会事业发展,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扶持少数民族,尤其在基础设施、医疗卫生事业、民族教育等方面获得长足发展,边境少数民族应培养对自己和他族的文化认知程度和觉悟意识,在传承中保存自身优秀的文化传统,在适应多元化的社会结构下发展自我,在社会变迁和文化发展过程中学会转型,以民族共识和认同,服务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从而对构建和谐边疆、和谐村寨发挥积极作用。

作者:王亚军 单位:红河学院国际哈尼/阿卡研究中心

上一篇:多媒体环境下的古代文学论文 下一篇:民族文化在动画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