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尔夫·埃里森的作品研究在中国二十年回顾

时间:2022-09-19 02:01:12

拉尔夫·埃里森的作品研究在中国二十年回顾

作者简介:高天娇(1990-),女,汉族,辽宁沈阳,硕士研究生,北京邮电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 拉尔夫・埃里森的作品研究在中国二十年回顾 拉尔夫.桑普森 通天塔 拉尔夫.泰勒与八年研究 拉尔夫.劳伦的藏车秀 跨文化镜像认同分析拉尔夫・埃里森《隐形人》 拉尔夫・艾里森《看不见的人》的深刻寓意 拉尔夫・艾利森的“慎独”与“少产” 拉尔夫·沃恩·威廉斯:二十世纪英国音乐伟人 《典型的美国佬》中拉尔夫的文化身份定位 东望洋的F1唯一 拉尔夫.费尔曼 当前所在位置:fr=aladdin.

[4] 许海燕.黑人-人-个性和自我本质的失落[J].当代外国文学,4,2001:133.

[5] 宫玉波、梁亚平.殉难-复仇-融合试评美国文学中黑人形象的嬗变[J].外国文学研究,5,2003:158.

[6] 曾艳钰.论美国黑人美学思想的发展[J].当代外国文学,2,2004:67.

[7] 谭惠娟译,广场上的宴会[J].当代外国文学,4,2006:14.

[8] 谭惠娟,论拉尔夫埃里森对神话仪式中黑白二元对立的解构-兼论拉尔夫,埃里森文学话语中的祖先在场[J].外国文学研究,4,2007:95.

[9] 王玉括,非裔美国文学中的地理空间及其文化表征[J].外国文学评论,2,2009:160.

[10] 谭惠娟,隐藏的姓名和复杂的命运:拉尔夫・沃・埃里森与拉尔夫・艾默生[M],中美是个诗学协会第一届年会论文集,2011.

[11] 黄佳佳,布鲁斯在看不见的人中的主题呈现功能[J].文学研究,2,2011:94.

[12] 孙璐、金衡山,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高校美国文学教材述评[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3,2013:67.

[13] 吴美桦,拉尔夫・埃里森小说无形人的黑人人格的重塑[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2014:177.

[14] 王予霞,美国黑人左翼文学消长的历史启示[J],国外文学,3,2014:56.

上一篇:李清照词中有关“愁”的隐喻研究 下一篇:从《万壑松风图》浅析李唐的山水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