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快推进房山区城市化进程的思考

时间:2022-09-19 12:24:27

关于加快推进房山区城市化进程的思考

加快城市化进程,以城市化带动工业化、促进现代化,是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要求的战略举措,是落实区县功能定位、加快推进“三化两区”建设的客观要求。笔者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立足北京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目标,结合房山实际,就如何推进全区城市化进程进行了深入思考。

一、房山区城市化的现状

近年来,在北京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房山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把城市化作为加快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全区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区域城镇空间体系初步形成。2007年初,《房山新城规划(2005--2020)》获得市政府正式批复,“首都西南枢纽、友好产业新区、山水文化名城”功能定位的明确。为全区加快城乡规划体系编制工作、推进城乡空间资源优化配置奠定了坚实基础。围绕新城规划,在原有城镇体系的基础上,形成了以良乡、燕房两大新城组团为核心,以长沟、窦店、琉璃河、韩村河四个中心镇及长阳、阎村、青龙湖等众多建制镇为重点的城镇体系,初步建立了新城、重点镇、一般建制镇、中心镇四级城镇空间结构体系,为优化城乡空间资源配置确定了方向。

二是城镇综合承载功能不断提升。近年来,房山区始终坚持基础设施先行的方针,全区道路交通承载力进一步提高,多宝路、阳光大街、长虹路、西潞大街等市政道路先后实施,大件路、长周路已经建成通车,轻轨房山线、六环路正在加快建设,连接市区、沟通乡镇的快速交通网络正在形成。通过实施“引磁入房”、“引万入良”、良乡污水处理厂等大型市政工程,加快长沟、长阳等乡镇的市政配套设施建设,不断加大文化、卫生、教育建设投资力度,城市综合承载力进一步提升。通过深入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创卫”工作取得圆满成功,长沟镇和长阳镇分别获得“国际生态安全示范镇”和“首都园林式小城镇”称号,全区城镇面貌发生了较大改观。

三是城镇经济带动效应日趋显现。在推进城市化进程中,全区始终把发展城市经济和园区经济摆在重要位置,随着城镇综合服务功能的提升,城镇经济对区域经济的带动作用不断增强。2008年,“三街九镇”完成税收19.8亿元,占23个街道、乡镇税收的88.3%。以城镇发展为依托,全区产业园区发展步伐明显加快,2008年,园区(基地)内企业累计达到3321家,上缴税金18.5亿元,占区域税收总额的32.6%,初步形成带动区域发展的有效载体。

四是城镇吸纳人口能力不断增强。随着城市综合服务功能的不断完善,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速度呈现加速趋势。2008年底,全区已有非农业人口39万余人,占总数的51.6%。特别是“三街九镇”以不足39%的区域面积,集聚了65.5%的区域人口,仅良、房户籍非农业人口就达14.7万余人,占全区非农业人口总数的37.4%。

尽管城市化水平有了明显提高,但受城乡二元体制和农村发展水平的制约,房山区的城市化水平与北京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目标相比,与首都城市发展新区的功能定位相比,还有不少差距,主要表现为:

一是全区城市化水平与全市整体水平差距仍然较大。受思想认识、交通瓶颈等因素制约,全区上下特别是领导干部的首都意识不强,不善于从全市发展大格局中把握房山的功能定位,更没有把城市化作为全区发展的总体战略放在更加突出位置,房山融入市区的广度和深度远远不够,加之建设资金缺乏等因素制约,全区城市化水平与全市整体水平差距仍然较大,比全市84.9%的城市化水平低了33.3个百分点,城市化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带动作用尚未充分显现。

二是新城形象和城市功能与首都城市发展新区的要求还不相称。近年来,房山区虽然加大了新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投入,但由于新城建设尤其是良乡组团基础设施建设起步较晚,市政配套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欠账较多,与新城发展还不同步。燕房组团一些老旧小区基础设施较差,供电、供气、供水、供热改造仍有大量工作要做,图书馆、体育馆、影剧院等公共文化设施存在着数目较少、档次不高的问题,与建设生态宜居新城的目标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三是城镇统筹发展能力还需进一步优化。受土地资源制约影响,全区新城规模偏小、空间不足的问题仍很突出,建设档次、环境面貌、综合竞争力和辐射带动能力与发达地区和先进兄弟区县还有较大差距,新城占全区经济总量的份额仅为31%,与重点乡镇相比不占据明显优势,应有的集聚、辐射和主导功能远远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从城镇方面来看,由于缺乏区域总体规划的协调、指导,各城镇之间横向联系不强,特色不够突出,职能分工互补不明显,难以发挥各自优势,城镇间的相互协调、整合较困难。

四是城市化与功能区尚未形成互动发展的良性态势。受城市化进程相对滞后的影响,园区(基地)发展缓慢,整体优势还不突出,对城市发展的支撑作用明显不足。2007年,全区园区全部工业产值、技工贸收入、税收仅占全市的3.7%、1.7%和1.8%,与海淀、朝阳、顺义等区县的园区经济实力差距较大。

二、房山区加快推进城市化的基本思路

按照国际经验,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均GDP达到1000--2000美元、城市人口超过30%时,将进入城市化加速期。2008年,房山人均GDP达到3585美元,城市化水平达到51.6%,已经进入了城市化加速发展的时期,为全面加决城市化进程奠定了良好基础。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首都发展大格局中准确把握房山的功能定位,以城市化带动工业化、促进现代化,使房山全面融入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实现房山跨越发展。

(一)总体设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落实“三个北京”要求,加快推进“三化两区”进程,按照“两轴、两带、多点支撑”的区域经济布局,抓住轨道交通房山线开工建设的重大契机,加速融入市区,全面对接首都,充分发挥房山新城在承接市区产业、吸纳市区人口、涵养首都生态的重要功能,坚持并依托重点功能区的发展,进一步提升新城和重点镇的综合承载与要素聚集功能,促进人口、产业、资金、技术向城镇集聚,最终形成“点状分布、组团发展、带状拉动”的空间发展格局,推进房山区域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发展。

两轴:指京石高速发展轴、良乡和燕房连接线发展轴。

两带:指西部浅山区发展带、东部轻轨房山线发展带。

多点支撑:指在两轴、两带交汇的重要节点,以功能区为支撑,形成多个带动区域发展的特色经济中心,支撑新城组团和中心镇发展。

(二)主要目标

通过努力,到2012年基本实现以下目标:

――城市化率明显提高。全区城市化水平达到70%,年均增长4.6个百分点;新城居住人口达到40万人,重点镇中心区人口达到3万人,人口集聚率达到

40%。

――城市要素聚集和经济辐射能力显著增强。城市化成为全区发展的第一拉动力,城市经济在区域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新城创造的GDP占全区经济总量的比重超过50%。镇均财政总收入超过1亿元,每个中心镇形成1个产业功能区,培育1--2个优势产业集群,形成具有较强竞争能力的镇域主导产业。

――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更加完善。突破新城建设的瓶颈制约,缩短与市区在时空上的距离。形成与市区的文化、信息、人才等高端要素的无障碍交流,建成比较完备的交通、通讯、供水、供电、供气和污染治理、防灾减灾等现代化城市基础设施体系,形成较为完备的文化、教育、艺术、新闻、广播电视、卫生、体育等城市文明设施和法制健全、管理有序的城市管理体系。

――“两轴、两带、多点支撑”的城市布局基本形成。建成以新城组团为中心、重点镇为骨干、新型农村社区为基础,规模结构组合有序,功能定位优势互补,空间布局科学合理,人居环境良好的现代化城市体系。

三、加快房山区城市化进程的对策措施

在首都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新阶段,我们要按照建设“三个北京”的新要求,紧紧抓住首都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新契机,遵循大都市郊区城市化发展的客观规律,加快推进城市化,努力建设产业友好、生态宜居新房山。

(一)全面对接市区,加速融入首都

将全面对接市区、加速融入首都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战略任务,作为推进“三化两区”战略的根本导向,按照“主动对接、全面合作、互利共赢”的要求,以观念转变为先导,以交通接轨为突破,以功能融入为根本,在全市发展大格局中明确房山定位,在全面接轨市区中彰显区域特色,努力推进房山城市化的跨越式发展。

1、转变发展理念。紧紧抓住首都建设“三个北京”、推进城乡―体化发展的重大机遇,淡化行政边界,突破地域限制,强化“三种意识”,从更高层次、更大空间上谋划房山的发展。一是强化首都意识。广泛宣传发动,使全区上下充分认识全面对接市区、加速融入首都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结合全区规划体系的优化完善和“十二五”规划的前期工作,进一步完善区域发展战略,明确提出融入首都的指导思想、目标、重点和具体措施,从城市功能、产业布局、资源配置等方面真正把房山的发展纳入到首都整体发展格局中,并加快由规划阶段转入实施阶段,尽快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二是强化开放意识。尽快与市区建立起有效的交流合作机制,通过区县合作、园区共建等方式,有效引导市区优质要素向全区转移,在更大的空间范围内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同时,积极参与南城及西南部地区的区域合作,加快与周边兄弟区县形成“规划共绘、设施共建、产业共兴、优势共享”联动发展机制,深化在功能区发展、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治理等方面的沟通合作,共同推动京西南区域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发展。三是强化品牌意识。着力加强城市形象的总体策划设计与推介工作,充分借鉴发达城市在地区形象总体推介方面的成功经验和做法,与全国知名传媒合作,进行总体策划,整体包装,全面打造CSD――中央休闲消费区的房山品牌新形象,切实提升房山在国内外的知名度与美誉度,扩大对外影响力和吸引力。

2、突破交通瓶颈。以强化房山交通枢纽功能为目标,按照对内大循环、对外大开放的总体要求,积极开展新一轮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加快形成贯穿全境、辐射京冀的“主干线网”交通框架,使首都乃至京冀地区的人流、物流、信息流等能够陕速进出房山,为推动区域发展创造更加便捷的交流通道。一是进一步畅通进京通道。以轻轨房山线建设为龙头,加快启动京良路和丰良路两条延长线建设,继续抓好六环路建设,主动配合做好京石第二高速筹备工作,加速形成多条对接市区的快速通道,实现各类交通设施与市区的无缝对接,使房山更多的区域纳入首都城市布局,用快速交通通道形成的同城效应带动整个区域的城市化。二是完善区域内部交通体系。启动重大交通骨架项目建设,着力构建覆盖全区的“七横、八纵、十放射”的区域公路网络体系,加快建设黄良路、良乡东路延长线等连通周边新城、连接重点乡镇的道路工程,积极筹备胜南路等南沟和北沟快速通道建设项目,加快形成以良乡、燕房新城为中心,以青龙湖、长沟、琉璃河、阎村、窦店等为节点的综合交通运输通讯网,在推动城市化过程中充分发挥城市景观走廊和经济大动脉的作用。

3、彰显新城特色。认真落实“首都西南枢纽、友好产业新区、山水文化名城”的新城功能定位,努力打造与市区同等的公共服务和优于市区的生态环境,通过“三大转型”,尽快融入首都城市发展进程,使房山成为与市区既有空间组团的相对独立,又有各类资源要素无缝对接的现代化新城区。一是实现由通道型向枢纽型转变。充分利用房山连接京冀的区位优势,积极参与周边兄弟县市合作与发展,启动区域物流商贸中心建设,增强各类要素的集聚和扩散能力,形成新城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洼地”效应,逐步把全区建设成为服务首都、对接河北的“京冀枢纽”。二是实现由传统型向创新型转变。充分发挥生态人居环境一流、科教文化发达的优势,积极承接市区的产业梯度转移,加快培育发展人才培训、软件开发、信息工程、新型物流、文化创意等新型业态,实现城市经济由传统加工业为主向以现代服务业为主转变,将房山建设成为首都西南的科研基地、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和高端物流商贸基地,成为全市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区域。三是实现由资源型向生态型转变。充分发挥独特的风景旅游资源和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优势,保护以森林、山体为屏障的近郊生态圈,开发以沿河为主线的城市生活生态岸线,通过建设区域性旅游服务中心,加快培育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文化休闲等生态产业,将房山建成具有国际品质的现代化旅游度假胜地与宜业宜居新城。

(二)坚持强化功能,提高区域城市化水平

以良乡、燕房两个组团为龙头,以中心镇为依托,坚持城市外部规模扩张与内部功能完善相统一,采取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方式,最大限度地集聚、整合和统筹城乡资源,提高区域城市化水平。

1、老城改造和新区建设并重,强化新城组团的龙头带动功能。坚持新区建设与老城改造双轮驱动,拉开新城建设发展框架,继续完善新城空间结构,着力提升城市核心功能。一是加快新城区建设步伐。良乡新城组团东区要依托紧邻首都主城区的区位优势,以长阳、拱辰等轨道交通房山线沿线区域为轴心,通过高端住宅小区、核心商务圈、现代文化创意聚集区等重要功能区建设,使之逐步成为房山新城东部发展主轴上的重要一极,减轻老城区过于集中的人口压力,带动城区产业、人口均衡布局与发展。二是推动老城改造升级。良乡新城组团要将老城区各项功能的调整、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用地结构的调整有机结合,有序推进拱辰街道一至五

街改造工程,着力增强老城区在商贸、金融、信息和社区服务等方面的功能,同时大力改善老城区居住环境,提高居住质量,集中力量在老城区建设各具特色的花园式建筑群,彻底改变老城区面貌;燕房新城组团老城区要加快启动改造工程,通过狠抓城市集中供暖等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完善城市功能,凝聚人气、商机,打造商贸、住宅和第三产业集中区,全面提升城市品位。三是完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以关注群众日常生活的功能配套和满足群众的各种需求为重点,在巩固国家卫生区创建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快城市道路、供水、园林绿化、环卫设施建设,加快建设文化馆、少年宫、影剧院、图书馆等社会文化设施,进一步完善以社区卫生服务为主体,包括新城综合医疗中心、妇幼保健院、中医医院和疾控中心在内的新型卫生服务体系,为新城居民营造―个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的生活空间。

2、突出特色与完善功能并举,强化重点城镇的综合承载功能。加快重点城镇建设,充分发挥小城镇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作用和联结城乡的纽带作用。一是以特色兴镇。结合自然、地理条件、历史文脉、风土人情等方面因素,综合考虑产业特色、建筑特色、自然特色、功能特色和文化特色,推行多样化、差异性的城镇发展战略,有针对性地在生产力布局、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户籍、用地等政策上给予重点扶持,在全区尽陕形成一批各具特色的商贸镇、工业镇、旅游镇和生态镇。二是以功能强镇。坚持基础设施先行,突出抓好供水、供电、供气、防洪、治污配套基础设施,完善金融、科技、文化、教育、医疗等服务设施,按照产业集聚、人口集居、资源集中的思路,实现产业园区(基地)与城镇基础设施的合理布局,着力提高城镇核心区域、重点部位、节点地区的建设水平,真正形成并发挥好城镇在一定区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功能,有效地带动广大乡村的发展,形成区域联动的辐射力。

3、迁村并点与村庄改造同步,强化新农村宜居宜憩功能。坚持以城市化的思路推动新农村建设,不断完善村庄功能,提升村庄形象,促进村庄向社区转变,推进农村与城镇对接。一是积极开展迁村并点工作。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促进集中、调整规模”的思路,加快中心村建设和空心村改造步伐,采取集中安置与分散安置相结合的方式推动山区人口搬迁工作,除少数不宜撤并的特色村外,对地质条件恶劣、规模偏小、布局分散的村适当进行撤并搬迁,把零星分散的自然村落集中建成较大的居民点或中心村,实现城乡人口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建设用地的集约集聚利用。二是加快村庄改造升级。按照“生态优先、完善功能、保持特色”的要求,以改善人居环境为重点,不断加快农村地区水、电、路、通讯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文化、教育、医疗等服务设施,加快农村地区与城镇地区在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建设上的对接,将城市功能引入到农村腹地,努力建成一批功能完善、特色鲜明、环境优美的宜居宜憩新村,切实让农村群众过上与城里人同等质量、甚至优于城里人的生活。

(三)坚持产业化与城市化互促并进,以功能区建设提升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

把城市建设与产业集聚紧密结合起来,依托功能区建设推动区域经济布局调整,在全区形成三个特色鲜明的功能区域,为全面加快城市化步伐提供有力支撑。

1、打造东部城市经济带板块。通过良乡高教园区、物流基地和北京石化新材料科技产业基地建设,加快形成横通良乡、燕房两个新城组团,包括长阳、阎村等重点城镇在内的城市经济带,形成推动城市建设和区域经济实现跨越发展的核心区域。良乡新城组团东部地区要借助良乡高教园区高端人才、技术、信息汇聚的优势,着力打造高校教学、高档居住、高科技产业园三大功能区,加快发展产品研发、文化创意、职业技术教育、高端酒店等服务业;西南区域要借助良乡物流基地等优质载体,加快建设物流设施、物流信息、物流配送三大平台,重点促进购物休闲、商贸会展、物流配送、仓储批发、电子商务等业态发展,打造京西南物流集散中心。通过加快良乡高教园区和物流基地建设,推动整个良乡新城组团的城市化进程。燕房新城组团要以建设北京石化新材料科技产业基地为目标,紧紧抓住燕房合作契机,全力为燕化的发展做好服务,依托燕化的产业链,积极开发下游产品,吸引国内外大企业、大集团落户,形成石化产业集群,壮大区域经济实力。沿轻轨房山线发展带要充分利用紧邻首都主城区的区位优势,将住房建设与城市建设结合起来,加快普通居住区和开发度假型住宅区建设,打造一批特色鲜明、造型美观的精品小区;特别是尽快启动轨道交通周边―体化建设,依托中核集团北京科技产业基地和中央休闲消费区,加快轻轨沿线地区的配套开发,高标准规划建设一批高端商务设施,吸引高端消费群体,拉动周边地区房地产、旅游餐饮、医疗康复、酒店会展和物业服务等产业发展,促进科技、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为主体的城市公共服务产业发展,使之成为房山连接市区的发展主轴,承接市区产业转移的重要窗口。

2、打造南部平原区经济板块。充分发挥城镇基础设施和信息、政策等优势,积极引导园区、产业、资金、劳动力向城镇集中,加快形成以重点园区为龙头、各类特色专业市场为依托、规模化农业产业区为支撑的城镇经济格局,形成推动城乡协调发展、联结新城组团和西部山区的重要板块。一是加快重点功能区发展。坚持把功能区作为推动城市化的重要区域,深化与中关村科技园区、亦庄开发区合作,主动接受市区的辐射。窦店现代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要抓住一期收购德尔福项目成功的契机,加快运作,加快土地一级开发,逐步形成房山乃至首都经济的新支撑;琉璃河农业示范产业基地加快与中粮集团合作,打造高端农副产品加工产业园区,形成立足北京、面向全国的现代农业产业集群,示范和带动京冀农业产业化发展。二是加快培育各类专业市场。依托京石高速和其他主干道路,全面整合升级全区各类专业市场,加快贮藏、包装、运输、信息物流配送中心等设施建设,不断完善面向首都的市场销售网络,尽快形成京冀地区规模最大、功能最完善、最具吸引力的建筑建材、特色农产品批发市场,为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和从业场所,让更多的农民参与城镇建设。

3、打造山区经济板块。充分发挥旅游业在山区的龙头产业作用,围绕旅游目的地建设,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和城市服务设施建设,努力构筑吃、住、行、游、购、娱的配套环境,加快山区城市化步伐。一是加快房山世界地质公园建设。紧紧抓住世界地质公园揭碑开园的机遇,借助区域旅游集散地的优势,充分发挥房山区的品牌优势,全面整合北京人遗址、金陵遗址、云居寺、石花洞等旅游资源,以综合旅游产业为主导,以生态观光、休闲度假、历史人文、地质科普四个旅游品牌为重点,力争利用3,_-5年时间,把房山世界地质公园建成集中体现“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要求、带动区域发展、具有较高国际影响力的首都重要功能区。二是以浅山区重要节

点建设带动深山区发展。加快培育南沟、北沟“两带”发展区,南沟发展带以长沟为综合服务管理基地,北沟发展带以青龙湖西部为综合服务管理基地,充分利用交通、信息和区位优势,主动顺应旅游业深层次、宽领域、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加快观光型旅游向商务型、会展型旅游转变,带动餐饮服务、商贸物流、交通运输、房地产等第三产业的发展,加速形成纵贯南北两沟、辐射京冀的生态旅游经济带,将房山建设成为有特色、高品位、国际化、大客流的中国最佳旅游城市,更好地承担首都生态涵养发展区的功能。

(四)坚持政府主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着力破解城市化进程中的难点问题

利用市场机制,积极在创新投融资机制、完善土地流转机制、城中村改造等方面取得突破,建立起有利于加快推进城市化的政策机制和运作机制。

1、深化城市投融资体制改革,破解融资难问题。逐步放开城市建设领域,努力改变由政府包揽城市建设的做法,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模式,逐步放开城市建设的投资领域,引导、鼓励社会力量直接投资城市建设,形成多元参与的城市建设融资格局。一是建设多元化资金筹集模式。在争取更多国家和市级建设资金投入的基础上,按照“谁投资谁受益、谁开发谁经营”的原则,积极探索BOT(建设―经营―转让)方式和TOT(转让―经营―转让)方式等特许权经营,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建设。二是畅通城市土地资本积累渠道。充分发挥政府统一征地、统一开发、统一出让、统一管理的职能,探索建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基金,推行公开招标出让和拍卖出让,实现土地收益最大化,促进城市资本的保值增值和滚动发展。三是盘活城市存量资产。对确能受益并能计价的基础设施,将公共停车场、城市公交线路、垃圾处理中心的经营权和道路、广场、花园的保洁权,将文体场馆、标志性建筑的冠名权,城市重大活动的广告权、赞助权等,实行公开招标或拍卖,扩大城市发展的资本增量。

2、完善土地流转储备机制,破解城建用地不足问题。一是统筹城乡土地利用规划。加快编制与城市总体规划相适应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合理确定城镇规模,综合考虑基础设施、土地开发储备和重要功能区的规划实施与建设时序,在全区范围内优化土地资源配置。二是完善土地开发储备制度。充分发挥区土地储备中心的作用,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及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年度土地一级开发计划,对确定的存量国有土地、拟征用土地,统一组织进行征地、农转用、拆迁和市政道路建设,统一出让供应,建立起完善的城市土地一级开发机制,切实提高城市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三是完善征地拆迁制度。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完善拆迁制度,各乡镇、街道为拆迁具体实施单位,对新征地拆迁群众,实行边拆迁、边安置,边农转非、边促进就业,边发安置费、边进社保统筹“六个同步”政策,确保失地农民共享城市化的成果,确保拆迁工作顺利推进。

3、强化统筹协调机制,破解棚户区改造难题。一是加快棚户区改造进程。把棚户区改造与城市建设结合起来,积极做好棚户区改造与安置房建设的有机衔接,科学安排保障性住房建设时序、规模,使之与新城建设步伐相协调,通过拱辰一至五街改造、城关槠榆树保障性住房、山区人口搬迁等项目,把分散居住的农户集中搬迁到符合城市规划要求的新社区,让搬迁群众共享城市发展的成果。二是妥善解决改造资金问题。在严格遵循现有城市开发政策的基础上,在区级财政补贴、农民集资的基础上,积极争取市里棚户区改造的优惠政策,支持棚户区改造资金和市政基础设施及配套建设资金,平衡政府、村民和开发商的利益关系,解决棚户区改造资金失衡问题,妥善推进棚户区改造工作。

上一篇:软信息公益生产:缓解中小企业贷款难的新思路 下一篇:石油替代途径的宏观经济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