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国》的平民化创作视角

时间:2022-09-19 12:04:52

《舌尖上的中国》的平民化创作视角

[摘 要] 《舌尖上的中国》电视纪录片受到众多观众追捧热评的原因,是将平民化视角作为纪录片创作的一种理念和方法。平民化视角就是要求实事求是地记录、还原纪录刻画对象的真实存在的本原形态。《舌尖上的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创作视角是关注普通百姓的现实生活和平民美食,让观众感受到草根文化的真实的震撼力量。纪录片通过故事化叙述方式追溯美食的地域风情和社会变迁,并且通过故事化叙述方式深化平民化主题,反映平民百姓的普通生活观念,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

[关键词] 电视纪录片;平民化;人文精神;故事化叙事

《舌尖上的中国》是中央电视台第一次使用高清设备拍摄的美食类大型电视纪录片。这部美食纪录片受到众多观众追捧热评的主要原因就在于:这部美食纪录片将平民化视角作为纪录片创作的一种理念和方法。《舌尖上的中国》电视纪录片把平民化的视角倾注于整个纪录片创作过程,纪录片关注普通百姓制作的平民美食,让观众感受到草根文化的真实的震撼力量。

平民化视角就是要求实事求是地记录、还原纪录刻画对象的真实存在的本原形态,包括人的本真状态、环境的本来面貌以及人与人之间、人与环境之间的真实关系。电视纪录片的平民化视角就是专注于普通百姓简单纯朴的生活现状,接民的审美文化,以平视的目光将镜头对准普通人的生活状态和生存方式。平民化视角不仅是观察社会生活的一种角度和方法,也隐含看待任何事物的姿态和观念。平民化视角赋予了我国电视纪录片新的色彩和独特价值,成为电视纪录片创作的主流观念。

一、关注普通人物现实生活的平民化主题

平民视角的理念,就是要超越国家意识、阶级意识、民族意识、阶层意识,超越意识形态去考察人类社会最为本真的东西,探讨人类共同存在的话题。《舌尖上的中国》电视纪录片的主题是展示来自民间的特色美食和提供美食的普通百姓简单纯朴的生活现状。在介绍展示每一种食材、每一道制作工艺的同时,都蕴涵着丰富的美食文化信息,展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生的关系。

《舌尖上的中国》电视纪录片的主题表征是关注人的生存状态,会心微笑的普通劳动者的,安居乐业的朴实村民,快乐自足的小商贩,都是纪录片关注的主角人物,也就是 “人的主题”。电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将视角对准了制作民间美食的普通老百姓,用十分可贵的平视角度去展现普通美食和美食背后的制作者。用平视角度折射出平凡百姓日常生活的感动,这更容易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舌尖上的中国》电视纪录片有别于传统的美食节目,没有专注于厨师“炫耀”的烹饪手法和主持人夸张的美食感受。观众在纪录片中看不到烹饪大师的绝技和不寻常的美食材料,看到的都是最民生、最贴近自身的美食:手工制作的虾酱、传统工艺制作的宁波年糕、大锅熬制的奶团子,这些普通的家常美食带来的却是美食刺激味蕾所带来的。

《舌尖上的中国》每集都有一个主题,根据每个主题的主线将不同地域的美食进行组合与嫁接。而不管怎样的主题主线,纪录片都将视角关注到天南地北的普通老百姓,并且多以家庭的群像出现。一起腌制火腿的云南大理的老黄父子;荷塘手工挖藕的湖北嘉鱼县的兄弟二人;终年整日奔波的职业摄影师的白波只有在每年除夕的时候才能回家与家人吃团圆饺子;已在北京定居生活多年的朝鲜族金顺姬会抽空回到家乡跟妈妈学做泡菜……几乎每一个美食背后都连接着一个家庭,承载着家庭的幸福与温暖,折射出浓浓的人情味。

最传统的民间食物,劳动人民最质朴的笑容、满足的神情,使整部纪录片弥漫着浓浓的人情味。鸭脯店的阿植掌握着独特的熏鸭古法,五味酱料熬糖、腌渍、木炭熏烤、甘蔗渣烟熏,电视纪录片运用浅景深镜头与微距镜头展现鸭脯的独特制作工艺,从微观角度用绝美的画面展现新鲜剔透的鸭脯美食。垂涎欲滴的鸭脯美食承载着阿植对未来生活的美好祝愿。网上评论《舌尖上的中国》的收视力量在于真诚的记录态度,它用平实的手法展示了平民百姓生活的真实画面,让观众获得了真情实感。

二、平民化主题折射出深厚的人文精神

《舌尖上的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平民化主题把思考和关注的中心放在了普通百姓的美食和生活,但是通过对普通百姓生活中所迸发的情感因素的深度挖掘,折射出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美食背后蕴涵的文化信息,传统文化对中国人生活的影响。

纪录片拍摄的人物之所以令人印象深刻,主要是纪录片在拍摄记录美食的时候,触及了人物的内心情感,表达了他们的忧虑、伤感和欢乐。在深度和广度上明显地拓展对普通百姓生存状态的思考,从不同角度和不同层面立体性地映照他们的生活与情感。平凡的市民生活中和极为平凡的日常生活状态的一些生活片断,却能体现出生活哲理和人生意味。

第四集电视纪录片《时间的味道》的开场白是:“时间是食物的挚友,也是食物的死敌。时至今日,这些被时间二次制造出来的食物,依然影响着中国人的日常饮食,并且蕴藏着中华民族对于滋味和世道人心的某种特殊的情感。”颇具文学色彩的解说词,揭示的是美食背后的情感故事。

中西结合部的湘西山川险峻,交通闭塞。苗家姑娘龙毅就出生在这个偏僻的小山村,从小就渴望走出大山。在她的记忆里,8月是苗家人制作腌鱼的传统日子,孩子们在稻田里抓出的禾花鱼,与田间各种普通的调料混在一起,层层压制在木桶里腌制一个月后,就可以食用,食用的方法很多。腌鱼的味道一直伴随着她的读书生活,凌晨三点多钟龙毅姑娘就带着一瓶妈妈做的腌鱼赶路上学,妈妈在送过几座山坡后,就对她说:“天快亮了,你自己走吧,天会越走越亮。”腌鱼的味道陪着龙毅姑娘壮着胆往前走,直至走出自己的新天地。传统的腌鱼不仅仅是一种食物,而是保存在岁月之中的情感与记忆。

《舌尖上的中国》电视纪录片在描绘美食制作真实场景的同时,还表现出对普通百姓生存状态的真诚关注。这是电视纪录片真正能够吸引人、打动人的地方,也是纪实纪录片的魅力所在。在这种纪实形态的纪录片中,美食故事的叙述不仅仅是一种手法,还隐含着一种精神观念。

《舌尖上的中国》电视纪录片展现的是一种多元的真实场景。寓意深刻的解说词和唯美画面及其所营造出来的叙述结构,往往具有开放的特性,让观众可以有多重解读的可能,避免了创作者主观化倾向。纪录片第五集《厨房的秘密》的开场白是:“要在数量上统计中国菜的品种,在地域上毫无争议地划分菜系,在今天,是一件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事。在中国的厨房里,藏匿了太多的秘密。”

《厨房的秘密》记录各地美食在厨房烹饪过程的同时,力求还原美食的完整信息,一些带有场面调度的长镜头,在一个镜头内不间断地表现一个事件的过程,而且能够模拟人的视觉心理,形成一种独特的纪实风格,并实现了最彻底的一种真实。纪录片用一种平等的视点,现场记录美食的制作流程的感觉,等等,都给人以生活化的真实感。

广东顺德是美食之乡,村宴每天在不同的村子上演,村宴的场地是不固定的,毫无秘密的露天厨房却要满足全广东最挑剔的食客。村宴的主角是老人,作为礼物他们会收到年轻一辈赠送的红包和祝福,与祭祀同义的蒸菜是提醒着年轻人尊老敬老的意义。欧阳广业是位普通的村宴厨师,蒸菜是他的拿手菜,入口即化的粉葛蒸肉特别适合老年人食用,淀粉使甜味和肉香完美中和。欧阳广业深知一场成功的村宴,口味只有当地人才能把握,美味与团聚缺一不可。从最初的祭祀到今天的村宴,都是以宴席为载体,把普通的百姓情感联络在一起。

《舌尖上的中国》用绝美的影像画面营造一道浓情的美食盛宴,更用温情的笔触展现美食背后辛勤劳作的平凡大众,透过平凡大众的平凡生活,感受着勤劳朴实的普通大众与美食的一脉传承,体味着对生活的热爱和自然的感激。

三、深化平民主题的故事化叙述方式

电视纪录片的艺术感染力在于以平民化的语言讲述普通百姓的故事,通过故事中人物的言行、神情贯穿构成整部作品,让观众在品味故事的同时,理解感悟电视纪录片传达的主题思想。

《舌尖上的中国》运用情节化的叙事方法,以饮食作为媒介,讲述普通百姓的家庭故事,自然流露真实的情感,使整部纪录片呈现出与众不同的魅力。《主食的故事》介绍宁波人庆贺新年的一种传统食物――年糕,经过浸泡、磨粉、蒸粉和搡捣的糯米做成的年糕糯香软滑。记录美食并不是被动拍摄美食的表面现象,而是要对人物进行精心选择和对典型事件的提炼。生活在三面环海的井头村的顾阿婆仍沿袭传统的年糕做法,为生活在城市的四个儿女准备年糕。临近岁末,儿女从宁波回到村里,四代同堂的一家人围坐在一起的时候,阿婆亲手做的年糕自然不可缺少,取义团团圆圆的年糕承载着家庭的味道,聚会后孩子们带着年糕回到城市。普通的年糕美食背后,是顾阿婆一家的温情故事。

第一集《自然的馈赠》介绍一种在松茸产地常见的酥油煎松茸,松茸是珍贵的食用菌美味,生长在没有污染的高海拔地带,松茸的香味浓烈袭人,稍加炙烤,就会散发一种矿物质的醇香,在黑陶土锅内将酥油溶化,再将切片的松茸放入锅内煎烤,松茸香气毕现,这是最朴素的美食烹饪方式。但是纪录片没有简单介绍松茸的各种吃法,而是讲述松茸采拾人的故事。

《舌尖上的中国》是一部关于美味佳肴和触动人心的故事的美食纪录片,纪录片追求一种接近生活的原生形态,片中在记录和展示普通百姓的真实的现实生活。这种真实又是一种亲和的生活化的真实感。在雪山环抱云的南香格里拉小村落,吉迪村的人都把捡拾松茸作为主要的收入来源,所有能上山的人都凌晨出门寻找这种神奇的菌子。凌晨3点单珍卓玛和妈妈与其他村民一起到离家20公里以外的原始森林里寻找松茸,采拾松茸是一项凭运气的劳动,走一公里的路,才有可能采到一颗松茸。单珍卓玛和妈妈在走了11公里的山路后,采集到品质一般的松茸时,在收购现场换回很少钱的单珍卓玛满脸写的是焦急和心慌,因为只有雨季才能采拾松茸。晚上满心焦虑的单珍卓玛一家在暗红的炉火旁边,共同期待第二天的好运气。

忠实记录平民百姓生活的电视纪录片的叙事方式更加注重情节化、悬念设置。为了使真实的生活记录更加吸引人,纪录片多采用设置悬念和高潮的方法,使故事情节增加可视性。单珍卓玛和妈妈几天的收获微薄,但是大雨给她和妈妈带来了好运气,故事情节随着雨后森林的清新画面发生转折,单珍卓玛和妈妈在雨后的原始森林得到更多的收获。在记录单珍卓玛第二天的好运气的时候,纪录片运用特写镜头注重细节的刻画。单珍卓玛在挖出一颗大松茸后,立刻用地上的松针将菌坑掩盖好,这样才能不破坏菌丝,这就是村民必须遵守的山林规矩。纪录片用细腻的镜头将这一细节强化,就是要强调人们在接受自然馈赠的同时,要维护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

[参考文献]

[1] 王.重庆有线电视新闻的地位和作用[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1998(05).

[2] 任廷会.平民化视角: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倾注空间[J].今传媒,2012(04).

[3] 殷玉静.浅议电视纪录片的故事画创作[J].声屏世界,2011(09).

[作者简介] 王威(1971― ),女,山东昌乐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后,华北科技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媒介管理。

上一篇:女性视角下看《暮光之城》的哥特化色彩 下一篇:从人格三重结构说论《长恨歌》中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