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国庄园探微

时间:2022-09-19 11:45:40

摘要:庄园是俄国历史上形成的某种生活方式与经济活动的区域,它首先属于私人的住宅,其次是自治的、多功能的经济、社会、政治及文化的有机体。庄园的形成过程与贵族的生活方式的确立紧密相连,庄园实际是帝俄时期俄国社会发展历程的缩影。每个庄园都是一个独立的小社会,是社会中的一个细胞。

关键词:俄国;贵族庄园;庄园定义;庄园文化

中图分类号:K512.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0961(2007)03-0086-03

俄语中的“усадьба”(庄园)一词源自“усад”(带有邻近土地的宅院),最初是指农村中包含全部农用地、花园、菜园的老爷的住宅。俄国庄园产生于莫斯科公国时期,即公元15―16世纪[1],一直持续到20世纪初。作为文化意义上的庄园兴起于18世纪中叶。1762年,彼得三世颁布了《贵族自由令》,解除了贵族必须为国家服务的义务。因此,那些受过良好教育、拥有财富和领地的贵族回到了自己的领地,开始大兴土木,建造宅院,开辟园林花圃,收购名画和雕塑,组建私人戏院。他们按照自己的喜好并结合俄国的民族传统,以独具匠心的装饰和布局,建成了一座座庄园。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骄傲地自称女地主,并在佩列和察里津诺两地建造了自己的庄园。她在18世纪下半叶向名门望族赠予大量土地,从而使有配套设施的庄园像网一样覆盖了俄国大部分领土。庄园漫长的发展过程涵盖了贵族、农民(农奴)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俄国历史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贵族及农民(农奴)为基础的庄园像无数条生气勃勃的小溪,汇聚成一条独具特色的庄园文化的长河”[2]。帝俄时期的庄园已具备日常起居、经济事务和文化活动的综合功能。

庄园的出现与贵族阶层的形成紧密相连,18世纪下半叶至19世纪中叶庄园的繁荣与俄国历史上的“贵族时代”同步进行。庄园伴随着贵族阶层荣耀而兴盛,又因贵族阶层的消亡而衰落。庄园实际是帝俄时期俄国社会发展历程的缩影[3]。每个庄园都是一个独立的小社会,是社会中的一个细胞。庄园文化是俄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已成为珍贵的文化遗产,成为俄国人民永久的记忆[2]49。19世纪中叶,庄园成为俄国贵族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是俄国社会活动的中心、精神生活和社会舆论的集散地、文化产品的摇篮,成为当时俄国三种居住类型之一(城市、农村、庄园)。

俄国学者关于庄园的解释颇多,主要有:

一、房子。《达里词典》认为усадьба(庄园)一词来自усад(带有邻近土地的宅院),庄园是“农村中具有全部农用地、花园、菜园的老爷的房子”。俄罗斯科学院俄国史研究所研究员、历史学博士伊利娜・米哈伊洛夫娜・普什卡列娃认为,庄园是“乡村中带有全部农林、牧场用地、花园、菜地及其他用地的老爷的房子”。别列金出版的《俄罗斯百科全书词典》也把庄园解释为:“带有属于它的房屋与土地的房子,坐落在房屋的附近,属于地主或者属于农民。” 但应当指出,位于俄国南部的一些领地上,无论何时都没有庄园,只是由大农场的管理人员与工人们来管理(有为他们居住用的建筑物及大量的经济配套设备),无论现代还是历史上,把这称为усадьба(庄园)都是不行的。

二、建筑物整体。在《苏联大百科全书》中,усадьба(庄园)一词沿用了别列金词典的定义:“庄园是居住、经济生产、花园及其他建筑物的综合体,由风格统一的建筑群组成。”它并对“庄园”的定义补充说:“庄园不仅是建筑物的整体,而且也是经济整体。”农民的庄园“包括小木房子、打谷场、畜棚、割草场及其他一些地区” 。地主的庄园包括“老爷的房子、附属的建筑、公园、教堂等等”。这种划分同样也不确切,因为缺少教堂、花园的地主也能够拥有谷场、畜棚、割草场。“房子”与“小木房子”概念非常抽象,16―18世纪初的庄园,它们的区别只是规模的大小不同。难怪原来的莫斯科贵族首领阿列克塞・鲍里索维奇・戈利岑在1791年给自己的兄弟弗拉基米尔的信中写道:“我去自己莫斯科郊外的庄园――乌兹科耶打猎,由于下雨连续三昼夜坐在小木房子里,忍耐不住就离开了。”[4]29

这里“小木房子”的意思是木制的老爷的房子。

三、院子。Н.П.巴甫洛夫―西利万斯基在专著《俄国封建主义》中说:“老爷的庄园是大领地的中心,它联系着老爷所有土地的经营管理,而这些土地往往是非常辽阔的。这种庄园都称作院子(curtis,hof)”[5]339。诺夫哥罗德税册的编造官吏记述贵族世袭领地通常就是从这个贵族的院子开始:某某村庄和某某村子,“大院中住的是费奥多尔自己”或“伊万自己”,也就是世袭领主自己[5]340。他们将免除赋税的老爷院子与农民院子严格区分开来。税册编造官吏指出:“自古以来这就是贵族的院子,没有从那里来的收入。”[5]340

四、居住形式。在阿・弗・斯捷潘诺夫和尼・弗・梅特连科夫编写的《建筑学》中认为庄园是“带有必要的建筑群(居住的房子、经营用的建筑、公园或花园、池塘或水池等等)的部分土地,而这些建筑群表现了某种居住的形式和生活方式。”这个定义是正确的,它集中了庄园的要素。但是,这个定义的不足之处也是明显的,因为,这里足可以把许多实际上不是庄园之类的也称之为“庄园”。

俄国的庄园实际上是包括了贵族生活的所有方面,是在几个世纪的时间里产生并固定下来的,经历了辉煌和衰落的变化,定义该是在几个概念的范围内,而不能限制在一个概念范围内。用几句话语未必能尽述其详。

庄园最初常见的类型是郊区的庭院(загородный двор)、院子或房子,19世纪中叶,郊外的庭院作为一种现象消失了,变成城市的私邸(独家住宅)。领主们通常不住在庄园里面,偶尔去打猎或探望管家。“动荡年代”毁灭了许多庄园,如1568年,伊凡四世和自己的禁军士兵毁坏了莫斯科郊外的许多庄园(庄园主是失宠的近臣)。在征税登记薄(古罗斯时期的人口、地亩、财产的税册)上经常可以看到类似的表达:“原来的沃罗尼诺村,现在已经荒废了。”这说明,那里以前某个时候有个庄园。

俄国的首都从莫斯科移到彼得堡后,莫斯科郊外的沙皇庄园也有相应的反应。它们(庄园)跌价了,一部分被毁了,或转到其他出身名门的领主手中。从18世纪中叶起,莫斯科郊外开始了紧张的庄园建筑工作:老爷的房子用带有圆柱的门廊装饰起来,并有附属建筑、杂用房子、公园、池塘、教堂……通常成为地主生活水平的象征。由于使用的是永久性建筑材料,历经几代人,大多数建筑物保存下来了,如华丽的阿尔汉格尔斯科耶、奥斯塔菲耶沃、米哈伊洛夫斯科耶、杜布罗维奇、伊万诺夫斯科耶等庄园。这仅是一个方面。与这些庄园并存的还有很多普通的小庄园,它们是由小领地构成的,这些领地是通过继承得来的。它们的建筑单调,房子通常是木质的,没有教堂,没有丰富的绘画、家具,也没有图书、珍品等收藏品。这些庄园频繁地从一个人手中转到另一个人手中。其中大部分在1917年之前就已经毁坏,保留下来的只是个别的,这种类型的庄园在建筑学上没有价值。当今,通常研究的是大型的、豪华的庄园。大庄园的文化、庄园主的日常生活及生活方式通常能折射出莫斯科郊外地区的贵族生活状况。

宫殿类的庄园:由于某位王室成员要暂时去那里居住而成为了宫殿类庄园。比如,奥斯塔菲耶沃庄园只是1856年亚历山大二世加冕前在那里住过,后来成为宫殿类的庄园。阿尔汉格尔斯科耶、库斯科沃等庄园也属于这种情况。对私人庄园来说“宫廷化”只是偶然性的,并非是固有的,因此,建筑学家们运用“宫殿类的庄园”这一术语是无意义的。当然,个别统治阶级的代表在全国旅行中不讨厌小房子,著名的“彼得一世的小屋”分散在许多城市中。这一类庄园没有实用性,在18世纪初就过时了。莫斯科不是沙皇经常性的住所,有的宫殿就被拆除了。位于城市不远处的宫殿:彼得罗夫斯基、涅斯库奇内等只是暂时尽力维持着。

庄园发展的结果――别墅。别墅起初指因服役而赠与某人的土地。俄国艺术史学家、庄园研究会理事科罗布科认为“别墅是庄园发展的结果”。从19世纪起,夏季休闲的地方开始被叫做别墅。它最初指不大的、夏季出租的房子,通常在莫斯科郊外的庄园里。别墅的产生是莫斯科大学的发展以及大量的非贵族出身的知识分子对它关注的结果。这些等级的人们通常在莫斯科郊外没有自己的庄园,他们在地主的庄园里租个小厢房,从那时起,别墅有了庄园的功能之一。到19世纪中叶,大学本身也租赁个别的庄园,比如,久济诺庄园成为学生和教师们的别墅。А.И.赫尔岑曾经在索科洛夫庄园租了个厢房作为别墅,他的朋友凯切尔等人去过那里[4]32。

综上所述,可以把庄园的发展过程分为如下几类:

1.郊外的庭院

2.庄园:(1)大庄园

(2)中等庄园

(3)小庄园

(4)宫廷的庄园

3.别墅

庄园的进化最终回到了其起源状态,瑟京(П.Сытин)注意到别墅与郊外的庭院在类型上非常相似。所有类型的庄园都是土地所有制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领地。甚至连别墅也是其所有者的领地。因此,给庄园下定义,应该考虑到它是领地的一部分(或者是全部的领地)。

庄园的形成过程与贵族的生活方式的确立紧密相连;庄园还包括居住用的、公园用的、生产经营用的、办公用的、祭祀用的建筑物,它们共同组成了统一的经济与文化综合体。庄园的特点在于,它的创造者总是个人。沙皇也充当了这一角色。他同大地主一样给自己在莫斯科郊外建造了庄园,由于自己的地位,他的庄园比其他庄园要奢侈、豪华些。

因此,庄园是历史上形成的某种生活方式与经济活动的区域,它首先是属于私人的住宅,其次是自治的、多功能的经济、社会、政治及文化的有机体。

19世纪末,俄国有贵族庄园6万座。这些庄园属于欧俄中央省区、伏尔加河上游及中游、乌克兰、白俄罗斯的中等领地、小领地的贵族(少数贵族庄园在高加索及北部)。1905年,俄国有贵族庄园5.5万座。由于一战期间波及俄国领土的战事,俄国庄园数量有所减少,1915年有3.9万座[2]49。一些庄园在风风雨雨的岁月中毁坏了,更多的庄园在1917年革命中以及30年代的农业集体化、肃反扩大化乃至二战苏德战争中被毁掉了。一些宫廷庄园和显赫贵族打造的石制豪华庄园,由于受到政府“文物”保护而保存下来,经过修葺,基本恢复了原貌,成为人们的旅游胜地。有些庄园改做了学校、疗养院、博物馆。

参考文献:

[1]Пушкарева И М.Сельская дворянская усадьба в пореформенной России [J].Отечественная история,1999,(4):14.

[2]Водарский Я Е.Дворянская и купеческая сельская усадьба в России XVI-XX вв:Исторические очерки[M].М.:Эдиториал УРСС, 2001.

[3]Кузнецова Ю М.Русская дворянская усадьба.Экономические,политические и социально-культурные аспекты(вторая половина XVIII-начало XIX веков).Дис. ... канд. ист. наук..[D].Самара,2005.

[4]Коробко М Ю.К проблеме определения и эволюции понятия русская усадьба(в порядке дискуссии) [G]∥Источники по истории русской усадебной культуры. М.,1997.

[5]Н.П.巴甫洛夫―西利万斯基. 俄国封建主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上一篇:试论庙街事件中的日苏交锋 下一篇:评阎国栋教授的《俄国汉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