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的矫情和迷信

时间:2022-09-19 10:09:23

讲究孝,是件好事。人类区别于动物,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我们能够反哺,这使人类得以积累生产和生活的经验,也顺便发展了文化。不过,“孝”这名目,不会老老实实跟人们在底层待着,一旦上升为某种意识形态,就未免有些啰嗦,啰嗦到更像仪式和表演,而且是不合人情的仪式和表演。

儒家主张的守孝三年,虽然具体算下来是两年零几个月,也够长的了。父母驾鹤西游,做儿子的结庐在坟边,披麻戴孝,不能饮酒吃肉,禁绝,也不能生产挣钱,苦苦熬上两年多,有几个人能实行呢?在孔子那个时代,这是说给贵族听的,一般平民没有份,想操练也不行,要饿死的。孔子之后,儒家伦理变成了国家道德,奉行三年之孝,成为官员士大夫的义务。谁要在这个问题上稍有闪失,一辈子就完了,再也别想飞黄腾达。大概就是因为这个,士大夫才不得不皱着眉头咬牙守着。汉代做官,不比文章比孝顺。最容易见出高低的战场,就是结庐守孝。你守三年,我守四年;你守四年,我守十年。真的守十年,怎么能熬得住呢?于是有人揭发:这人在父亲的墓道里纳妾,还生了儿子。

现在讲究评劳模,表彰先进,古人其实也好此风。古代的先进模范,是孝子和贞节烈妇。定期由地方官上报,事迹核准,由皇帝批准建牌坊。虽然那时候男人当家,男人做官,但受表彰者却多为女人。因此,后来的人一说到牌坊,就马上想到贞节两个字。其实,孝子牌坊也是有的,只是少一点而已。有意思的是,查一查史籍,凡是孝子,差不多都有一项特别事迹,那就是割股疗亲。父亲或者母亲生了重病,在求医问药不灵,或者根本没有怎么求医问药之际,孝子就割下自己身上的一块肉,一般都是大腿上的,也有个别在胳膊上下刀的。对自己,比《威尼斯商人》里的犹太人夏洛克对安东尼奥还要狠。这块肉熬汤给父母喝了,病就奇迹般地好了。没有做到这一条,孝子多半当不上。当然,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真的下刀割的,当然有,但只装装样子,割层皮下来充数,甚至连皮都没破,只拿身上不小心碰的伤口说事的,也不是没有。

人身上的那点肉,跟猪身上的肉,没有多少区别。煲汤,其实还不如猪脚和鸡大腿。对任何的疾病都没有太多的用处。这个道理,其实古人未必就不知道。否则,医生们治病,就无需针砭药石,只开孝子大腿汤就好了。所以,这种事迹,多半是矫情,属于为了争古代劳模而施展的非常手段。

孝之本身,无论是孝行还是讲孝道的经典,在奉行孝道的人看来,也具有神力。二十四孝里有个故事叫郭巨埋儿,郭巨为了不让儿子跟老母争食,挖坑要埋掉儿子的那一刹那,居然挖出来一罐金子——孝行感天动地了。同样的例子也是二十四孝上的——董永卖身葬父,七仙女下凡给他做媳妇。显然,这个故事比起郭孝子的事迹,对人们更有吸引力,要不然怎么会有黄梅戏《天仙配》?

郭巨和董永的故事,都是神话,或者大人编给孩子看的中国式童话。如果真的相信活埋孩子能挖到金子,展示孝心可以吃到天鹅肉,等七仙女下凡,那就该进精神病院了。但是,几千年来,无论孝的矫情,还是孝的迷信,都长久不衰。多少辈子都有人津津乐道,传得妇孺皆知,不断在民间发展出些新的故事来。

上一篇:“非物质形象工程”论纲 下一篇:祥子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