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设“补白”,风景这边独好

时间:2022-09-19 08:49:11

每一篇文章都因作者的有“感”而作,字字句句都渗透着作者的思想。我们要善于寻找文本蕴含的语言实践契机,可从文章的字词、句子、标点符号、行文等方面进行系统诱导,也可只对其中一点进行展开引导。巧设补白,引导学生进行大胆合理想象,体验课文情感,与作者、文本发生情感共鸣。

一、巧用词语补白,感悟文章精妙

别具一格的词语有些看似平常,但往往意蕴深远,在这样的词语间能让我们感受到作者遣词造句的独具匠心,阅读时,引导学生在这别具一格处进行补白,细细咀嚼字词,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就会由语表层进入到内蕴层,从而与文本融为一体。当我推开病房的门,不禁被跳入眼帘的情景惊住了:妈妈睡在床上,嘴角挂着恬静的微笑;爸爸坐在床前的椅子上,一只手紧握着妈妈的手,头伏在床沿边睡着了,初升的阳光从窗外悄悄的探了进来。这是《爱如茉莉》中的一段话。这里的动词“探”很别具一格。薛法根老师就从这个探字入手,进行了一番补白。

师:轻轻柔柔地,阳光悄悄地“探”了进来。有没有温度?“探”字有温度吗?

生:应该是有的,因为阳光充满了温情。

师:“探”和“照”有什么不同?

生1:“探”用的是拟人的手法。

生2:“探”说明比较轻。

生3:用上“探”说明阳光也不愿“打扰”这幅画面。

师:阳光也像做女儿一样,不愿意“打扰”这样的画面。这些景语是有感情的,所以是有温度的。

通过给一个拟人手法的“探”进行一番入情的补白,让没有温度的“探”射出了感情魅力,用学生的情感去支配语言,从而让“探”有了温度,让文字间溢满了浓浓的爱意。

二、巧用标点补白,增强语言积累

标点符号是辅助文字记录语言的符号,是书面语的有机组成部分,用来表示停顿、语气以及词语的性质和作用。一些课文往往会使用省略号,要知道省略号虽然省略了书面语言但正好留下空白,让读者去联想,去补充,在这些似乎“无”的空白之中,渗透着极丰富的“有”。

一位老师在执教《孔子游春》这一课时,就有一段精彩的补白。

屏幕出示:大自然多像一位伟大的母亲!广袤的大地是她宽广的胸怀,茂密的森林是她飘逸的长发,温暖的太阳是她明亮的眸子,和煦的轻风是她甜蜜的絮语……

师:读读这段话,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生:这句话是讲“大自然像一位伟大的母亲”。

师:能谈谈你的理解吗?

生1:大地是母亲的胸怀,森林是她的长发,太阳是母亲明亮的眼睛,轻风是她甜蜜的话语!

生2:大自然孕育了世界万物,所以说它像母亲一样的伟大!

师:既然你们说大自然像母亲一样,你能接下去补全省略的内因吗?

(学生沉思片刻,然后纷纷举手。)

生1:清澈的河流是她流动的脉搏!

生2:茵茵的绿草是她秀丽的衣裳!

生3:茫茫的雾霭是她神秘的面纱!

……

这位老师能抓住句末的省略号,学生的思维很快地被激活了。学生仿照句式接着说下去。因此,课堂上出现了一句句精彩的发言。这样的补白,既培养了学生的语感,又训练了他们谴词造句的能力,而且进一步增进了学生对大自然喜爱的感情。美的语词、美的句式、美的意境,使学生得到了美的熏陶!

三、利用对话补白,丰富文章情感

学生在读课文时,主要靠自我语感去从整体上感知课文,然后产生一种模糊的却是学生阅读思维激流中的闪光的浪花。这时,教师要有意识地拓宽学生对话的思路,给学生充足的与文本独立对话的空间,鼓励学生展开丰富的想像,走进文本,与课文中的人物去对话,去交流,充当其中的角色,去体验和感受。创设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情境进行补白,同样也可以让学生减少对文章内涵的误解,并可以发挥学生独特的创造能力,加深对文章内容的认识,深刻领会文章主要思想感情。如三年级下册《海底世界》的教学片断。在教学《海底世界》中的“巴”字时,教师设计了以下一个片段:

师:在这段话中,作者给我们介绍了动物们哪些有趣的活动方式呢?

师:你对哪一种动物的活动方式最感兴趣呢?请你找出来,再认真读一读。并用第一人称(我)向大家介绍并表演一下你喜欢的这个动物活动方式。

出示:“我是……”小组交流

学生表演,师相机引导

……

教师通过创设“这些贝类是怎样巴的?”和“你想对它说什么呢?”这两个对话情境,让学生与贝类进行对话补白,发挥了学生丰富的想象,把自己的生活与文章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回答出一句句富有情感的话,达到与文章融合在一起的感觉,感受到文章的乐趣。

四、抓住关键句补白,延伸文章知识

教学《揠苗助长》时,可以紧紧抓住“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禾苗都长高了一大截”“禾苗都枯死了”这几个关键句,从学文向明理过渡。教学过程中,补白相关的植物知识,突破教学重点。教师先演示禾苗的剖面图,讲述禾苗的生长规律,在演示禾苗拔高,根系被拉断时,激疑设问:如果这样做会怎样?学生讨论后,追问:这个人的做法错在哪儿?进而揭示寓意: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这里的补白或者为课文的延伸理解提供认知前提,或者在教学的转折处搭建过渡的知识桥梁。不经意间突破重难点,成为教学中的亮点。“补白”是一种艺术,在语文教学中,通过对文章进行个性化补充,让学生阅读文章更具有创造性。把“补白”的过程贯穿于课堂中,使孩子们在读书中多发挥想象,多联系生活实际去感受课文,使之读书更具有个性化,更具有创造力,从而为以后的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南化第四小学)

上一篇:木垒县山区荒山荒地文冠果造林技术 下一篇:在比较中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