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怎样与传媒艺术“对话”

时间:2022-09-19 07:20:30

我们怎样与传媒艺术“对话”

摘要:身处传媒时代,具有强大“权力”和“拟像”能力的传媒艺术,使我们很容易处于被控制、被驯服和被妥协之中,我们需要与传媒艺术进行对话:与电影所展示的虚构世界进行对话,剔除拟像对审美价值观建构所带来的虚假诱导;拥有明确的审美价值观,对虚幻的“现实”保持清醒的审美价值判断;欣赏公益广告形式美时,与它的内容美进行对话,从而充实自己的价值精神世界。

关键词:传媒时代 对话 审美价值观

随着电子科技的发展,“传媒艺术”已经占领了当代审美文化的主要“份额”。中国当代审美性质多样,形态多元:前现代、现代和后现代审美文化并存,主流、精英、大众审美文化共处。当代社会陷于信仰虚无和价值混乱的精神危机中,在审美领域中,美丑不分的种种现象大行其道,体现了审美价值观的落后乃至不健康。传统艺术审美主要致力于美学的感情和视觉的享受,崇尚艺术的独立性和超越性价值,对象局限于巨匠的杰作、不朽的经典作品。随着后现代的解构主义、符号学、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对艺术的旨意,对艺术史的反思,视觉文化(visual culture)应运而生,视觉讯息中一部分演变为传媒艺术,它们不是专家的专业领土,而渐渐成为公众审美活动的主要通道。现代社会的文化建构和价值观建构,很大程度上建构在我们对传媒艺术的审美价值观建构之中。

视觉文化已经成为人们接触到的最广泛的审美文化形式,并且传媒文化以其强大的视觉效果、情感渗透力和价值观影响力对人们的审美价值观建构起着重要作用。面对具有强大“权力”和“拟像”能力的传媒艺术,我们很容易被动地处于被控制、被驯服和被妥协之中,我们呼唤一种平等性和依赖性、开放性和原则性、人文性和新理性相结合的审美交往方式――“对话”①来积极主动地建构审美价值观。与传媒艺术进行对话,建构审美价值观,将指向这样一条前程:传媒时代的人们与传媒之间在面向未来的探索中分享共同的情感、寻找思考的亮点、寻求同一的责任、获得理解的协同、探索终极的意义。

本文将以传媒艺术中的电影、电视和广告为三个典型文本样式,分别结合各自不同的审美特点,来简要谈谈对话能够何以进行,从而积极建构审美价值观。

电影

目前电影市场良莠不齐,鱼龙混杂,既有粗制滥造之作,又有精益求精之品;既有各种噱头的娱乐片和商业片,又有深刻探讨的严肃片和文艺片。因此,与电影的对话和交往,必须去粗存精。

与电影所展示的虚构世界进行对话,汲取对现实世界有意义的审美价值观。有学者指责公众对除了电影之外的现代艺术缺乏兴趣,电影几乎成了当代公众唯一热衷的艺术。在影片发行前后,各大媒体争相报道和造势,排票房榜,而新书和美术馆、艺术演出等活动,却很少得到追踪报道。不能否认,许多电影表现了人性深刻的一面,也传达了某种健康高尚的价值观,对精神价值世界起到了正面教育的作用。在这些大量优秀影片中,有介入生活的对不公正的揭露和谴责的纪实片,有对百姓“寻常”生活表现的生活片,有对历史重新解读的历史片等。一些电影通过独特的电影风格、内心生活复杂的角色塑造、与时代相关的历史性、表现人性和人生深度、对于爱和死的主题的真切而新颖的表现都会使电影具有艺术价值。优秀影片是建构审美价值观的绝好“教科书”,人们在其丰富的声音、影像、色彩、空间等艺术元素的感染中,自然吸收、完善、丰富他们的审美价值观。

冷静对话铺天盖地的商业电影,剔除拟像对审美价值观建构所带来的虚假诱导。不能忽略的是,电影是一个有先天缺陷的“畸形儿”,电影自诞生起就和科学技术、文化产业、市场和商品经济结下了不解之缘。为了适应观众较低层次的感官欲望的满足,色情和暴力影片竞相出炉。影视被很多学者称为“真实的谎言”,用脱离现实的幻象营造世俗的神化。“无论是在西方还是中国,‘真实’其实只不过是影视制作人员借用而来的一个能指符号,它的所指并不与人们的现实生活发生必然的关系,而是被后现代主义观念、商业利润动机、个人文化资本、政治权力运作等东西所充塞。”②影视作品通过迎合人性中最原始的和粗鄙来争夺市场,性与暴力的盛宴带给观众偷窥后的满足、幻象发泄后的轻松。在性与暴力狂欢后,我们来看看观众的得与失。他们肯定获得了视听,同时在不断重复而又空洞的观赏中,他们的实际感受能力下降了,他们的正义感、道德感、羞耻感也逐渐枯萎凋零。面对上述电影的种种弊端,我们需通过观察、思辨、反思等对话方式,保持冷静、辩证的立场,学会辨别良莠和美丑,学会审慎思考,学会深刻批判,善于揭露影片“华美”面纱背后的深层动机,从而更加坚定地树立人文主义审美价值观,剔除原有审美价值观中不完善的地方。

电视

“电视是第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民主文化――第一种人人都可以享用,并且完全受制于人们喜好的文化。”(克里夫・巴尼斯)当然也有人指责“电视是最险恶的民主。”(帕迪・恰耶夫斯基)。③电视以其时空的巨大覆盖性,影响着我们如何理解和判断真理,甚至影响我们思考什么东西才是有价值的。

拥有明确的审美价值观,对纷繁众多的电视审美文化进行选择。电视完全依靠我们的喜好来进行选择,我们可以随意地换台,拿着“遥控器”“冲浪”(surfing,即在频道中间来回换台),舒舒服服地坐着享受,在有卫星接收装置的电视屏幕面前,我们可以随意选择那些被我们的审美价值观接受和推崇的频道和节目,无论是文化还是政治,无论是艺术还是体育,无论是访谈还是综艺――我们都可以从中作出挑选和享受;同时电视又是最限制我们自由的,我们只能看它能够提供的频道和节目,不像书籍那样可以从浩瀚的书海中挑出一两本,我们经常会碰到类似的情景:当某个电视连续剧热播的时候,它几乎会同时段出现在很多电视频道中。2009年春节期间,从中央1台到省级卫星台共有近十家转播电视连续剧《走西口》,在大家有闲暇时间坐下拿起遥控器的时候,眼前充斥的是雷同的画面,这时会发现我们有时对电视的选择其实并不自由,我们的审美价值观很容易被媒体所控制,因此,面对电视,我们首先自己要占有选择和使用电视栏目的主动权,在内心之中发展出一种可以关闭现实生活中那些乏味资讯的遥控装置的能力。

拥有审慎的审美思维能力,对虚幻化的“现实”保持清醒的审美价值判断。1960年早期电视普及之后,悲观的批评家们发出警告说,电视这种新媒体会扭曲每一个观众对于家庭生活的理解,因为在电视上描绘的家庭是那么不切实际地快乐。电视往往给观众造成种种美好生活的幻觉,而麻痹人们对真实生活的关注。因此,对于电视我们要进行审慎的选择和思考,尤其是对那些虚幻化的“现实”,它们阻碍了我们真实地观察生活和感受生活,让我们的眼睛和耳朵越来越退化。电脑制作技术制造了人们无法满足的追求和娱乐的欲望,而琐碎平庸的东西正因为这种技术而普及开来。对于琐碎的东西就要大胆明确地说“不”,因为琐碎的东西腐蚀了大众文化,将我们淹没在没有价值的东西之中。面对铺天盖地的电视文化,运用我们的审慎思考,思考电视节目的动机在哪儿,节目让人被感染用了什么手段,是煽情还是艺术性使然?在看电视时要学会理解剪切的手法、电脑制作手法,能理性地抵制各种虚假幻象的蒙蔽。当我们理解了电视里潜伏的陷阱和危险时,我们就能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了。

广告

广告是为了某种特定需要,通过一定形式的媒体,公开而广泛地向公众传递信息的宣传手段。由于现代广告常常运用精心的广告设计,广告创意也具备了较浓厚的艺术性,广告成为现代视觉(文化)艺术的一种重要形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重要的审美文化现象。

欣赏公益广告的形式美时,留意与它的内容美进行对话,从而充实自己的价值精神世界。有很多公益广告致力于讴歌社会公德美、人间情感美、环境生态美、运动健康美,等等,它们在给人带来新颖的视听享受的同时,也使受众获得了情感和道德上的愉悦,并从中获取真、善、美的启迪。有一个著名的电视公益广告,表达了爱心传递的主题,其情节是:睡觉前妈妈给儿子洗了脚,然后又给自己的妈妈洗脚,这个情节让孩子看在眼里,小小年纪的他给妈妈打来一盆洗脚水,稚嫩的童声“妈妈,请洗脚”。孩子第一次也给自己的妈妈洗脚了。看来爱心是可以传递的。这则公益广告体现了母子的无限真情,让人感动,我们在细细欣赏解读的过程中对生活有所领悟,领悟到什么才是真正的美和善。这个广告非常有创意,看似简单不过内容很让人回味,我们在与它进行审美对话的时候,期待社会公共道德美。

认清商业广告“拟像”的本质和动机,识别广告输导给人的种种虚假和错误的审美价值观。不同于公益广告,商业广告则更多更直接地和商业利润、消费欲望、市场运作联系在一起。④广告已经成为视觉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且以其无所不在的渗透方式,充斥着电子媒介、纸质媒介、实物媒介和人体媒介。我们很容易被形式华美、制作逼真的广告所迷惑,因为广告在狂轰滥炸的同时,也会做得很富有艺术味道,让人在视听愉悦的过程中深深沉迷其中,并且取消了现实和虚构的界限。

虽然广告的制作手段越来越艺术化,乃至我们很容易将看广告当做欣赏一件艺术品,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意识到,商业广告的制作秘方是诱导欲望。此外,广告的制作还进行了某种艺术形态的编码和输入,其目的是要让欲望具有一种合理合法的存在理由。商家请明星做广告时,就潜在地把原属于崇拜明星的精神消费群体收编改造成了物质消费大军。⑤广告以精美的艺术形象将消费者的幻象变成真实的体验,广告形象比艺术形象带来更多的致幻效果。因为欣赏者对任何艺术作品的欣赏都必须完成现实界与想象界限关系转换,欣赏的结束又意味着一度中断的日常生活之线的续接,截然分明的界线不会把欣赏者导入幻觉误区。但是,广告却融入了日常生活并成了消费者生活中的一个基本内容。消费者在广告中浸淫日久,已不可能分清什么是真实、什么是幻觉。广告用幻觉支配消费者,消费者对广告符码的致幻刺激了消费者的非理。广告还瓦解了消费者以前赖以思考和行动的固有价值体系,在广告的影像迷幻效果的狂轰滥炸下,人的主体性逐渐丧失,既有的价值观受到冲击,判断能力出现紊乱。让人总限于自卑情绪中的广告,不断地刺激人通过乐此不疲的消费行为,暂时缓解广告给人带来的精神压力。

商业广告把价值观、道德观和生活方式建立在一种非理性“欲望”上,建立在影像效果造成的幻觉中,我们亟须净化欲望,培养健康的审美需要,认清商业广告“拟像”的本质和动机,识别广告输导给人的种种虚假和错误的价值观念,并且自觉将这种建立在爱好、欲望的经验层面上的价值观升华,以指导我们的价值创造行为和(审美)价值观的自我完善。虽然单纯依靠我们自身的力量似乎很难做到理想的境地,但是我们仍可以通过尝试做一个具有主体性的对话者,持续建构正确、健康、高雅的审美价值观。

注 释:

①对话原来是日常生活中的普遍概念,然而哲学家们赋予了其深刻的哲学内涵与意义。关于“对话”实质或对话性的最经典表述来自于巴赫金,他针对人文科学的研究方法提出了著名的对话理论。

②夏之放、李衍柱等著:《当代中西审美文化研究》,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88页。

③理查德・加纳罗(Richard Janaro)、特尔玛・阿特休勒(Thelma Altshuler)【美】著,舒予译:《艺术:让人成为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59页。

④广告一词,据考证是一外来语。它首先源于拉丁文advertere,其意为注意、诱导。中古英语时代(约公元1300年~1475年),演变为Advertise,其含义衍化为“使某人注意到某件事”,或“通知别人某件事,以引起他人的注意”。直到17世纪末,英国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商业活动,这时,广告一词便广泛地流行并被使用,此时的“广告”,已不单指一则广告,而指一系列的广告活动。

⑤赵念国编译:《徘徊在广告世界的体育明星》,《海上文坛》,1997(1)。

(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传播学院)

编校:郑 艳

上一篇:媒体发展与新闻改革的取向 下一篇:注重社会效果 健全法律规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