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育技术学专业改革的思考及实践

时间:2022-09-19 05:41:59

关于教育技术学专业改革的思考及实践

【摘要】教育技术学专业的举办具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和实际需求,面对该专业越办越热的现实,以及教育技术学者、学生对该专业的忧虑和困惑,该专业可按“教学人员、管理人员与技术支持人员分类发展;培养目标指向明确;专业方向因地制宜;课程体系各有侧重”的原则进行改革,由此可确立专业之“专”和专业之“业”。

【关键词】教育技术人才;教育技术学专业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2)03-0061-05

当前虽然我国成功举办了多层次、多方向、多性质的教育技术学专业,但教育技术学专业发展“过热”的现象值得反思,认清当前国内教育形式及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培养层次,分阶段有重点进行教育技术学专业建设是至关重要的。

一、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需求

1.社会背景

一方面,教育信息化是该专业人才需求上升的重要因素。由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技术也越来越多地在中小学的教学和管理中得到应用,教育技术逐渐从传统电教媒体技术向基于计算机和网络的多媒体技术过渡,原来的电教人员无论在技术上还是在人员数量上都不能满足学校对教育技术应用的新要求。

另一方面,随着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小学新课程的普及,特别是信息技术教育的推广,各学校急需既懂技术,又懂教育的教育技术人才。从全国来看,中小学普遍缺少这类人员,尤其是不发达和偏远地区更是如此。

2.市场需求

有关调查显示,教育技术学专业毕业生主要从事中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同时还有其他岗位,如;在学校推广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手段及学科整合;中小学教学媒体、计算机房、多媒体实验室(教室)、计算机校园网等的管理、维护;相关行业对教育技术人才的需求等。目前这方面师资主要来自于物理、计算机等其他专业,或经过短期培训就上岗,如果通过举办教育技术学专业培养这方面的人才,则市场需求巨大。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为例,广西有近2万所中小学校,在今后若干年内如果按每所学校平均配置或更新1名信息技术或教育技术人员,则需求量将近2万人。

笔者对甘肃省民族地区教育技术人才的需求状况进行了问卷调查,在教学人员方面,甘肃省民族地区(主要是指甘南藏族自治州(一市七县)、临夏回族自治州(一市七县)、天祝藏族自治县等)的绝大部分中小学已经开设了信息技术课,但师资情况不容乐观,在开设信息技术课的中小学,平均只有0.38人/校,缺口较大,甘肃省民族地区还是非常需要教育技术教学人员,若按学校数计算,甘肃省12637所普通中小学校,在今后若干年内,如果按每所学校平均配置或更新1名教育技术教学人员,则需求量将近1万多人。在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方面,甘肃省民族地区亟待培养教育技术管理人员,如果按每个学区平均配置或更新2名教育技术教学人员,甘肃省民族地区近300多乡镇学区,则教育技术管理人员需求量将近600人。

二、教育技术学专业的现状

1.教育技术学专业开办情况

从我国高等院校开办教育技术学(电化教育学)专业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出,该专业越办越热。1978年,北京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等高校首先开设了电化教育专业;1983年,教育技术学(电化教育学)专业正式成为一个独立的本科专业;1993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将教育技术学确立为教育学学科下独立的二级学科;截止2002年,我国有200多所高校设置了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近60所高校的教育技术学专业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博士培养点6个;全国开办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学校更是蜂拥而至,数不胜数。

2.学者的看法

笔者于2005年参加了由西北师范大学、《电化教育研究》杂志社、《中国电化教育》杂志社举办的“全国教育技术学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学术研讨会”,有关专家作了学术报告,与会代表进行了分组讨论。南国农先生在主题报告中指出,我国教育技术专业相对于国外来说有一个最大的特色就是:形成了一个具有专科、本科、研究生完整层次的培养模式。但与会代表在讨论时提出:美国教育技术专业大多不办本科,而是从具有其他专业基础的本科生中选拔人才进行研究生培养,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借鉴;目前,我国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前景越来越不乐观,适当压缩本科生的规模显然已经势在必行了。

这些看法对举办教育技术学专业提出了严峻挑战:是否有必要举办这个专业?如何办这个专业?

3.学生的困惑

笔者在工作期间,各届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都有一些其他专业所没有的困惑,其中主要的有以下两个:

(1)“我们专业什么都学,但什么都不精!”这个困惑似乎与笔者当年上本科初学教育技术如出一辙。教育技术专家学者称其为“宽口径的复合型人才”,可大多数感同身受的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生、专科生都称:“电教系的学生,搞理论不如教育系,搞技术不如计算机系!”我们是否要考虑专业学生的“精”、“深”发展?

(2)“我们专业毕业以后到底干什么?”学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困惑呢?通过与学生的交谈,发现他们的思路是这样的:学语文的毕业后教语文,学数学的教数学,学英语的教英语……那我们学教育技术的毕业后教什么?学生的这些想法也不无道理,作为师范教育,一般是针对中小学培养师资,与其他专业相比,传统专业一般与中小学科目一一对应,如数学教育专业对应中小学数学,但教育技术学专业无法形成此种对应关系,尽管我们的培养目标是“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的师资,而且也向学生讲解过,但学生的困惑依旧!

面对这些困惑,当学生问及时,有时虽然能搪塞过去,但心里却不是滋味,也一直在思考这些问题该如何从根本上得到解答!

三、教育技术学专业改革

根据笔者多年的工作、教学和学习经验,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培养的问题可以归结为教育技术学专业的“专”与“业”何在?作为教育者或学校应该考虑的是如何培养本专业学生的“专”与“业”?笔者通过亲身经历谈一些自己的想法。

举办教育技术学专业,培养教育技术人才可按“分类发展,指向明确,分向培养,各有侧重”的原则进行,下面对这四个原则作逐一解释。

1.教学人员、管理人员与技术支持人员分类发展

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试行)中将中小学教师分为中小学教学人员、中小学管理人员、中小学技术支持人员三种,并制定了各自不同的教育技术能力标准,因此,作为培养中小学师资的师范类院校,应该区别对待教学人员、管理人员与技术支持人员的培养。

在教学人员的培养方面,我们暂且不谈其他学科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着重讨论信息技术课师资的培养。首先应该明确的是专业名称问题。在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的名称为:“教育技术学”,属于“教育学”学科门类的“教育学类”(注:可授教育学或理学学士学位),专业代码是040104(教高[1998]8号);教育部2004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

(试行)》(以下简称“高职高专专业目录”)中的名称为:“现代教育技术”,属于“文化教育大类”的“教育类”,专业代码是660215(教高[2004]3号)。鉴于学生将所学专业与中小学科目进行对应的实际,建议采用“信息技术教育”或“初等教育(信息技术方向)”的专业名称(下文中称“教育技术学专业信息技术教育方向”)。其次在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在掌握教育技术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着重把从教从师技能练精、练深。

在管理人员、技术支持人员的培养方面,专业名称仍可采用“教育技术学”(本科)和“现代教育技术”(专科)(文中统称“教育技术学专业”),但就目前形势可不必拘泥于“师范类”,在非师范类院校也可培养此类人才。管理人员、技术支持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侧重于各类电教设备的操作、采购、维护和管理及电教软件的制作方面,把各类技术练精、练深。

2.培养目标指向明确

在上述分类的基础上,各自制定不同的培养目标。作者对全国28个省市的108所院校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培养方案进行了调查分析,发现教育技术学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存在诸多问题,如:“专业乏业”的培养目标、专业不专的学生能力、专业核心能力的欠缺等,并依据课程体系面向当地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需求的培养目标及“厚基础、宽口径、强实力、高素质”的人才培养规格等原则,设计了培养目标: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培养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热爱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和教育技术事业,适应当地基础教育发展需要,具有专科学历的合格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师;教育技术学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适应当地对教育技术人才的需求,适应21世纪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型、复合型教育技术专门人才,其中计算机及网络技术方向主要培养中小学、教育行政部门、企事业单位、远程教育机构等教育系统设计、开发、运用的应用技术人才;教育影视技术方向主要培养电视台、广告公司、(教育)软件开发公司等媒体制作单位的教育影视系统及节目设计、开发、制作等应用技术人才;教育技术管理方向主要培养高等院校、中小学、远程教育或培训机构、企业等从事教育(培训)系统管理、维护、评价等工作的专门人才。

从就业方向看,信息技术教育专业专门培养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的师资,自从2000年全面推进信息技术教育开始,全国范围内有条件的中小学普遍开设了信息技术应用课,但信息技术课师资大多数由其他学科如计算机老师担任,或由其他学科老师兼任,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生、专科生由于指向不明确,也较少从事这一职业,因此设立专门培养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师资的专业是形势所需。而教育技术学专业专门培养各级各类学校、教育行政部门等的技术和管理人员。目前,在中小学特别是中小学专门配备技术支持人员或管理人员是不切合实际的,但在县级教育行政部门,或者以中学、乡中心小学为中心,设置区域技术支持人员或管理人员,以解决当前中小学信息化进程中所存在的设备闲置、资源浪费或不能很好共享等现象,还是必需的。

3.专业方向因地制宜

就目前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的发展来看,2004年教育部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确定了该专业的五个发展方向:教育技术基本理论、信息技术教育、数字媒体技术、教育软件工程及现代远程教育。根据上述教育技术人才类型的划分和培养目标中关于专业方向的讨论,笔者认为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可设置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方向,分别培养小学、中学信息技术课的师资;教育技术学专业可设置教育媒体技术、教育技术管理、教育技术理论等专业方向,教育媒体技术又可分为教育影视技术和教育计算机网络技术,教育媒体技术、教育技术管理两个方向专门培养各级各类学校、教育行政部门等的技术和管理人员,教育技术理论方向培养有志于继续攻读教育技术学专业研究生的人才。各院校应根据当地要求,且因教育技术学专业所在院系不同,在各阶段凭借各自的优势,培养有特长的教育技术人才。

不同的院校将教育技术学专业设置在不同的学院或系,笔者大致将这些学院或系分成四类:教育类学院、教育技术类学院、传播类学院和信息类学院,不同设置的院系确定培养方向时,可以参考图1所示。

4.课程体系各有侧重

有了明确的培养目标和方向,课程体系的设置至关重要。李龙教授根据课程理论提出了一个高等学校课程体系结构模型(如图2所示),认为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属于必修课,而专业拓展课程属于选修课,但作者认为,专业方向不同,专业基础课也应该有所区别,甚至可以设置不同的专业核心课程。

一般来说,专业课程有两种分类方法,一是从课程性质分为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后者又可分为限制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而是从课程类别分为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或核心)课、专业发展(或拓展)课。各院校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往往把两种划分方式混淆,课程体系中存在两种方式交叉使用的现象;也有人认为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就是必修课,专业拓展课就是选修课,其实不然,课程性质和课程类别可以看做是认识专业课程的两种维度,如图3所示。

由图3可知,从课程性质和课程类别的二维视角看待专业课程,共有9中设置方式(即图中①至⑨),理论上任何性质的专业课程在不同的专业方向中都可以按实际情况设置为必修课或选修课(分限制选修和任意选修),但要保证必要的专业核心课程的开设。

根据上述分析,作者设计了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如下课程体系:

(1)专业核心课程

自从我国举办教育技术学专业以来,专业核心课程几经变化,80年代教育技术学专业核心课程有教育技术学导论、教学系统设计、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教育传播学、电视教材编导与制作、计算机辅助教育、电视电声媒体、电化教育管理;90年代教育技术学专业核心课程有教育技术学、教学系统设计、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远程教育学、教学媒体的理论与实践、信息技术与教育、网络教育应用、教育信息处理;目前教育技术学专业核心课程有教育技术学导论、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基础、教学系统设计、远程教育基础、媒体理论与实践、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育技术项目实践、学与教的基本理论,在这些新旧更替的专业核心课程中教育技术学导论、教学系统设计、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三门课程是始终未变的,作者认为现代教育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应包括:教育技术学原理、教学设计学、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教学媒体的理论与实践、远程教育学、信息化教育学、教育技术管理学。

(2)专业基础课程

现代教育技术专业的基础课程主要是核心课程和拓展课程的先行或预修课程,从教育技术学的学科基础看,主要包括理论基础、技术基础和艺术基础三方面,教育技术学理论基础根据南国农先生的看法是多层次、多方面的;技术基础包括物化技术(如图片、录音机、电视、计算机等)和智能技术(如教学思想、教学策略、系统方法等);艺术基础包括美术基础和音乐基础,由此现代教育技术专业的基础课程

包括:学习理论、教学理论、课程理论、教育传播学;摄影基础、电子技术基础、电视原理、电视系统、电声技术基础;网络技术基础、多媒体技术基础、程序设计基础;中外教学思想、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美术基础、音乐基础;教育学;管理学、教育管理学、信息资源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教育哲学、技术哲学、系统科学等等。

(3)专业拓展课程

专业拓展课程是为培养学生的“精”、“深”发展、拓展学生知识面,发展学生个性,完善知识结构而设置的课程,一般按专业方向安排(故又称“方向性课程”),教育技术学专业(信息技术教育方向)的拓展课程包括:教师职业道德、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中小学信息技术标准解读、小学信息技术教材教法、中小学综合实践、教师口语与普通话、三笔字与书法、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班主任、教育测量与教学评价、微格教学的理论、教育政策与法规。教育技术学专业(计算机与网络技术方向)的拓展课程包括:认知心理学、网络教育应用、数据库原理与应用、数据结构、软件工程、常用工具软件。现代教育技术专业教育影视技术方向的拓展课程包括:视听心理学、电视节目编导。教育技术学专业(教育技术管理方向)的拓展课程包括:管理心理学、现代教育技术工程、教育资源的管理与评价、教育技术装备、电子政务与办公自动化、绩效技术与绩效管理。各方向均可以选择可设的拓展课程包括:教育技术前沿动态、教育技术学史、教育技术学专业英语等等。

(4)实验实践课程

实验实践课程是依据《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教高[2000]2号)“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的要求,为培养实践性、应用型人才而设置的课程,除个别演示型实验依附于理论课程外,需要学生亲自动手的实验均安排为独立的实验课程。教育技术学专业“依附”实验实践课程包括在专业核心课(如教学媒体实践等)、专业基础课(如摄影基础等)、专业拓展课(如电子政务与办公自动化)中相关媒体设备操作等实验实践,由教师在课堂上演示完成,不再安排单独的实验实践课时。教育技术学专业独立实验实践课程包括:电子技术实验;教育技术基础实验、教育技术综合实验、教育技术项目实践、微格教学实践、光学投影媒体教学、电教设备维修与维护、电教美术与音乐、教育技术文献检索、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制作;摄影技术与艺术、摄像录像制作、电视系统实验、电声系统实验、电声教材编制、电视教材编导与制作、教育电视节目制作、DV创作、影视布光与布景、非线性编辑;教育信息化资源开发、教学网页与网站建设、图形图像处理、动画制作技术、局域网组网技术、网络课程设计与开发;见习、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等。

四、效果及问题

1.效果

教育技术人才培养,教学人员、管理人员与技术人员分类培养有效解决了学生的困惑,确立了专业之“专”和专业之“业”。一方面,在分类培养的基础上培养目标指向明确,使学生不至于有“出去以后干什么”的困惑,确立专业之“业”。教育技术学专业(信息技术教育方向)培养教育技术教学人才,其“业”在于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教育技术学专业(计算机及网络技术方向和教育影视技术方向)培养教育技术之技术人才,其“业”在于中小学、教育行政部门、企事业单位、远程教育机构等教育系统设计、开发、运用,或电视台、广告公司、(教育)软件开发公司等媒体制作单位的教育影视系统及节目设计、开发、制作;教育技术学专业(教育技术管理方向)培养教育技术管理人才,其“业”在于高等院校、中小学、远程教育或培训机构、企业等从事教育(培训)系统管理、维护、评价。根据作者对甘肃民族师范学院现代教育技术专业毕业生进行的跟踪调查发现,其毕业生目前的工作单位是教育部门和非教育部门各半,其中教育部门的以小学教师和初中教师为主,而在非教育部门就业的毕业生中,以政府机关的行政人员居多,主要工作是日常的技术工作和管理工作。

另一方面,通过设置不同的培养方向及与其相对应的课程体系,使专业学生不至于感到“什么都学,什么都不精”,确立了专业之“专”。教育技术学专业(信息技术教育方向)毕业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侧重于教育理论与教学能力,其“专”在于从教从师技能,教育技术学专业(计算机及网络技术方向和教育影视技术方向)毕业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侧重于各类电教设备的操作、采购、维护及电教软件的制作方面,其“专”在于各类技术技能,教育技术学专业(教育技术管理方向)毕业生的知识和技能侧重于教育(培训)技术系统的管理维护、职业培训与人力资源管理等,其“专”在于各类管理技能。

2.问题

本研究关于甘肃民族师范学院现代教育技术专业毕业生跟踪调查,根据需要只进行了就业方式、就业方向及现状等方面的资料收集,并非全方位的跟踪研究,如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中的表现、毕业生对所学专业教学工作等各方面的看法和意见、用人单位对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和建议等等,均未实施调查,有待进一步的调查研究。

上一篇:新世纪国外教育技术领域发展态势与特点研究 下一篇:从认知角度透视大学英语网络课程论坛交互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