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说小说教学的着眼点

时间:2022-09-19 04:55:58

例说小说教学的着眼点

本文从今年小说教学的模式化谈起,就“小说教学内容的确定”展开思考与重新定位。以笔者所参与的课题组的研究初衷,结合教学课例设计,探讨小说教学内容确定的基本依据:新课标理念的引领,学生学情的起点,教材文本内容的范围等等。相同的文本,不同的取舍,教师不同的价值观,构筑了小说教学亮丽的风景线。

小说教学到底教什么?这个问题似乎很早就提出来了,但是迄今为止,都没有逃开过各种纷争。

何谓小说?官方解释:“小说是文学体裁四分法中的一大样式。它是通过塑造人物、叙述故事、描写环境来反映生活、表达思想的一种文学体裁。”通俗的解释:“小说是通过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主要手段,反映社会生活和个人内心世界的一种文学体裁。”从创作艺术上来讲,顾名思义,就是“小处多说说”。

近年所听的小说教学基本呈现一种模式化:“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描写艺术”、“小说主题”。比如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的《语文教学参考书》上给小说《窗》这样的教学建议:

第一板块――小说的情节是如何展开的?【情节】

第二板块――两个病人的性格有怎样的不同?【人物】

第三板块――找出文中的成语并能品味其精炼与含蓄。【语言】

第四板块――根据人物形象,对学生进行高尚的道德情操教育。【主题】

这样的课堂约定俗成,很规范,也很严谨。平时阅读,学生最喜欢小说;上小说课文,学生却常常昏昏欲睡。“小说到底教什么?”重提这个问题,并非诟病当今的中学语文教学,而是重新来思考,小说教学教什么才是学生感兴趣的,教什么才是让学生确有所获的。现在,笔者就结合研究江苏省级课题《初中语文“专题整合,组课推进”的研究与实践》时开设的观摩课《探究小说细节描写的魅力》组课为例,来谈谈自己在这一方面的研究与认识。

所谓专题整合,就是用专题的形式把以教材为主兼及它的教学内容按照“课标”要求划分成若干个既有联系又相对独立的内容和范围;同时通过科学安排,组合成一个完整的由不同专题组成的教学体系。这一组课至少有三个特点,一是目标性,指向明确;二是整体性,有整体效益;三是动态性,因人而异、因材而异、因课而异,相互融合与相生。

一、根据专题设计的要求,《探究小说细节描写的魅力》这一组课的教学简案

(一)《探究小说细节描写的魅力――以小说为例》教学专题分课时设计第一课时

1.导入。

2.聊聊窗的故事。

3.悟悟窗的内涵。

(1)探究靠窗病人。

(2)探究不靠窗病人。

(3)探究“墙”和主题。

4.结尾。

(二)《探究小说细节描写的魅力――以小说为例》教学专题分课时设计第二课时

1.巧填成语,重温故事。

2.探究细节描写之魅――意象的抉择。

我们要更深入地理解人性的美丑,就可从两个人物心灵之窗所见的不同意象来分析。

再读全文,我们还可以发现哪些意象是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体现作者的巧思的?

3.探究细节描写之魅――命名的艺术。

一起来看一组第四单元小说主人公的姓名解读,找一找一般情况下作家们为人物命名的基本原则。

姓名暗示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命运;姓名表达作者的情感态度。然而,《窗》的作者泰格特却一反常态,直接以“靠窗病人”和“不靠窗的病人”为人物命名。是无心之失,还是有意使然?

4.探究细节描写之魅――留白的余韵。

作为读者,你更喜欢看到的是持有哪种创作观的作家的作品?

小说创作中还常用留白来创造意境,给读者以无限的遐想与思考。

思考接下来还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而在原文中,是否还有其他引发我们想象和联想的细节留白呢?

5.总结。

(三)《探究小说细节描写的魅力》教学专题分课时设计第三课时

1.过渡导入。

2.学以致用――赏析小说细节描写。

出示《真相只有狗知道》小说纲要并赏析。

3.牛刀小试――续写小说情节。

4.总结全课。

5.作业设计:请大家再次以“校园里的小人物”为题,写一篇随笔。

小说作为教材只是教学的一个载体,因此对教学内容的精心拣择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从小说这一文学样式的特性出发,教学内容的确定应当兼顾语文学科的特点和文学作品的特点,整合各种课程教学资源。叶圣陶先生说:“文章是多方面的东西,一篇文章可从种种视角来看,也可以应用在种种的目标上。”小说更是如此。小说的文学性与丰富性让教者在选择和判断教学内容的价值时,面临多元的选择。但从教学价值的角度而言,教学的目标应该是明确的,教学的内容应该是丰富的。

二、本组课教学内容确定的主要依据来源

(一)新课标理念的指引

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修订版)》中明确界定了语文教育的课程性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同时,修订版非常注重每个学生的个性体验,贯穿新课标始终。它主张“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但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同时,它还主张:“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关注学生通过多种媒介的阅读,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优秀的阅读材料。”

不得不说,在当前的应试教育的羁绊下,功利与专制让“素质”不得不居于被遗忘的角落。“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这两句顺口溜在严峻的应试背景下显得格外悲切与苍凉。《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修订版)》旨在对中学语文教育课程做出进一步的实践指导,却让众多的语文老师不得不选择“戴着镣铐跳舞”。但笔者始终认为,即便舞步有些凌乱,也总比无奈就范、机械大规模生产来得好。

由上述一组课为例,设计每一课时的目标就相对集中而明确。第一课时,立足于小说的情节、人物、主题;第二课时,立足于小说细节描写的魅力,关注小说窗中容易为人们所忽略的“意象、姓名内涵、留白艺术”;第三课时,以读促写。可以说,第二课时中的意象、命名、留白在考试的过程中是基本不会出现的,但却是我们在阅读小说时常常会关注、思考的,这也正符合了新课标中“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这一理念,激发了学生思考的兴趣,思维的广度与深度,促进了学生的终生发展。

(二)因材而异

就具体的小说教材和小说教学而言,确定教学内容却是要因材而异的。明确来说,就是要关注文本,关注学情。

1.从学情出发。

对于学情,王荣生教授的界定是:

一篇文章的教学内容,从学生的角度,可以归结为三句话:

学生不喜欢的,使他喜欢;

学生读不懂的,使他读懂;

学生读不好的,使他读好。

也就是说,教师要教的,是学生不喜欢的地方,是学生读不懂的地方,是学生读不好的地方。

具体而言,就是确定小说教学内容时应当考虑“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现实状态),还应当考虑“学生希望了解什么”(期待状态)。作为教师,充分尊重和了解学生的学情,会对教学内容的确定起到重要作用,因此语文教师应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情差异,将确定的教学内容、学生的阅读经验和现有的语文教学资源有机结合起来,使教学获得更为良好的结果。

我校拥有优秀的教育资源,学生的整体水平较高,因此第一课时确定的教学内容是把握小说《窗》的情节、评价人物的性格、体悟小说的主题,使学生整体掌握小说的基本内容。第二课时“探究小说细节描写的魅力”,从苏教版语文第四单元已经学过的小说出发,根据教师出示的孔乙己、范进、奥楚蔑洛夫的命名缘由,探究小说中作者给人物命名的一般规律,进一步探索《窗》小说中作者给人物设定的“靠窗”与“不靠窗”的符号学意义。而之所以会做这一方面的探究,是因为笔者执教的班级中有女同学名为“夏瑜”,与教师推荐的课外阅读小说鲁迅先生的作品《药》中的烈士名相同。部分调皮的男生阅读此小说后看到该女同学就会发笑,原因在于他们不喜欢鲁迅先生的现实小说,没读懂也没读好小说中作者为人物命名的苦心。笔者特地为学生提出了一个小课题研究――鲁迅先生为什么为这位烈士取名为“夏瑜”?学生查阅了多方资料,理解了“夏瑜”对应“秋瑾”,文中的两大家族“华”与“夏”本为一家,“夏瑜”的悲剧是革命的悲剧,这样再阅读与评论小说的时候,不但不笑,更多了一份尊重。在这一组课中,根据这一情况笔者便确定了“探究命名的艺术”这一板块,促发学生思考,从实指到符号,命名总是让作者煞费苦心。在课堂教学中,这一板块也激发了学生的阅读与探究的兴趣,同时有部分学生在第三堂写作课上进行了自己的创作实践,并在随笔中开始进行小说创作。笔者任教的班级中宣林志同学创作的小说《窗》,主人公为“他”和“他的母亲”,探讨了当今部分沉迷上网的初中生以及缺失的家庭教育问题。组课后,笔者又将此文作为第二轮教材,组织学生研读、合作探究,收到了相当好的效果。

2.从文本出发。

“语文教学内容,是教学层面的概念,从教的方面说,主要指教师为达到教学目标而在教学的实践中呈现的种种材料。” 王荣生教授如是说。

因此,文本当然是确定教学内容的主要依据。当然,小说的文本并不能全盘拿来作为教学内容,也不是所有的小说都是同一个教学内容。从学生的学情出发,有效组织文本的内容,引领学生领略小说所展示的特有的艺术魅力,上出小说的文学特质,上出语文味是重中之重。作为小说文本,主题的多元化解读,艺术手法的丰富性,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小说语言的可读性,让教学可用的素材丰富,但若每样都成为教学内容,过于繁杂也容易让语文课堂失效。

小说《窗》简短却富有魅力。作者设置了一个绝对化的场景,将环境设置为一个小房间,一门一窗;将人物设置为两个,一靠窗一不靠窗;却赋予读者无限的思考空间。究其原因,正在于小说中的留白艺术,无处不在。因此,笔者在第二课时中设计了一个板块,确定的教学内容为“探究小说中留白艺术的余韵”,从学生平时的阅读习惯出发,补充了古今中外名家的创作观,促进学生思考欣赏哪一种创作观。在此基础上,引领学生发现小说《窗》中的留白,不断地发现作品的审美价值与艺术价值。这一教学内容的确定,打开了学生的视野,加深了学生思考的深度。

正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修订版)》中所说:“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教学内容确定了,教学方法与评价方式自然都能得到合理而有创造性的安排。

总之,在确定教学内容时,笔者尝试充分挖掘自己的潜能,对小说文本的教学价值进行有效地甄别与筛选,用专业的眼光使小说文本所负载的教学价值转化为有用的教学内容。正因为不同的语文老师有不同的价值取向,小说教学的同课异构才呈现出多元的变化,才能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参考文献:

[1]王荣生.根据学生学情选择教学内容[J].语文学习,2009,(12).

[2]王荣生.从四对关系谈语文教学内容的确定性[J].小学语文,2008,(05).

[3]王尚文,剑男.语文新课标值得赞赏――王尚文教授访谈录[J].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12,(06).

(唐蕴玉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星辰实验学校 213161)

上一篇:捕捉精彩的教学生成 下一篇:服装教学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