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一种言语行为:“饭吃了吗?”

时间:2022-09-19 02:49:58

摘 要: 招呼语是人们实施打招呼这一交际行为时所运用的语言。“饭吃了吗?”在汉民族中已经成为特定的招呼语。据塞尔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它所实施的言语行为属于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本文根据奥斯汀和塞尔的言语行为理论对“饭吃了吗?”这一言语行为进行具体分析。

关键词: “饭吃了吗?” 言语行为 语用功能

一、引言

中国人见面喜欢问:“饭吃了吗?”刚来中国的外国留学生会以为你要请他吃饭。在汉族人看来,“饭吃了吗?”这样的询问已经是司空见惯,更多的时候,其意倒不在于真的问你吃饭没有,只是互相打个招呼,表示礼貌。本文试图从言语行为的角度来分析“饭吃了吗?”这一种言语行为。

二、言语行为理论

言语行为理论由英国哲学家奥斯汀提出,他认为:“语言不仅是描述客观世界的工具,而且是一种行为,即言语行为。”随着研究的深入,奥斯汀区分出三种不同的言语行为:以言述事的述事行为、以言行事的行事行为、以言成事的成事行为。在实际的言语交际中,言语行为的三个部分是一个整体,说话人在说出一句话的时候,同时包含了三种言语行为。

美国哲学家塞尔深受奥斯汀的影响,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理论。他指出,实施言语行为最简单的方式是说话人说出一句话,确切地表达出这句话的字面意义。在这种情况下,字面意义和说话意图相吻合,也就是句子的结构和功能之间存在着直接的关系,可称作直接言语行为。因此,直接言语行为是指说话人直接通过话语形式的字面意义来实现自己的交际意图的言语行为。比如说话人用疑问句表达询问,用祈使句表达请求。但更多的时候,人们是通过间接的表达方式实现自己说话的意图,也就是说句子的结构和功能之间存在着间接的关系,可称作间接言语行为。间接言语行为是一种以言行事通过另一种以言行事的表达方式间接地实现的。另外,塞尔还把间接言语行为分为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和非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所谓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是指对“字面意义”作一般性推断而得出的间接言语行为,非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是指依据交际双方共知的信息和所处的语境推断出来的间接言语行为。

三、特殊的言语行为――饭吃了吗?

(一)“饭吃了吗?”所表示的言语行为

在言语行为理论中,塞尔指出所谓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是指对“字面意义”作一般性推断而得出的间接言语行为。所谓“对字面意义作一般推断”,实际上就是根据句子的句法形式,按习惯可立即推断出间接的“言外之意”。在汉族社会里,在日常生活中,熟人见面,大家习惯上会招呼一声:“饭吃了吗?”听话人一般不会按其字面用意(询问)去理解,而会很自然地从其字面用意推断出它的间接用意――打招呼或者问候。可以说,在汉语中“饭吃了吗?”成为被人们普遍接受并且基本固定的一种用以打招呼的言语形式。因此,根据塞尔的言语行为理论,“饭吃了吗?”属于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但对于它的正确理解需要以汉语的语言和非语言的一些背景知识为依托。

(二)具体分析“饭吃了吗?”的言语行为

述事行为指的是说话人说出一句有特定意义和指称的、能让人理解的话语的行为。述事行为的功能是以言指事。“饭吃了吗?”是疑问句,表达询问的意思,即“询问对方是否吃了饭”。但在汉族社会里,“饭吃了吗?”这句招呼语所起的作用,只是实施打招呼这种言语行为,它所传递的信息只是一种礼貌的表示,也就是说,我们不太会去关注它所传递的语义信息,人们对它的语义内容表现出一种淡漠的态度。因此,“饭吃了吗?”的以言指事功能不是很强烈。

行事行为指的是说话人旨在通过话语实施某个交际目的或者执行某个特定功能的行为。行事行为的功能是以言行事。“饭吃了吗?”是疑问句,从本质上来分析,说话人通过说这句话,表达询问的功能,但在汉族社会,这种询问功能已经被打招呼的功能所取代。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当听话人听到这句话时,他根本不需要思考就明白对方是在和自己打招呼,以示礼貌。“饭吃了吗?”所具有的招呼功能是外国留学生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的难题,因为在他们看来这不是一种打招呼的行为,而是一种邀请行为,是对方想邀请他吃饭。如果对方不止一次地这样同他打招呼,他就会认为对方觉得他没有钱吃饭,是对他的侮辱,从而导致交际的失败。

成事行为指的是某句话说出之后在听话人身上产生的效果或者后果。成事行为的功能是以言成事。人们在社会交际中所形成的尊礼、重礼的风气,使得汉语招呼语在人与人的关系中显得很重要。比如,人们见面时相互间打一招呼就是一种极为普遍的言语行为。有时候,双方见面,常常是使用疑问语气较弱的疑问句“饭吃了吗?”等招呼语,而对方会依据前面的话紧接着说一个相关的陈述语句“吃了”作为回应。这种回应有时可能是不符合实际(他说“吃了”,但其实没吃),违背了合作原则的质的准则(质的准则指的是所说的话要是真实的),却遵循了会话的礼貌原则。通过这样的打招呼的方式,我们可以表达对对方的尊重,维持或促进双方的友好关系。

需要注意的是,“饭吃了吗?”的使用受相关语境因素的制约。

文化背景:不同文化背景的社会具有不同的礼貌规范,打招呼时人们会使用不同的招呼语。比如西方人,不熟悉的人见面时,往往以谈论天气状况为话题。而汉族人,双方见面时会问候对方:“饭吃了吗?”以表示相互间的关心。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两个人见面,假如都以自己本国的文化习俗来理解对方的话语,往往会导致交际的失败。比如:“饭吃了吗?”所具有的招呼功能是外国留学生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的问题,就是文化背景的不同造成的。

交际场景:人们交往时所处的交际场景,有时是严肃的、比较正式的场合,有时是轻松的、较为随便的场合,交际场景会影响人们对招呼语的选择。“饭吃了吗?”是汉民族常用的招呼语,但不是任何场景下都可以使用的。“饭吃了吗?”一般都是在日常的生活中使用;在很正式的场合,说话人见面打招呼用“饭吃了吗?”对方会觉得你太随便,对他不够尊重。

交际时间:“饭吃了吗?”的使用只能发生在早、中、晚吃饭的前后这一段时间里,不在这个时间里用这句招呼语就显得不合时宜,可能会影响交际的进行。

四、“饭吃了吗?”的语用功能

招呼语最主要的功能:一是“交际功能”,即通过问候可确认双方已建立起来的社会关系,可建立与陌生人之间的社会交往。二是“开启话题”。“饭吃了吗?”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招呼语,首先具有交际功能,人们非常在乎打招呼这个交际行为本身,打不打招呼成为对对方热情还是冷淡的一个衡量标准,甚至可以说,招呼语执行了肯定以往友好关系、对进一步发展友好关系作出保证这样的功能,“饭吃了吗?”这句招呼语,让对方受到尊重、关心,使得交际能够顺利进行。其次,“饭吃了吗?”还有“开启话题”的功能,双方见面先简单地问候:“饭吃了吗?”然后开始交谈,使得话题得以展开。

参考文献:

[1]索振羽.语用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2]何自然.语用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3]姜望琪.当代语用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4]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5]顾曰国.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诠释与批判[J].外语教学与研究,1989.

[6]束定芳.言语行为理论述评[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1989,(2).

[7]唐雪凝.招呼语的社会文化分析[J].齐鲁学刊,1998,(6).

上一篇: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 下一篇:刍议朝鲜李氏王朝两班社会体制下的科举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