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级卫生服务网底构建与监管建议

时间:2022-09-19 01:04:24

村级卫生服务网底构建与监管建议

作者:邹鸣飞 章国平 章杰 单位:浙江省宁波市卫生局

全面提升农民健康保障水平,既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也是统筹城乡医疗卫生同步发展的具体任务[1]。课题组在综合分析宁波市农村卫生服务网底基本数据和材料的基础上,参照国内同类城市先进经验和新医改《意见》、《实施方案》的有关要求,提出加强宁波市农村卫生服务网底建设与管理的对策和建议。

1村级卫生服务机构建设现状

1.1机构分布和举办模式

截止2009年底,我市共设立卫生服务站1126家、村卫生室1753家,分别分布在全市455个社区、2588个行政村。农村平均每0.18万人口拥有1家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简称室,下同)基本实现了农村“20分钟服务圈”。

1.2人员配备和结构情况

几年来,通过大力引进和加快培养等措施,全市农村卫生适宜人才队伍有了长足的进步。截止2009年底,全市村级卫技人员共计3412人,其中卫生服务站内工作的卫技人员1011人,这部分人员队伍建设效果比较明显。但是,占全市村级卫技人员总数约70%的主要在村卫生室工作的乡村医生队伍发展不容乐观:他们中50岁以上的占总数约60%;中专以下包括无学历的占30%,中专学历占66.9%,大专及以上学历不到4%;很少有执业(助理)医师资格。年龄偏大、学历偏低现象比较突出。

1.3运行管理情况

1.3.1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开展情况[2]村级卫生工作主要分为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其中基本医疗为主要工作。诊疗疾病以感冒、腹泻和体表创伤为主,对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以咨询配药为主。公共卫生服务是村级卫生工作另一重要组成部分。我市各县、乡镇成立了公共卫生工作委员会,镇、村分别配备公共卫生管理员、联络员。但村级卫生服务机构参与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相对较少,除中心延伸下设卫生服务站能在卫生服务中心的指导下开展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外,村卫生室承担的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相对有限。

1.3.2一体化管理开展情况[3]目标是乡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院)与卫生服务站(室)实行“标志标识、进药渠道、医疗处方、发票使用、人事培训、医政管理”等统一的一体化管理。目前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延伸下设的服务站,全面实行了人、财、物一体化管理;资产集体所有,乡村医生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村卫生室只实行药品配送、收费标准、业务范围、人员培训、考核评估等统一管理;资产私有、私人经营的村卫生室,统一化管理程度更低、一体化实行难度也更大。

2存在主要问题及原因

2.1机构建设滞后当前,机构建设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发展仍不平衡,主要表现在:村级卫生机构规划不全面,年度建设计划不落实;卫生服务站(室)建设标准偏低。主要原因是:主观上个别地区对村级卫生网络规划和建设的认识不到位,思想上不重视;客观上个别地区规划不够合理,资金保障力度不够,建设标准过低等。

2.2卫技队伍后继乏人[4]虽然卫生服务站内工作的人员队伍建设这几年取得了显著进步,但是占村级卫技人员总数70%的乡村医生,年龄结构偏大、业务素质偏低、知识结构不合理的问题突出,卫技队伍后继乏人现象严峻。主要原因是:一方面,现有相当一部分老村医已不适合继续从事卫生服务工作,但目前全市尚未建立全面的乡村医生养老保障制度,导致一些不再适合执业活动的老村医难以退出工作岗位。而另一方面,由于农村生活条件苦、工作条件差、经济待遇低、人事编制不明确、基本社会保障未建立,许多年轻卫技人员和医学院校毕业生不愿意去村级卫生服务机构工作。

2.3运行不规范与村医收入待遇不高并存[5]当前,个别村卫生室已偏离了“公益性”,成了挂村卫生室牌子的个体诊所。他们受经济利益驱动,超范围、超能力行医,收费不合理、弄虚作假和医疗差错等时有发生,损害了群众利益。虽然部分乡村医生参与了一些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但工作内容不多,质量也不高。运行不规范的原因主要是现有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政策未对村卫生室内的乡村医生开展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内容作出具体规定,也无明确工作规范。另一个原因是,目前大部分乡村医生收入不高,基本半医半农。部分乡村医生还担负着一些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对于这部分工作,政府的考核补助机制仍未全面建立,影响了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的正常开展。

2.4经济保障机制尚未建立目前各级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保障机制尚未建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以创收保生存发展的机制还未明显转变,基层卫生服务机构仍以药品收入作为主要经济来源。根据国家新医改方案,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与药品零差率销售,基层卫生服务机构若得不到有效补偿,经济运营压力将会进一步增大,甚至难以为继。随着社区卫生服务功能的不断拓展,内涵的深化,质量的提高,工作量的加大,服务成本也越来越高,各项经费需求相应增加。基本公共卫生的经费投入,不能满足当前农村居民实际的基本需求,因此必须在现有投入的基础上,建立可持续稳定增长的投入机制。

3村级卫生服务网底建设与管理的对策建议

3.1加快推进村级卫生服务站(室)建设

根据城乡统筹、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建设思路,今后一个时期的重点是加快推进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网底建设。

3.1.1科学规划卫生服务站(室)布局和实施年度计划各地政府应以服务人口、服务半径、交通状况和行政区划为指导,因地制宜尽快完善县(市)区级卫生服务站(室)建设规划。按照居民出行20分钟或每个中心村都有一个站的要求,由政府主导设置一家卫生服务站,实行共建共享;对居住分散、交通不便的行政村政府支持设置一家村卫生室;对地处偏僻、人口稀少的行政村由村民委员会提供固定巡回医疗点。各地应依据对所编制的规划,制定年度实施计划,按计划完成当年建设任务,努力实现一次规划、分步实施、先易后难和全面完成的目标。

3.1.2明确村级卫生服务站室点职责和任务以区域规划为前提,以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为依据,根据国家和省有关规定,进一步明确村级卫生站、室、点的职责、功能和任务。卫生服务站主要承担常见病、多发病的一般诊疗、慢病管理、康复、计生服务和辖区居民的健康管理及适宜的公共卫生服务等工作。村卫生室主要承担常见病、多发病的初级诊疗,辖区居民的一般健康管理及可以胜任的公共卫生服务等工作。巡回医疗服务点主要进行健康教育、健康保健管理、计生康复技术指导、常见病和多发病的咨询、诊疗和转诊服务,以及其他可以胜任的公共卫生服务等工作。站、室和点要根据各自的职责、功能和任务在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疾控中心和卫生监督等部门的指导下,合理开展力所能及的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p#分页标题#e#

3.2强化建立以人为本队伍建设工作环境和制度

加快建立一支配置合理、素质高、留得住、用得上的全科医学专业队伍已成为保障农村居民健康的当务之急,也是解决当前村级卫技人员数量不足、存量不精的关键所在。

3.2.1积极招聘和培养村级卫技人员一是制定队伍建设规划。县(市区)、乡镇(街道)两级政府要编制实施城乡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规划,科学核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编制,所增编制重点向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服务站倾斜。二是制定实施招聘计划和免费定向委培计划。鼓励高校医学毕业生到基层医疗机构工作,制定实施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高校医学毕业生招聘和免费定向委培年度计划。三是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人才在职培训。市、县两级财政要设立城乡基层卫生技术人员培训专项基金,规范建设全科医学人才培训实践基地,深化实施城乡基层卫技人员素质提升工程。四是继续采取综合提升基层卫技人员能力措施。如乡村医生培训考核、对口支援农村(社区)制度等。

3.2.2健全建立以人为本工作环境和激励机制对于在村级医疗机构工作的卫技人员,在工作环境和政策上,一是要有“行头”,即创造尽可能好的工作环境,使从业者在此工作能够心情舒畅,安心工作;二是要有“衔头”,即要组织从业者进行业务学习培训,关心他们技术职称晋升,使他们具备合法的与工作任务相适应的执业资格;三是要有“甜头”,即要把从业者纳入到养老和医疗保险等基本社会保障范畴,建立以岗位工资和绩效工资为主的新型收入分配机制,根据完成公共卫生与基本医疗服务的数量、质量和群众满意度等情况来确定相应报酬,使从业者优劳优得,生活无后顾之忧;四是要有“盼头”,即从业者工作若干年后,工作表现好的人员在正式编制、公务员、职称晋升等能享受一定的优惠政策。政府还要有表彰和奖励制度,在精神上给予一定鼓励和物质上给予适当奖励。

3.2.3切实落实村级卫技人员基本待遇根据我市村级卫技人员乡村医生占七成的实际,各地要按照基本社会保障政策,制定相对统一的乡村医生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保障待遇,同时要会同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根据本地实际制订具体的参保和缴费补助办法。在村卫生室工作的乡村医生可以通过“个人缴费、政府补贴、集体扶持”方式,参加相应的基本社会保险,享受最基本的养老和基本医疗保障待遇。实行乡村一体化管理在服务站(室)工作的具有执业资格的卫技人员,其收入与当地乡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院)职工收入相衔接。

3.3完善运行管理和保障机制

3.3.1全面推行中心与站(室)一体化管理为使农村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较好的医疗卫生服务,卫生服务站(室)推行人员、财务、物品、业务、信息和分配等方面的一体化管理是非常有效的途径之一。对规划内暂时还未改建达到标准化的村卫生室也要实行人员培训、业务范围、药品配送、收费标准和考核评估等方面的统一管理。对纳入一体化管理的服务站(室)应享受财政补助和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等政策。

3.3.2不断加大对基层医疗机构监管力度在积极推进一体化管理的同时,不断加大日常管理力度。一是加强行业监管。各级卫生行政和药品监管部门要严格按照《医疗机构管理条例》、《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药品管理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对卫生服务站(室)进行全行业有效监管。二是定期服务质量信息。根据一定周期的服务质量监控和考核结果,定期服务质量信息,使卫生服务站(室)接受社会舆论的监督。

3.3.3加大保障力度,建立可持续的投入补偿机制在现有的基础上,建立可持续的经济投入补偿机制,是切实筑牢农村卫生服务网底的关键。一是明确政府补助的项目内容。尤其要明确保障村级卫生服务站(室)的基本建设、设备改善、日常运行和承担公共卫生服务等专项经费。二是明确各级建设和运行投入机制。结合我市实际,要遵循乡镇村级组织负责基础设施建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进行业务管理,县(市)区级财政对正常运行进行补助的原则,建立“村建、院管、政府补”的村级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和运行机制。三是建立稳定的可持续增长的投入机制。建立以县乡财政投入为主、市财政适当补助、经费逐年增长机制,并适当与当地人均收入水平相挂钩。四是对欠发达乡(镇)村卫生室进行补助。坚持以“县(市)区投入为主、市级补助为辅”的原则对我市欠发达乡(镇)村卫生室进行重点扶持,大力开展市级重点扶持卫生服务站(室)标准化建设。

几年来,我市农村卫生服务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存在的问题还不少。农村卫生服务网底建设与发展本身是一个不断改进、提高和完善的过程,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既要着眼长远,从长计议,更要立足当前,面对现实,不断研究探索解决新矛盾,解决新问题,进一步推进我市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可持续健康、和谐发展,切实真正担负起农村居民“健康守门人”的责任。

上一篇:农村卫生监管团队情况分析 下一篇:保障卫生服务连续性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