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摆设到永不下岗的“哨兵”

时间:2022-09-19 12:26:42

从在线监控十几年的发展历程来看,它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但不可否认的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它在环境管理中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十几年来,我国污染源自动在线监控系统(以下简称在线监控)从无到有,从点到面,在环境管理工作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尽管社会对在线监控仍有诸多争议,在线监控本身也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不足,但是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在线监控的推广是环境管理工作的大势所趋,随着在线监控系统的日渐成熟,它在环境管理工作中的作用也将日益凸显。

建设初期蹒跚前行

20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企业超标排污、生态环境质量恶化问题开始凸显。1999年,原国家环保总局出于环境管理的需要,从构建全国环境监控网,形成环境监控国家权威数据的宏观高度,发出《关于使用国家环境监理信息系统对污染源进行实时监控试点的通知》,提出了污染源自动监控的具体要求,积极探索使用技术手段加强环境监管。

2000年,原国家环保总局印发《淮河流域重点污染源现场监控系统建设项目方案》。这一年,淮河流域的几十家企业都被强制安装了在线监控装置,实时监控污染物的排放,这是在线监控技术第一次被大规模的应用。从这时起,作为防止企业偷排、漏排的辅助监督手段,在线监控开始进入人们的视线。

2001年,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部署了重点污染源监控试点,在国家的推动和指导下,一些地方环保部门逐步开展本辖区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的建设,并运用到环境监督、执法管理工作中。

“2001年,在线监控还是个新鲜玩意,知道的人不多。开始在排污企业安装以后,企业看到这个高科技监管工具,都规规矩矩不敢有环境违法行为。”力合科技(湖南)股份有限公司区域经理郭艳说。广东省环境监测中心高级工程师王强也提到,在线监控开始安装之后,对企业起到了非常大的震慑作用,他说:“那个时候,大家对这个设备都不懂,更不会想到通过它来造假,所以装上之后,很长一段时间企业都老老实实的。”

据最早介入我国在线监控研究的西安交大长天软件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人员称,按照当时国家环保总局的部署,在线监控建设工作分两步走,由易而难循序推进,最终将建成覆盖全国重点污染源的监控体系。但是事实的发展却超出了环保总局的规划,当时很多下游仪器厂家以为环境监控的春天已经来到,懂不懂的、熟悉不熟悉的都“杀进来”,以为可以很快掘出一桶金,根本没有考虑技术的困难和实施的复杂性。这导致了当年的许多企业里,露天下、雨水里、大电机旁、强磁下,到处可以看到在线监控仪器,隐患就此埋下。

仅仅过了一年,在线监控系统问题不断出现,监测仪器开始频频出现故障,数据不准、上线率低等情况也不断出现,对系统的否定和对系统建设方式的责难,一时甚嚣尘上。这些争议给在线监控的发展带来不小的困境,第一批进入在线监控市场的广东长天思源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这期间就创下过营业额为零的记录,而且连续三年亏损,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在线监控推广的艰难历程。在线监控经过了最初大张旗鼓的发起与迅速铺开,很快又戏剧性地转入失控与迷惘。

节能减排赋予生机

2005年,经过短暂的迷惘和无序发展之后,在线监控迎来了转变的机会。这一年,原国家环保总局了《污染源自动监控管理办法》,要求列入污染源自动监控计划的排污单位,按照规定时限建设、安装自动监控设备及配套设施。

据王强介绍,当时为了推动在线监控建设工作的开展,国家及各地都采取了一些强制性的手段,例如需要扩建的项目,必须安装在线监控才能建。一些享受国家补贴的项目,例如电厂,不安装就拿不到补贴,上网电价也会降低。新建的重点污染源项目,不装就不给做三同时验收。通过这些措施,在线监控很快就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铺开。

2007年,当节能减排上升为国家政策后,在线监控又获得了新的身份――为减排提供总量控制、具体数据的依据。2007年11月,原国家环保总局的《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监测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规定,安装自动监测设备的污染源以自动监测数据为依据申报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的排放量,监控数据将直接为核定排污量提供服务。

也是在这一年,为全面完成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经时任国家总理批准,中央财政安排20亿元资金专项用于建设科学完善的污染减排指标、监测和考核“三大体系”,其中之一是在全国约7000个重点排污单位安装自动监控设备,建设国家、省、市三级336个重点污染源监控中心,通过网络连接构成国控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很快,全国就建成省、市级污染源监控中心306个,对12665家企业实施了自动监控,这标志着在线监控工作已经从建设期转入运行应用期。至此,环境监测体系成为污染物总量减排的三大支撑体系之一,开始为排污收费、排污执法、排污治理提供依据,为环境应急、减排决策提供支撑。

在推进在线监控系统建设的同时,环保部高度重视在线监控的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建设,分别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中,对在线监控的规范化运行管理作出了明确规定。

特别是在《办法》中,规定污染源自动监控设施投入运行的条件,并要求其按照相关规定与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联网。规定了监控设施的操作和管理人员要开展岗位培训,污染源自动监控设施运行单位每半年应报送一次设施运行状况报告,并接受社会公众监督。为避免企业擅自停用污染源自动监控设施,《办法》对因维修、更换、停用、拆除等原因影响设施正常运行的,提出必须报告环保主管部门批准,同时,规定设施的正常运行时间等。《办法》还针对许多地方采取第三方运营的模式,对加强社会化运行单位的监督管理提出了具体要求。这些规定,极大规范了在线监控的管理。

此外,随着《污染源在线自动监控(监测)系统数据传输标准》、《污染源在线自动监控(监测)数据采集传输仪技术要求》等一批标准性文件的出台,在线监控系统软件、硬件不统一的混乱局面得到有效缓解,全国在线监控系统开始向着一个整体的目标前进。许多从事环境监测业务的企业不禁欢呼:“在线监控终于成为环境管理的‘正规军’。”

顺应形势更高发展

随着在线监控系统的全面铺开及发展,其性能与缺陷也日渐为人们所掌握,于是一些排污企业开始挖空心思对付在线监控系统,在线监控在一些企业里面成为了摆设。人们不得不思考:该如何让在线监控真正发挥实效?环保物联网在这种背景下逐渐成长起来。

20世纪末期,我国启动传感网研究后,环保领域就作为应用试点领域之一开始了RFID(一种无线通信技术)等技术的初步应用。2009年,时任国家总理提出要加快推进物联网发展、建立中国感知中心,物联网技术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并成为国家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快,山西省最早提出打造全国规模最大的省级环保物联网,并投资10亿多元建成全省环境监测和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成都、无锡、山东被确立为“国家环保物联网示范城市、示范省”,物联网等先进技术和理念逐渐在各省市环保工作中得到推广应用。随着物联网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应用规模的不断扩大,一个集监测、监视、监控和监管四位一体的全国环保物联网应用体系初步形成。

“其实早在物联网概念推出以前,国内就有很多城市设有例如大气污染指数监测、水质监测等环境监测系统。物联网技术的普及,让这些零散的监测有机的整合在一起,然后再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资源互通以及在线监控等一系列更新、升级。”业内专家介绍。

在线监控系统是在点线面源的合适点位上安装各种自动监测仪器仪表和数据采集传输仪,应用物联网海量集成技术后细化了在线监控全方位架构,并通过各种通讯信道与监控中心连接,实现在线实时通讯,这样传感器感知的点位环境状态就被源源不断地发送并存储在数据库服务器上,从而由监管部门对排污口的排污情况进行实时分析、监测、管理。

专家指出:“环保物联网技术是把各类污染源信息和环境信息实时采集,建立统一的智能海量数据资源中心,进行数据挖掘、模型建立,从而为监管部门提供总量控制、生态保护、环境执法等服务的数据基础。”而且环保物联网的运用,也杜绝了部分企业在在线监控上弄虚作假的侥幸行为,例如建立环保物联网之后,有视频监控设备为在线监控系统“坐镇”,企业再想和监管部门“躲猫猫”就困难多了。监管部门可以从监控中心清晰地看到通过视频监控设备传回的企业排污口处的实际情况,无论是排污量、污染处理设施的运转情况还是监测站房内设备运转的现场情况,都难逃电子眼的实时监控。

目前,中国最大的物联网国控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已基本完成建设目标,初步构建起国家、省、市、重点企业的四级监控体系。这一系统是中国污染减排“三大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系统也有效解决了我国环境保护监控和治理上“管理靠经验、污染靠眼看、收费靠估算”的尴尬现状。“虽然目前在线监控仍存在这样那样的缺陷,但是从长远来看,它的推广是环境管理的大势所趋。未来,它还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对于未来在线监控的发展,业内人士均有共识。

上一篇:饮用水源保护 中山迎难而上 下一篇:东莞:首届“环境小记者”夏令营来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