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中国传统文化引入思政课堂的设想

时间:2022-09-18 08:37:01

把中国传统文化引入思政课堂的设想

摘 要:中国古典传统文化的思想教育内容与现在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有许多相同之处,不仅仅是儒家文化里“仁”的思想,四书五经里也有很多思想可以运用在思想政治课堂上。把传统文化引入课堂是具有可行性的,并且是有可操作性的,它既能丰富思政课堂教学的内容和方式,使枯燥的课堂焕发生机,同时在一定意义上也有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程内容;中国传统文化;改革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5-0235-02

一、历史上各个学派的课程理论

历史上各个学派对课程理论有着不同的见解,本论文是分析思想政治课程内容与方式的,所以首先笔者对历史上各个学派的课程理论做了研究。

1.心理学流派对学校课程的主张和看法

影响课程理论的心理学鼻祖是亚里士多德,学界认为在历史上亚里士多德是最早把心理学引入到教育讨论的。他设想儿童分年龄段来设置教育段:出生到6岁主要进行体育,7岁到青年期主要进行体操、音乐、读写算等能力的教育,青年期到17岁主要进行文学、文法、地理学的教育。他认为灵魂是生命之源,灵魂作为一种能动的本源,具有潜能和本能。

2.社会学流派对学校课程的主张

社会教育学的开山鼻祖是柏拉图。他认为三种不同灵魂的人(金质灵魂、银质灵魂、铜质灵魂)在社会上的职责不同,因此需要接受的教育和课程也不相同。社会学者洛克认为教育应该培养履行者服务,教育应该为绅士所需要的知识服务。

3.结构功能主义学派的主张

结构功能主义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有涂尔干、帕森斯。涂尔干首先关注社会问题,着重研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他认为人是因为生活在社会中才成为人的,若脱离社会,就降到动物行列。他认为教育应该为社会服务,为建设和谐社会群体服务。最好的方法是把集体意识灌输给个体。学校课程应该主要是:科学教育和道德教育。

4.冲突学派关于学校课程的主张

这里主要代表人物马克思·韦伯和柯林斯·鲍威尔。如果说功能理论强调的是社会的稳定和共同的价值观,那么冲突理论强调的是社会矛盾、权利的差异、社会的变化。一派注重稳定,另外一派强调社会变革。

5.近代科学知识的倡导者培根的课程观与知识观

培根的课程观是由他的哲学观决定的。要彻底改造整个人类知识,他在总结科学发明和基础创造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科学的划分,把科学分为三个部分。他的知识体系虽然不完善,但对摆脱经院哲学的束缚,还是做了很大贡献,对后来学校课程产生了巨大影响。

二、把中国传统文化引入到思想政治课堂的设想

我们注意到中国传统古典文化里的好多精神都有引入到思想政治课的空间和价值。现阶段我国处于一个和平的大环境,创建和谐社会也是新时期我党提出的一个目标,和平与发展也是当今世界的主题,儒家文化里的“仁”的精神就比较符合这样一个大环境。当然不仅仅是儒家文化里“仁”的思想比较符合现在和平的趋势,四书五经里也有很多思想可以运用在思想政治课堂上。

1.《论语》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方法

《论语》一书为孔子所作,孔子的一生是非凡的一生,是洋溢着饱满的政治热情和仁爱的一生。孔子仁爱的人格和他的以仁爱为核心的思想体系都充分地体现在《论语》之中。因而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雅传。

《论语》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内圣外王。即教育人们怎样做人和教育人们如何为政。简言之,做人是内圣,为政是外王。

《论语》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内圣外王的大政治家,围绕这一目标、《论语》确定了自己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或内容。它们是:立己立人的原则;修己安人的原则;亲亲忠君的原则;里仁尊贤的原则;杀身成仁的原则;三戒三畏的原则;损益忧乐的原则;安贫乐道的原则;用礼贵和的原则;寡尤寡悔的原则;改过迁善的原则;宽容不愠的原则;言信行果的原则。

《论语》强调人们通过道德实践提高人们的美好的品德行为。这种实践要求与学习紧密相结合,因而是学行结合的实践。此外,《论语》强调通过实践去提高人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所以实践也是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孔子用四种内容教育学生:历代的文献.社会生活的实践,对待别人的忠心,与朋友交往的诚实。《述而》:“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行,实践。忠、信也是实践的内容。

孔子也特别反对那种死读书,却无所作为,一事无成的书呆子。他说: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奚:表示疑问)可见孔子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用。如果用知行观点来说,孔子则侧重于行,学的目的是为了行,为了达。所以他说:“下学而上达。”孔子的达,除了达仁达义以外更重要的是达道达德达政达治。

总之,学习、思考、实践这三条途径既有区别又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因此,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又可以说是学习、思考、实践有机地结合的途径。所以我们今天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依然可以借鉴《论语》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法和措施。

《论语》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主要有“先富后教”“循循善诱”,具体措施主要有“以友辅仁”、“免愆守戒”、“尊美屏恶”、“犯而不校”“利器善事”“自责远怨”“得人得言”等方法和措施。

2.《孟子》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方法

《孟子》一书,共七篇,计269章,共34 685字。《史记》以为该书是孟子与弟子万章等人述仲尼之意所作。《孟子》一书被誉为:“包罗大地,揆(总揽)叙万类,仁义道德,性命祸福,粲然(鲜明)靡(无)所不载。”“帝王公侯遵之则可以致隆平、颂清庙;卿大夫土蹈之则可以尊君父、立忠信;守志厉操者仪之则可以崇高节、抗浮云。”这就道出了《孟子》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孟子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发政施仁、保民而王。发政施仁、保民而王是文王继承尧、舜之道施行王政所达到的理想境界。

孟子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十分丰富,他的世界观教育、施行仁政的管理观教育、民贵君轻的政治观教育、舍生取义的价值观教育、恻隐之心的道德观教育、与民同乐的忧乐观教育,都可以体现在当今思想政治课程中,给思想政治课程内容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思考。

3.《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方法

《大学》是《礼记》中的第四十二篇。《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总目标可以总结为“三纲领”。

所谓“三纲领”即:明德;亲民;至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三纲领”,就是在受教育者的思想和行为方面所要达到的预想结果。因此,我们说大学之道也就是思想政治教育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要达到的预想结果,所以我们将其看作思想政治教育的总目标、总纲领。《大学》认为,思想政治教育首先就要达到“明明德”。“明明德”就是发扬美好的品德。前一个“明”字是动词,解释为彰明、发扬光大。后一个“明”字是“德”的形容词,解释为美好的、光明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总目标就是要使人们达到自觉发扬光大追求美好品德的境界。“亲民”的“亲”字有四层含义。

第一,“亲”具有“仁爱”的意思。《说文解字》:“仁,亲也。”亲民,就是仁爱人民。第二,“亲”具有“和睦”的意思。亲民,就是与人民和睦相处。第三,“亲”具有“亲近”“亲密”“接近”等含义。第四,“亲”具有“新”的意思。

《大学》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三个总目标是“止于至善”。“止于至善”就是要达到最美好完善的道德境界。那么,“止于至善”的具体要求是什么呢?

《大学》确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总纲领、总目标之后,又提出了为实现其总纲领、总目标服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内容和主要措施。即所谓的“八条目”。所谓的“八条目”即《大学》的“格物”“致知”“诚意”“治国”“平天下”。这“八条目”便是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和措施。

4.《中庸》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方法

《中庸》是《礼记》的第三十一篇。相传为子思所作。关于中庸的教育目标:和、和谐、和平;诚、诚实;理性人、善良之人。实现目的的手段:中庸之道教人;忠恕之道教人。《中庸》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由天人合一、人性既善又恶等理论构成。天人合一是《中庸》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哲学基础。人性既善又恶是《中庸》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伦理学基础。

由于《中庸》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哲学基础是天人合一,因而它的伦理学基础就是人性善恶合一理论。《中庸》不同于孟子,单方面地强调性善说;也不同于荀子,片面地强调性恶论,又不像告子那样去主张“性无善无不善也”,而是采用了性有害有恶的学说。这一学说见于文献的有《沦衡·本性》记载战国时期的世硕的有关见解。

《中庸》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可以归纳为三条,即:中庸之道,忠恕之道,诚实之道。(所谓道:即规范、标准、做法)。因此,我们说中庸之道的实质是一种美好平衡的心理和行为,也就是说是一种平和的气质。这种美好的和平气质的心理基础是仁慈博爱。

《中庸》提出,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有三条基本方法,即用至诚的精神坚持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用至诚的精神坚持修养三达德、五达道;用至诚的精神坚持施行修身尊贤等九经的方法。(所谓三达德即仁、智勇;所谓五达道即五种人际关系:君臣、父子、夫妻、兄弟、朋友。其实,这五种关系是最复杂的关系,是矛盾最多的关系。因为最亲近,利益最密切)

三、结语

中国古典传统文化的思想教育内容与现在的思政教育是有相同之处的,把传统文化引入课堂是具有可行性的,并且是可操作性的,它既能丰富思政课堂教学的内容和方式,使枯燥的课堂焕发生机,在一定意义上也有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参考文献:

[1]叶弈乾,祝蓓丽,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2]胡田庚.新理念思想政治(品德)教学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3]涂仕媛,等.冲突理论对职业教育课程学科化的归因分析[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9,(1).

[4]杨卫华.儒家理想人格追求的人性论基础与人生境界指向[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

[5]王威威.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新方向[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

[6]赵广平.《中庸》思想政治教育思想述论[J].山东社会科学,2005,(5).

[7]王新绍.新课程背景下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2009,(3).

上一篇:资源整合背景下煤矿企业固定资产管理探讨 下一篇:当前我国行政问责制的伦理审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