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天经济区生产业空间集聚及其演化规律

时间:2022-09-18 06:41:06

关天经济区生产业空间集聚及其演化规律

内容摘要:生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空间集聚的特征,本文通过2003年-2011年关天经济区主要城市的相关经济指标的实证分析,借助区位熵探究其空间内部集聚的特征,利用基尼系数的纵向比较分析整个区域集聚演化的规律,同时与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进行了横向比较。通过一系列实证分析,认为关天经济区生产业空间集聚度伴随制造业的逐步集聚将继续强化,发达区域目前所呈现出的空间分散临界点,关天经济区还未到来,形成了中心城市、副中心城市、核心城市分层分级小区域集聚的空间格局。

关键词:生产业 空间集聚 关天经济区 区位熵 基尼系数

随着全球经济形态逐步由商品生产向服务生产转变,生产业对经济增长、产业转型的作用不言而喻,其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稳步提高。经济活动的地理集聚成为当今经济活动的一个显著特征,伴随着制造业逐步梯度推移,生产业则出现了向区域中心城市集聚发展的态势,产业集聚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规律。产业集聚的外部经济效应使得生产业具有在中心城市及核心区域高度集聚的特性。这种外部性体现在产业集聚带来的产业链整合优势和服务产业集群的共享效益(孙华平,2009)。同时,生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及其空间结构的演变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其发展和集聚已成为区域经济空间重构的重要驱动力,促使区域经济在空间上产业布局更为合理、组织模式形态更为符合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要求。

文献综述

关于生产业的研究,从国内公开发表的文献来看,源于1993年意大利那不勒斯大学弗拉维・马丁内利教授,一篇名为《生产者服务业的发展趋势》的文章被国内学者谢鲁涛编译后发表在《世界经济译丛》,文章主要探讨生产者服务产生的原因及本质,分析这种服务的可交易性,指出了服务贸易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从相关研究成果的数量来看,集中开始于2005年,一直呈不断增长的趋势,从2005年的19篇,增长至2013年的246篇。从研究内容来看,主要围绕生产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发展模式与机理,生产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动力机制,地理学及产业集聚视角下的生产业集聚及空间分布研究,区域视角下的生产业发展路径研究等。从研究方法来看,实证研究居多,生产业效率及贡献方面包括投入产出法、DEA法、SFA法等;生产业集聚方面包括EG模型、HHI模型、GINI模型、LQ模型等。这些方法和模型在相关方面的研究,虽然具有其局限性,比如LQ模型(区位熵)忽视了劳动生产率的地区差异,GINI模型(空间基尼系数)忽视了不同行业企业规模的差异等等,但目前仍被广泛采用。

通过文献分析,目前对于生产业区域空间集聚的研究忽视了时序方面的纵向比较分析,重格局轻演化,重关系轻规律。关天经济区作为国家级经济区,其工业基础良好、科教实力雄厚、交通区位优势明显,这些都为生产业的发展和提升提供了驱动力和保障。本文试图通过实证检验,探究生产业在关天经济区的布局,分析区域内城市选择生产业细分行业的差异,摸清生产业空间集聚的演化规律,为关天经济区发展生产业指明方向。

研究模型的选取

(一)区位熵系数

哈盖特(P.Haggett)首先提出区位熵系数,又称为地区专业化指数,利用其可研究产业集聚的可能性,常被用于区位分析。能够测度一个城市生产结构中某个行业与区域水平相比所具有的相对优势。研究关天经济区生产业的集聚,可借助此模型进行生产业在区域内城市的空间分布,同时,在微观层面可以分析各城市生产业主导细分行业的选择。

(1)

其中,i代表城市,k代表行业,Eik代表的是i城市k行业的从业人员数或工业总产值(本文在研究过程中所采用的数据均来自《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中的“按行业分组的单位从业人员”,故Eik代表的是从业人员数,下同)。LQik代表i城市k行业在区域的专业化指数,该指标的具体含义为i城市k行业的从业人员数占i城市的从业人员数的比重除以区域行业k的从业人员数占区域的从业人员数的比重。一般意义上,如果LQik>1.5,则认为该产业在当地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集聚度较高。

(二)区域基尼系数

基尼系数由基尼(Corrado Gini)1912年提出,早期用于考察居民内部收入分配差异状况。后来被广泛运用于测度产业地区间分布的均衡程度,进而分析产业的区域集聚程度。区域基尼系数从宏观层面,分析行业分布的整体水平,是衡量产业空间分布集中状况的重要指标。区域基尼系数的估算方法有很多种,一般采用洛伦茨曲线和对角线之间围成的三角形面积与对角线以下的三角形面积之比推算基尼系数,计算公式如下。

(2)

其中,n为城市总数,i和k代表城市i和行业k,Eik代表的是i城市k行业的从业人员数,vik是按第i城市第k行业的就业人数占区域该行业总就业人数的份额,并按照从低到高的顺序排列。0

基于区位熵分析的生产业空间分布特征

(一)总体分布特征

按照模型(1),计算关天经济区各城市2009年、2011年生产业区位熵,可以得出表1的结果。其中,西安生产业相对集聚程度最高,区位熵接近1.5,远远超过其它城市,而且还有不断集聚的趋势。作为区域中心城市,其生产业发展水平具有绝对优势。宝鸡生产业的集聚程度均居前列,与其区域副中心城市的定位相匹配。其余城市生产业发展水平有待提高。

(二)城市细分行业分布特征

国家统计局2003年颁布《三次产业划分规定》,产业划分目录对于生产业的细分行业做了划分,具体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业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察业等6个行业(刘曙华,2012)。为了数据的一致性,本文后续内容研究的时间起点定在2003年。按照模型(1),计算关天经济区2011年,各城市6个细分行业的区位熵,结果见表2。

从表2中可以看出,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宝鸡的区位熵最高,在一定程度上源于宝鸡在关天经济区的交通区位优势,这也是今后,生产业在区域集聚发展的重点领域,宝鸡应该主抓物流业,为区域制造业、商贸流通提供专业化服务。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天水的区位熵最高,具有相对明显的就业优势,但从绝对数量上来看,远远低于西安、宝鸡、咸阳等地。金融业,渭南的区位熵最高,达到了2.18,依托良好的金融就业环境,在渭南国家高新区,可以考虑今后引进外资银行、保险业建立区域金融集聚区,成为西安金融服务的增压辐射源。房地产业的集聚度普遍较低,表明在区域中分布较为分散,作为生产业中的传统行业,其行业特点决定了集聚程度,商洛具有一定的后发优势,在房地产业人才供给,劳动力输出方面具有比较优势。租赁和商业服务业,虽然铜川的区位熵大于1.5,但其就业绝对数较小,具有相对的就业优势,西安、咸有一定的专业化水平。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察业,西安区位熵最高,就业人数是其余城市之和的4倍,具有较高的集聚度和专业化水平,这也与其高校、研究机构集中密不可分,是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和知识输出源。

(三)关天经济区生产业城市分层分级体系的构建

利用IBM SPSS Statistics 19统计软件,实证分析关天经济区各城市2003年-2011年生产业细分行业的就业人数数据,采用K-Means聚类方法,将7个城市在生产业发展方面进行聚类分析,设置聚类数目为3,迭代次数为10,收敛标准值为0.02。分析结果见表3、表4、表5,3次迭代即收敛。从结果来看,西安属于第1类,生产发展水平最高,集聚度最高,且6个细分行业发展较为均衡。宝鸡、咸阳、渭南属于第2类,生产业发展水平一般,个别细分行业发展具有相对优势。铜川、商洛和天水,生产业发展较为落后,需加强发展、大力扶持。最后,利用GIS软件(OpenGeoDa1.2.0),生成了关天经济区生产业城市分层分级空间分布图,见图1所示。关天经济区生产业形成了以中心城市西安为核心,副中心城市宝鸡和咸阳、渭南为辐射,天水、铜川和商洛等其它城市协同发展的空间分布格局。

基于区域基尼系数的生产业集聚发展演化规律

(一)从细分行业看

按照模型(2),计算关天经济区2009年和2011年生产业6大行业的区域基尼系数,结果见表6。不管是2009年还是2011年,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察业集聚水平均最高,这与关天经济区区域科学研究资源集中于西安、分布不均衡有关;而集聚水平较低的是金融业,一方面,由于地处西部地区,金融业提升空间较大,发展水平有待提高。另一方面,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业由于其产品特征决定了其本身并不适合于集聚发展(李文秀,2008);同时,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集聚水平有所下降,不过这一特征基本符合较发达区域生产业的发展规律,作为传统行业来说,在生产业中的比重逐步下降,符合产业内部结构调整的趋势。除了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基本没有变化外,其余行业均有不同程度的集聚发展,增幅最大的行业是租赁和商业服务业,其次是金融业,都属于知识密集型行业,这表明关天经济区生产业逐步向高端服务行业快速发展。综上所述,不同行业具有不同的集聚特征,从区域层面来看,生产业呈总体集聚态势下的局部分化倾向。

(二)从纵向比较看

按照模型(2),计算关天经济区2003―2011年生产业区域基尼系数,结果见表7。从2003年的0.5381持续增长到2011年0.6198,生产业在区域发展呈持续集聚状态,符合产业集聚发展的规律。过晓颖(2013)计算得出中国生产业区域基尼系数2004年和2008年分别是0.3397和0.3729。与同期数据相比,具有明显的集聚效应。

以2009年和2011年的数据为例,绘制洛伦茨曲线,横轴代表从小到大排列的各市数累计百分比,纵轴代表各市生产业就业比重从小排列后各自的累计百分比,图2中每条曲线上7个散列点分别表示各市数和就业比重从小到大排序后的对应点。从图2可看出,2011年的曲线在2009年的下方,从关天经济区生产业整体发展状况来看,其集聚水平在不断提高。

(三)从横向比较看

关天经济区作为2009年成立的国家级经济区,其发展生产业的模式和路径可参考国内其它经济区或城市群。本文选取了京津冀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城市群,通过对比其生产业的区域基尼系数,试图探索关天经济区发展生产业的趋势。

从表8可以发现,四大城市群生产业的集聚度都比较高,京津冀城市群尤为突出。关天经济区2003年基尼系数最小,而在2011年达到0.6198,高于长三角和珠三角。分析其原因,一方面,关天经济区地处西部,第二产业带动作用有限,服务业发展基础薄弱,从而表现出增速增幅较大;另一方面,各大城市群的规模有差异,其中关天经济区包括7个城市,珠三角包括9个城市,京津冀包括10个城市,而长三角则包括30个城市,城市群规模较大在一定程度“稀释”了产业集聚程度。从表8可以看出,长三角和京津冀的生产业集聚程度近几年较为稳定。

结论与不足

(一)结论

关天经济区生产业形成了以中心城市西安为核心,副中心城市宝鸡和咸阳、渭南为辐射,天水、铜川和商洛等其它城市协同发展的空间分布格局。西安(含咸阳)应重点发展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察业、金融业、租赁和商业服务业等知识密集型行业,宝鸡应重点发展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其余城市应着重发展制造业,扮演承接中心城市产业转移的角色,逐步刺激带动生产业的消费需求,有针对性的引进生产业的微集聚(刘晓科,2013)。

纵观发达地区城市群生产业集聚发展的规律,其集聚程度的增幅逐步放缓,甚至会稳定在某种水平,比如长三角的0.57,京津冀的0.73。首先,生产业具有其资本、知识技术密集型的特征,通过集聚发展可以共享相关基础设施和服务市场,形成良好的学习创新氛围,有利于知识的传播和利用。其次,由于其生产和消费的同时性,生产业比制造业更依赖于本地市场。最后,制造业由在中心城市集聚,不断演变为次核心城市承接其转移的分散化发展布局(高文胜,2013)。所以,在区域层面,生产业经历分散―集聚―分散的发展过程,对于关天经济区来说,其正经历第一个阶段,通过逐步集聚,在中心城市形成规模并提高发展水平,以保障区域其它城市对于服务的消费需求。随着过度竞争的加剧、服务获取成本的不断增大,区域其它城市产业结构调整的推进,应该针对性的发展生产业,重点突破细分行业,形成区域内除中心城市之外的卫星集聚区,最终形成区域内生产业由集聚向相对分散演进的格局。其实,Swan(1998)提出了产业集群生命周期理论,生产业的集聚演化取决于需求与供给的平衡关系,并最终走向集聚衰落,生产业的本土化有利于克服由于弱联系所导致产业集聚的封闭性或外移。

(二)不足

本研究的不足在于,未能量化揭示生产业发展规律“分散―集聚―分散”过程中集聚到“多核化”的突变临界点,未能指出影响生产业集聚发展演变的因素,有待以后进一步进行相关研究。

参考文献:

1.孙华平.生产业的空间集聚及演化[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9(5)

2.弗拉维・马丁内利[意],谢鲁涛. 生产者服务业的发展趋势[J].世界经济译丛,1993(1)

3.刘曙华.生产业集聚与区域空间重构[M].经济科学出版社,2012

4.李文秀.美国服务业集聚实证研究[J].世界经济研究,2008(1)

5.过晓颖.区域生产业的集聚与创新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13

6.刘晓科.区域副中心城市发展生产业的机理分析[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

7.高运胜.文献综述:生产业集聚动因、模式与演化[J].国际商务研究,2013(9)

上一篇:音乐活动 26期 下一篇:冲突管理中的有效沟通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