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级十二五农业发展规划

时间:2022-09-18 05:36:03

县级十二五农业发展规划

县级十二五农业发展规划

“十二五”时期,是我县加快经济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根据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和省、州政府的要求及县政府的工作部署,依据《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县关于“十二五”农业发展规划的编制要求和有关精神,在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县“十二五”农业发展规划》。

一、“十一五”情况

“十一五”期间,通过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州县党委、政府关于加快农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政策和工作部署,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落实政策,强化措施,开拓创新,求真务实,奋发进取,农业发展取得了重大突破。,全县农业总产值达到75635万元,比增加39708万元,年均递增9.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247元,比增加735元,年均递增7%。农业法律保障和政策扶持体系得到全面落实,农业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加强,科技推广应用水平大幅提高,农业发展的速度、质量和效益同步增长,农业增长方式实现较大转变,产业化、现代化进程有效推进,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了较大提高。

(一)党在农村的政策得到全面落实。按照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长期不变的要求,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稳定和完善了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土地政策,优化了农业资源配置,严格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全面取消农业税,严格控制农民负担,全面落实农资综合直补、良种补贴、化肥补贴、农机补贴等党的惠农政策,农民利益得以较大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

(二)农业基础设施有较大改善。强力推进以中底产田地改造为主的农田基本政策,大兴山区小水利工程、坡改梯、地力培肥等项目,建成400kg/亩的高稳产农田13万亩,投入规划改造资金17万元,农田水利化程度达68%以上。

(三)农业现代装备水平明显提升。通过实施农机补贴项目,有效推进了农业机械化水平和设施农业的发展。全县新增农业机械共计台(辆)千瓦,为农业生产节约经营、提高效力奠定了基础。

(四)农业先进实用科技普及水平大幅提高。全县粮食作物良种推广率达到95%以上,大批高产、优质、高抗品种得到推广应用。通过水稻旱育稀植浅插、包谷容器育苗、地膜覆盖种植、农作物合理密植、拉线栽培等技术的普及推广,应用率达80%以上,科技为农业生产的健康发展起到了支撑作用。

(五)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和服务能力有明显提高。通过基层农技推广机构改革,进一步强化了服务机构的公益服务职能,转变了服务方式,扩展了服务领域,提高了农业生产中技术指导、技能培训、市场信息、产品加工等多方面的服务质量。

(六)农业法规得到全面贯彻落实,农业执法规范有效。通过《农业法》、《农业技术推广法》、《土地承包法》、《农机管理法》等涉农法律法规的大力宣传教育和有效贯彻落实,农业工作的法制建设有力推进,发展环境较大改善,执法水平大幅提高,农业工作逐步走向依法发展的轨道。

(七)农业产业化发展有较大推进。以绿茶、麦地湾梨、优质米、苦荞、林下药材等为主的特色产业有了较大发展,农产品加工有效推进,产业化水平有较大提高,农产品质量、效益有明显提升,农民收入渠道有较大扩展,收入水平稳定增长。

二、“十二五”规划

(一)发展环境

“十二五”及今后一个时期,县的农业既面临着加快发展的战略机遇,又面临着各种严峻的挑战和考验。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国家对农业的扶持政策,科学发展观的落实,和谐社会的构建,都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极其有利的条件。随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国家的工业化、现代化和13亿人口的基本生存,都需要一个强大的现代农业的支撑。同时,中央和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三农”工作,营造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农业的氛围;以城乡统筹为主要内容的政策导向,已经开启了支持农业、扶持农民政策的新举措,进一步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但是,也面临着不少困难和问题。一是农业发展的社会环境需要进一步改善,农业的基础地位需要进一步加强,“三农”工作需进一步深化,涉农政策需进一步完善和加强;二是农业结构不够合理,还需进一步加大调整力度,不断适应市场需求;三是农业服务组织化、市场化程度还比较低,社会化服务规模不够大,不能适应推进农业服务产业化的要求;四是基层农业服务体系不健全,人员队伍力量和推广经费不足;五是农业生产的整体科技含量低,农副产品初加工发展及推广力度不够,为民增收领域需进一步拓宽;六是各级政府对农业扶持和引导力度还不够,尚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的迫切需求。

(二)指导思想和原则

1、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业发展全局,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一步增强“兴农富民”意识,以建设现代化农业为着力点,以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以提高增效为核心,以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和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主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科技农业,加快推 进农业全面发展,努力实现我县农业发展的新跨越。

2、指导原则。坚持以人为本,积极引导和调动农民积极性,加快农业发展。坚持统筹协调,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实现农业快速、高效发展。坚持以科技进步作重要支撑,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人与自然和谐的农业发展新模式;坚持以市场化、社会化、产业化的发展方向,积极培育和发展各类农业市场主体,完善现代农业企业制度和产权制度,逐步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农业市场体系;坚持依法促进,兴农富民,全面提升农业执法水平和服务水平;坚持不断深化改革开放,建立农业发展的长效机制;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充分发挥市场在农业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提高农业资源配置效率。

(三)发展重点、目标

在稳定土地种植面积的基础上,改善粮田的基础设施和土壤地力,推进高产、优质、高标准的生产基地建设,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单产、增加产量。稳定发展粮、油、菜等常规产业,确保农产品供应安全,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增加农民收入。到2015年,全县农业总产值达到113452万元,比增加37817万元,年均递增10%;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033元,比增加786元,年均递增7%。

1、粮油生产。加大耕地保护力度,稳定粮食播种面积,2015年粮食播种面积不低于40万亩,粮食总产量在基本稳定的基础上略有升高,单产年递增1.4%,粮食总产稳定在10165万公斤,其中100%为优质品种。同时加大油料作物和蔬菜发展力度,自给率达到50%。

2、农特产业发展

(1)茶叶产业发展。坚持“精心管理、改造提升、稳步发展、提质增效”的方针,进一步加强茶园管理,积极推广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茶叶生产技术,大力推进连片上规模的茶园种植,在宝丰乡、团结乡每年新植生态茶园1000亩,优化老茶园亩。到2015年,全县茶园面积3万亩,投产面积达2.7万亩以上,平均单产达50公斤以上,年产量达1350吨以上,年产值达亿元以上。

(2)麦地湾梨产业发展。积极稳步发展无公害、绿色麦地湾梨生产,每年新发展亩优质麦地湾梨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到2015年,全县麦地湾梨面积5万亩,挂果投产面积达3万亩以上,总产值亿元。

(3)林下中药材产业发展。引导扶持发展林下中药材产业,每年发展10000亩。到2015年,林下中药材总面积10万亩,总产值4000万元。

(4)优质稻产业发展。以“公司+基地+农户+市场”的发展模式,逐年扩大优质稻产业发展。到2015年,种植面积4.2万亩,年产量2856万公斤,年产值8000万元。

(5)杂豆产业发展。优化杂豆品种,培植特色产业,增加经济效益。大力发展白花芸豆、腰子豆、四季豆、鸡眼豆、荷包豆、小绿豆、奶花豆、金时豆等。到2015年,种植面积14.5万亩,年产量2175万公斤,年产值5000万元。

3、中低产田地改造。在围绕全县粮食生产与农特产业发展需要的基础上,针对我县地形地貌复杂、土壤类型多样、生态环境条件各异等实际,将把按照自然地理状况和土壤分布规律划分的11个中低产田地片区计划用12年时间完成17.064万亩改造成为能排能灌,旱涝保收的高稳产田地。其中实施土地整治4.929万亩;实施农田水利8.5万亩;建设农灌沟695km;建设管网配套597km;实施田间道路195.4km;实施生物农艺措施17.064万亩。20__年规划改造1.69万亩,20__年规划改造2.1976万亩,2013——2015年规划改造3.75万亩。到2015年全县将完成7.6376万亩中低产田地改造。

4、基层农村推广体系建设。

(1)加强知识更新和技能培训,强化职业道德教育,培养一支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和农民满意的科技人员队伍。

(2)全面推行聘任制和绩效考核制,建立效能淘汰机制和工资与工作任务、效果挂钩的分配机制。

(3)加强农技推广体系设施建设,计划总投资万元新建县农机站、植保站、种子站等推广机械办公室,新建11个乡(镇)办公楼及配备必要的办公设施。

(四)保障措施

1、政策扶农,改善农业发展环境。继续加强领导,以“两个趋向”统领“三农”工作,优化和完善各项扶农支农的政策措施,巩固“三农”工作重中之重的地位。继续加强对粮食生产的政策支持力度,鼓励种粮大户扩大生产规模,促进粮食生产走产业化之路;继续出台对主导产业的产业化扶持政策,完善相应的产业发展规划、目标和配套措施;继续增加农业投入,进一步完善财政支农资金管理体制,对重点农业项目的投入资金进行整合,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确保重点农业项目落实。认真研究和解决农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和困难,研究制定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并抓好落实,确保领导到位、工作到位、政策措施到位、财政投入到位。

2、项目强农,增强农业发展后劲。实施项目带动战略,积极争取上级财政支农资金投入我县农业,夯实农业发展基础,增强农业发展后劲。积极向省、州农业、财政、科技等部门争取项目,做到储备一批项目、争取一批项目、实施一批项目、投产一批项目,全面提升我县农业产业档次。“十二五”期间有计划推出一批重点农业工程项目,全面推动我县农业产业发展进程。积极做好农业招商引资工作,吸引更多工商企业、社会资金投资农业的生产、加工和服务全过程,解决农业发展后劲不足这一深层次问题,为农业的产业升级注入内在动力。

3、科技兴农,拓宽农民增收空间。大力推广实用农业新技术,增加农业科技投入,提高科技应用率、转化率和贡献率。“十二五”期间将有计划推广一批生态高效农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全面提高我县农业科技含量。建立健全农业科技网络,稳定县、乡(镇)两级农业科技推广队伍,深化农技人员挂村入户服务工作,充分发挥农民技术员的作用。加快种子种苗工程建设,抓好种子种苗引进、推广一体化建设,主要农作物的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加强农机化建设,进一步推广各类新型实用农机具。加强农业信息网络建设,进一步建好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充分发挥农业信息在生产中的指导作用。

4、依法护农,保障农业生产安全。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加大对工业污染物排放的检查监管力度,优化农业生产环境;加大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生物农药和易降解的农用薄膜的推广应用,合理使用化肥;加强农产品标准化生产能力建设,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力度,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加强对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的质量管理,进一步规范农资市场和农产品市场秩序。

5、龙头壮农,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大力扶持和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加快培植出一批辐射面广、带动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积极研究市场,开拓市场,狠抓标准化生产,坚持以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增加科技含量来培育品牌、打响品牌,发挥品牌效应。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建立和完善市场预测系统。逐步规范龙头企业与农户的产销合同,完善双方的主体地位和相应的权利义务,提高订单的履约率。加快发展农业中介组织,鼓励和引导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加强协会、经济合作组织等的中介作用,开展产前、产中、产后的自我服务,充分发挥各类协会在行业自律和协调、行业标准和发展规划制订等方面的作用。加强农技服务站建设,解决乡(镇)、村技术力量薄弱这一现实问题,并把服务站办成带动产业发展的“龙头”型合作经济组织。

上一篇:关于出入境管理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下一篇:在全市集中整治违法用地违法建设动员大会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