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贫困,是消除贫困的开始

时间:2022-09-18 03:41:52

展示贫困,是消除贫困的开始

“滴答,滴答……”西单美爵酒店会议室里异常安静,只能听到用鼠标点击的声音。9月14日上午10点,“关注贫困”全球摄影大赛的最终评选正在紧张进行之中。11位评委坐在围成U形的会议桌前,专注地在各自的笔记本电脑上逐一浏览图片。当看到自己心仪的照片时,就点击一下画面右下角的三个橙色小字“投一票”。再次点击,则可取消投票。会议室的前方是一块大屏幕,评委们投票的结果会在上面显示。

此次大赛评委会由新华社副总编、摄影部主任王瑶担任主任,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副主席贺延光担任副主任,中国国际扶贫中心副主任魏崇金、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社会经济政策顾问王德祥、联系图片社创始人罗伯特・普雷基、台湾《联合时报》前摄影部主任吴景腾、美国考比斯图片社摄影部主任卡尔・格伦其斯特、美国媒体摄影学会西北分会主席艾利・伯克曼、肯尼亚通讯社信息与通讯部摄影负责人沃尔・本尼迪克特・瓦斯彻、美联社摄影部副主任丹尼斯・派奎因和路透社中国区首席摄影记者白佳等专家担任评委。评委们从初选入围的照片和31位优秀摄影师中分别评选出纪实职业单幅、组照,纪实非职业单幅、组照,创意作品,最具网络人气共6个组别的金、银、铜奖以及一个“消除贫困贡献者”奖。

别看这会儿评委们沉默地埋头选片,到了诸多节点,为了一张照片的晋级与否、为了表达某个原则和理念,他们会竞相发言,争得面红耳赤。在评选“纪实非职业类单幅”奖项前6强照片时,入围的照片中有两张出于同一位中国摄影师之手,大赛秘书请评委们在挑选过程中综合考虑是否要做些平衡。善意的提醒引起了一些外国评委的“不满”。大嗓门的罗伯特・普雷基非常直接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我们不是傻瓜。我选择照片时根本不知道摄影师是否是中国人,我也不在乎他的国籍,我只在乎他是否是一名优秀的摄影师……”

秉持对最优秀的影像和摄影师负责的态度,在短短的两天时间里,在大赛的评审过程中,评委们精彩的辩论场景比比皆是,思想的火花四溅,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于公众而言,一个摄影大赛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最终公布的获奖结果,了解评审过程、评委意见也许同样激动人心。就好比一场精彩的足球赛,比分只是比分,欢笑流泪是献给过程的。

“消除贫困贡献者”奖:奖励人文的情怀、坚持的奉献和对社会带来的改变

“消除贫困贡献者”奖是此次影赛的一个重要奖项。在评选这一奖项时,三名候选人成为讨论的焦点,他们分别是中国的解海龙,法国的Stanislas Guigui以及孟加拉国的Khaled Hasan。三位优秀的摄影师让评委们难以抉择。

Hasan提交的是一组记录凿石工人的图片,摄影师娴熟的拍摄技巧,精美的画面以及整组图片传达出来的强有力的信息,都打动了评委们。评委卡尔认为Hasan的照片是他这两天看到的最优秀的作品,丹尼斯也认为不用亲身到现场,不用了解故事的背景资料,Hasan作品真实、生动的场面让人宛如身临其境。

Stanislas Guigui记录的是哥伦比亚首都波哥大的无家可归者。卡尔说从他的照片中看到了纯正的“新闻摄影”。从技术角度而言,照片没有任何后期处理、修饰、锐化等;从拍摄难度而言,摄影师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中生存下来就是很大的成功。评委艾利认为他的作品具有统一性和连贯性,更能体现此次大赛的主旨。其所关注的社会底层人犯罪问题,是一个困扰全球的大问题,也是亟需人们关注的问题,因为这是社会系统的“贫困”。

解海龙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著名摄影家,因为一张“大眼睛”照片为全国人民熟知,并因此加速了规模浩大的希望工程的进程,他的很多张照片也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

在多位评委表述了自己将票投给解海龙的原因之后,评委王瑶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首先,解海龙自发、自费地在非常困难的社会背景下,比较明确、集中去做这个选题非常难得;其次,从90年代初开始直到现在退休,他一直在坚持拍摄这个主题,符合奖项中设定的规则;更重要的是,他的作品引起了全世界最广泛的关注并取得了最明显的效果――为中国的失学儿童带来了十几亿的捐助款项而且建立了数千所希望小学……他的作品不一定是最好的,他的影像表达不一定是最好的,但其效果不容置疑,他帮助数千万中国失学儿童获得了受教育的权利。

普雷基也认为,尽管Hasan的作品很优秀,但只局限在“摄影”的层面。而解海龙对于贫困的理解和定义要优于其他摄影师。他表示:“我认可他以及他在改变贫困、消除贫困方面的成就。”

正如王瑶所指出的,评选作品的奖项是奖励照片,而评选个人的奖项实际上在奖励人文的情怀、坚持的奉献和给社会带来的改变。经过激烈的争论、充分的探讨之后,最终解海龙以7票胜出。

应该说,不管得奖与否,这些关注贫困的摄影师都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赢得了所有评委乃至大众的尊重。评委们在充分肯定解海龙在摄影和关注贫困方面的成就的同时,也希望能设置更多奖项来鼓励Stanislas Guigui和Khaled Hasan,鼓励年轻摄影师持续关注贫困。

评委会主任王瑶表示,下一届影赛会考虑多设置一个鼓励年轻人的奖项。作为鼓励而不是奖励,媒体将在报道中介绍他们的作品以及他们所关注的主题,还可以在展览中展示他们的作品。

“photoshop”不可滥用

“photoshop”作为照片后期处理的代名词自诞生以来就一直被挂在了摄影人的嘴边。无数的争轮都围绕着这样一个命题进行:一幅摄影作品到底可否使用photoshop进行后期处理?对于纪实照片而言,这个问题尤显尖锐和复杂。

在评审“纪实非职业类组照”时,一组名为《慈善餐厅》的作品引发了评委们的激烈争论。尽管评委王德祥认为这组照片反映了俄罗斯老龄化这个非常值得关注的社会问题,但照片过度的后期处理引起了不少评委的讨伐。普雷基认为要避免那些过于形式化、只停留在表面的表现贫困的照片,《慈善餐厅》恰恰是这样的一个反面例子。他言辞尖锐地说:“简单、低级、拙劣的后期效果使得照片中的妇女面目全非,破坏了原本想表现的‘贫困’主题。”卡尔认为“photoshop”处理是可以的,但不能过度,《慈善餐厅》的处理手段,把这些人物变成了怪物,根本不是正常的光影效果。而评委白佳则表示了不同的意见:“怎么样的处理是‘过度处理’呢?什么是糟糕的或不糟糕的?如果说比赛中不能使用‘photoshop’,那么所有进行过后期处理的照片都应该被剔除。”

最终,评审团决定拿掉后期处理非常“糟糕”的《慈善餐厅》,而保留了处理得当的《海上吉普赛人的生活》。这一过程告诉我们:“photoshop”并不是照片的克星,但是最关键的是要把握一个“度”。后期处理软件的用途是增强照片的表现力,而不是给照片“抹黑”。

形式和内容要统一

形式优先还是主题优先同样是摄影人争论不休的问题。在评审“纪实非职业类组照”时,《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方》又引起了评委的争论。艾利说他无法理解作品中一群孩子站在小山上与“贫困”有什么关系,“我们要以作品传达的信息、表达的主题作为评判依据。我认为我们要把这次大赛的主题‘贫困’时刻记在脑中,不要单就‘摄影’论影像。”

而丹尼斯认为,这是一个摄影大赛,要回归到本质――那就是摄影。当你看着一张照片时,你想要的是最好的影像效果,从而体会其内涵,而不是相反。评委们一直在强调信息、主题,他认为要寻找更好的影像。如果想把这个比赛做成一个年度性的、有影响力的全球摄影比赛,就必须认识到:画面第一、信息第二!

作为减贫方面的专家,来自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王德祥说:“我对摄影技术不内行,在这次评选中,会更多关注照片表现的是什么主题,这可能和专业摄影人不同。评选前,普雷基问我没搞过摄影为什么参加评选。我反问他,可你也并没有研究过贫困啊!其实从最终的结果看,对大多数作品我和其他评委的看法是一致的,摄影的确是一种国际语言。我一直认为是主题引领作品的表现,应该从主题出发审视作品。技术、表达都是为主题服务的。”

卡尔认为摄影即是传播。成功的影像是能够清晰地传达一个信息、概念和情感的,读者不需要去猜测摄影师想要表达什么。对于摄影师而言,在拍摄照片之前就应该对自己所要表达的东西有一个清楚的概念。摄影技巧和相机都只是工具,最重要的是照片承载的信息。

争论并不会随着评选的结束而终结,这个问题值得摄影人深思。其实,一个好的作品内容和形式是不可分的,好的形式有助于更好地表现主题,引人关注,才会有更好的传播效果。但切不能一味追求形式,而忽略了要表达的东西。

如何理解贫困,如何关注贫困

“一直以来我都是从孩子们的眼睛中读到‘贫困’”,这次影赛让我得以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待生活。”评委沃尔・本尼迪克特・瓦斯彻如是说。比如父母为了养家糊口而弃孩子于不顾,但父母这么做的理由,恰恰是为了要摆脱贫困。又比如“纪实类非职业组照”一组作品《生活在黑暗中》里表现的,尽管这份工作让那些女性丧失了尊严,但她们也是出于无奈。“总之,影赛开阔了我在理解贫困、认识贫困成因方面的视野。”

评选结束之后,部分评委跟我们分享自己对于影赛和作品的感受以及对如何关注、拍摄贫困的思考。

1. 题材仍需拓宽

在浏览了大量参赛作品之后,不少评委认为,相比其他国家的摄影师,中国摄影师的本土意识非常强烈,他们中的很多人并不到国外去寻找贫困题材,而是在自己的家园里记录贫困。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也经历着自身的各种贫困问题,中国摄影师力图通过自己的照片对这些问题做出回应,或试图给予解答。不过本尼迪克特说,这次参赛的中国摄影师,选题基本上都围绕着教育,大多数作品都展示了中国孩子们面临的种种困境。这一观点与王德祥不谋而合。王德祥认为参赛作品对于贫困的反映代表性还不够,集中表现的是儿童、教育的问题,其实贫困问题并不是简单的因为没有教育机会,没有教育机会只是一个贫困的结果。摄影师应该从人口构成方面、从一个全貌上去反映贫困。再比如社会的老龄化问题,参赛的作品中也并没有太多反映。在他看来,国外的作品也是如此,没有完全代表贫困的主流,题材还不够宽泛。

王德祥说,全世界对中国的扶贫事业是感兴趣的,但是中国向世界传递自己减贫的成就和经验却远远不够。主流媒体应该跟专业机构合作,了解问题,进一步去挖掘和拍摄。

2.好照片应该表现尊严和希望

评委们还就如何表现贫困提出自己的看法。卡尔•格伦其斯特认为好的作品应该更多展示人在困境中表现出的尊严,而不是仅仅是展示穷人作为受害者的形象。摄影师应该不仅仅以问题的形式表现“贫困”,而是将“描绘贫困”和“解决贫困问题的努力”两种元素在照片中结合起来。本尼迪克特说,组照可以将主题从展现贫困现状转变为期盼美好生活,因为展示“希望”比展示“失望”更重要,它显示的是解决贫困问题的具体方法。此外,由于公众容易因对“贫困”等现象看得太多而变得麻木不仁,摄影师的一个重要努力就是不断尝试新的方式和角度,吸引人们去关注、去解决包括贫困在内的社会不公。

3.有关注才会有行动

王德祥认为很多候选作品在表达贫困的同时,并没有给出如何解决的答案。或许作为减贫专家,他更看重的是实际的减贫行动。而本尼迪克特觉得,优秀的作品能够唤起公众的内心,“当你赢得公众的心的时候,你就能呼吁他们行动起来。”丹尼斯表达了同样的看法:“我渐渐明白如果你的一张照片能够感动一个人,那么对于开始改变人们的想法来说已经足够了。”他说,摄影师能做的就是继续记录人们经历的苦痛,如果把能做的做到最好,也许摄影作品就能够打动一到两个真正愿意改变穷人困境的人。

应该说很多摄影师都秉持这样的看法,坚信自己的工作能为社会带来改变。卡尔更是建设性地提出,将展现积极变化趋势的照片作为将来摄影比赛的一个类别。如果能在展示问题的同时展示更多解决方法,不仅有助于消除公众对大量悲伤主题的照片的厌倦感,也会对整个减贫事业有所帮助。

关注将会继续

10月17日是国际消除贫困日,“关注贫困”全球摄影大赛颁奖典礼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行,获奖作品展也同期举办。意大利摄影师斯特凡诺・德路易吉(Stefano De Luigi)、中国摄影师吴晓凌等分别获得纪实职业组照作品金奖和网络最佳人气奖等。大赛名誉主席――新华社社长李从军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署长海伦•克拉克女士为来自海内外的获奖者颁发了奖牌和证书。“关注贫困”影赛至此落下帷幕,然而它的影响、它所引发的思考却远未终结。

“每一张照片背后都有一段历经磨难、苦尽甘来的故事。”在颁奖典礼上,克拉克女士充分肯定了大赛的积极意义,她指出“这些照片提醒我们,要最终消除贫困,未来的道路还很长。”

新华社社长李从军表示:“关注贫困是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核心,也是国际社会各行各业应尽的义务。作为一个日益国际化的全媒体集团,新华社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共同举办这个摄影大赛,动员来自世界各地摄影家参与,再次显示了新华社投身人类公益事业的决心。”联合国与新华社在实现千年发展目标上的合作关系将进一步加强,并共同致力于抗击贫困、饥饿、疾病、文盲、环境恶化以及女性歧视等全球发展问题。

作为一种充满情感的交流传播方式,摄影有着直击人心的力量。在争取人类平等、幸福、公正的道路上,摄影也尽着自己应尽的一份责任和力量。

此次影赛刚结束,评委艾利已经对下一届影赛充满了期盼:“我建议下一次影赛的主题可以关注医疗和健康,这是出于全世界人道主义的主题,不仅仅局限于中国或者非洲。”

让我们共同期待。

上一篇:从柯达到苹果 下一篇:摄影信箱 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