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本热的冷思考

时间:2022-09-18 02:51:58

绘本热的冷思考

绘本,是近几年国内出版界、教育界、评论界不断宣扬的一个热词。“绘本热”,随着国内外绘本的热销、绘本阅读从早期教育到基础教育的推广、绘本教学研究的各类热门课题,大有覆盖幼儿园中小学、席卷千家万户、持续蔓延热力升温之势。特别是在政府大力倡导全民阅读的大背景下,绘本阅读已成为城乡亿万家庭趋之若鹜、蜂拥而至、竞相追捧的一大时尚。

绘本是什么?到底有什么样的教育文化功能?如何用好它?这些至关重要的本质问题,在“绘本热”中鲜有理性的解答,更让身在其中的幼儿学生家长、老师及各个阶层的读者“不识庐山真面目”。纪伯伦那句“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的名言在这个功利时代让人引用多、思考少。揭开“绘本热”的一些误区,可以让早期阅读教育回归教育规律和儿童身心成长规律之中。

阅读绘本≠阅读经典

绘本,英文称PictureBook,所以也叫图画书。绘本17世纪诞生于欧洲,20世纪三十年代,绘本图画书的主流传向了美国,绘本图书迎来了黄金时代。五六十年代,绘本开始在韩国、日本兴起,七十年代,台湾也开始了绘本阅读,随后引起绘本阅读的热潮。

“绘本”这一图书概念国人熟知恐怕要从2002年几米作品引入大陆并迅速风行算起。无论是一幅图一种心情的《我的心中每天开出一朵花》、《听几米唱歌》、《照相本子》,还是一本书一个故事的《向左走,向右走》、《地下铁》、《月亮忘记了》,明媚艳丽的图画,图为主字为辅的形式,以及内蕴的寓言意味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据网络数据显示,2002年,我们的孩子们可以得到的简体中文版西式图画书的数量不超过20本,仅仅过了12年,这个数字飙升至5000本以上,可以看出,我们的出版界、家长们现在越来越意识到早期阅读的重要性。

但是,当下我们所说的“绘本”,终究是舶来品,中国的绘本行业起步迟,目前原创的绘本较少,从国外引进的绘本占大多数,这其中有原版的,也有翻译过来的。国外的绘本对他们的孩子来说是文化经典,因为他们把本民族的人文精华,甚至是信仰体系里相当一部分内容,都集中到海量的绘本里了,从小就给孩子们潜移默化的影响。国外的文化经典终究不是我们的文化经典,我们的文化特征是什么?文字特色是什么?象形文字和拼音文字,组成结构和学习规律都有巨大差异!不立足于本民族的文化根源,一味跟着西语文化亦步亦趋,最终是东施效颦、邯郸学步。我们的孩子从早期开始阅读以国外绘本为主的绘本,长此以往就会丢失中华文化的本色和根基。纵观古今中外,每一个大师,都具备有广博深厚的人文素养。作为中国人,读汉字长大的家长,应该在有限的时间里给孩子提供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线的人文滋养,给他们的一生提供源源不断的营养。

时下,出版商纷纷盯准“绘本热”,借机将原有作品或分拆或压缩再随随便便插入若干图片就草草上架,甚至不惜将文学名著绘本化编辑以适应新的读者群。看看网络文学与漫画形式结合的《七月与安生》、《洛神红茶》、《少年》,再看看插图版《时间简史》、《简爱》、《呐喊》,居然争先恐后地搭上了这班通往畅销的直通车。在某些出版商的火速“炮制”与“嫁接”中,绘本在图书市场中无原则地泛滥,不仅不能保证自身质量,而且对原本的文字也造成了伤害。

早期阅读≠绘本阅读

“阅读”的词语解释是:读者从书面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过程。那这个“书面材料”,范围很广,不仅仅包含绘本这类书了。可是现在很多教育者、专家、出版社等,偷换概念,把阅读和绘本阅读划上了等号,不断鼓吹早期阅读的重要性,然后用绘本来作为阅读的主材料,甚至唯一材料,这对广大家长是种误导。笔者以为,“绘本热”是图书出版、推广方迎合家长早期阅读需求推波助澜、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狂潮。客观地说,“绘本热”带动了“早期阅读热”,绘本最大的作用就是:给孩子们带来快乐!这是绘本与那种说教过重的儿童文学的根本差别所在。优秀的绘本总是通过孩子的眼光来看世界,也许这本图画书里并没有什么深刻的道理,只是透过孩子的视角看到了一个很有趣的事情。孩子们在阅读绘本的时候,可以得到认同、发展自我认识、甚至绘本对儿童的情绪起到抚慰的作用。儿童阅读绘本,可以感知世界,并对其想象力及美感起到启发的作用,对儿童后期的语言表达能力起到铺垫的作用。

《中国儿童早期阅读现状与对策研究报告》指出:学校的每一项课程都依赖于阅读基础,阅读能力是学习能力的核心。具体提出了三点:(1) 课文的阅读不能代替整个儿童阅读。(2) 小学三年级以前应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兴趣。(3) 早期阅读被称为“终身学习的基础、基础教育的灵魂”。可以看出,强调的是“阅读”的重要性,而不是“绘本阅读”。早期阅读是幼儿借助于图画、成人的讲述以及文字来理解以图画为主的婴幼读物的,以伴随阅读为主要形式,以提高阅读兴趣、积累阅读经验和展开阅读交流为主要目的的一系列活动。早期阅读应当是多样化的,即注意图书题材的多样化,从幼儿生活到科学知识,从环境问题到生命教育、亲情、友谊、克服困难等不同题材的读物都可以让幼儿接触;也要注意图书文体的多样性,图书文体可以是儿歌、童谣、诗歌、故事,也可以是传记、散文和知识性图书;还要注意图书来源的多样性,既可以是购买的,也可以是老师做的或幼儿共同制作的,这样,幼儿可以体会到文化的多元风貌。

绘本阅读≠回避识字

我国的早期阅读教育一直存在要么偏左、要么偏右走极端的现象。21世纪前,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仿佛孩子几岁认识多少个字、会背诵多少唐诗、能写出什么文章、阅读过多少名著成为了我们读书的目的,经常能在电视、网络、报纸等媒体上看到这样的抢眼新闻:“3岁小孩能认2000字”、“识字神童5岁就能够读书看报”、“经典传奇:三岁认字过四千识字神童”等等,而在很多的幼儿园,小朋友们也需要完成大量的识字任务。当人们一味地强调让学前儿童识字,很可能忽略了孩子在语言发展关键期的口语学习良机。尤其习惯中将孩子关闭起来专门识字的“超前教育”、“智力学校”,集中地让孩子提前学下一阶段才该学的大量文字,实质是从根本上剥夺了儿童很好地获得语言发展的机会。在使他们失去口语发展良好环境的同时,也严重影响了这些孩子获取书面阅读新策略的能力。当人们在纠正早期过度识字的弊端过程中,“绘本阅读”迎合了人们的心理,拒绝让幼儿早期识字成为很多家长认可的时尚,早期阅读变成尽量回避识字的读图活动。

美国阅读问题专家乔治・史蒂文斯认为,“各种阅读教育都应当放到孩子6岁以后进行,是教育史上危害最大的错误认识。如果忽视孩子掌握语言的意义,我们就失去了对人类生长发育的一个基本侧面的认识。如果我们把学龄前时期仅仅看作是身体和情感的发展时期,那么我们如何解释语言之谜呢?正是这种对语言能力发展的忽视和对情感发展的过分强调,决定了过去40年教育理论的主调。在3~6岁之间,所有正常的幼儿没有明显的努力,也不需要正式的帮助,就完成了对符号系统的掌握;而我们的教育理论家却认为这些孩子只能用手指画画和玩音乐游戏。由于未能理解幼儿发育的智力方面,教育理论家不自觉地阻碍了学习理论和教育实践的进步。由于未能意识到幼儿具有寻求知识的动力和能力,教育家们也延误了新的改进了的教育方法的发展。”心理学实验表明,幼儿是通过右脑整体辨认模式来识字的,所以幼儿识字是有利于其右脑开发的。从理论上说,3~5岁是幼儿大脑发育最快的时期,也是开发智力的关键时期。假如学习汉字,则更能增进幼儿的智力发展。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申小龙强调,“诚然,汉字有工具的属性,但它更是文化,其特有的表意性使它具有了超越符号化工具的意义。每一个字的构形,都是造字者看待事象的一种样式,或者说是造字者对事象内在逻辑的一种理解。”通俗来讲,西方语言多是靠字母组成音节,再由音节配搭出意义,但字母本身没有含义。汉字则不同,每个字都参与语言建构。别看常用汉字不过4000有余,但三两组合、自由搭配的无限种可能,让汉字有了独特且丰富的创造力。中央教科所课程研究中心、教学实验研究中心主任戴汝潜先生说:“识字教育不是一件小事,而是关系到中华民族文化素质和兴衰存亡的大事。”汉字是开发儿童智力最有效的工具,识字越多,智力开发得越充分;智力开发越充分,识字就会更多更快。在阅读推广人的眼中,推广早期阅读、亲子阅读、绘本阅读,不仅仅是让更多的幼儿看到优秀的图画书,还是提高整个国民素质,提高儿童文学创作、出版、欣赏水平的巨大工程。众多阅读推广人选择了从幼儿开始,从绘本开始,通过生动有趣的、最能调动幼儿识字阅读积极性的绘本,帮助幼儿从小爱上识字阅读,养成终生阅读的习惯。

(作者单位:盐城师范学院)

上一篇:探讨旱地玉米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 下一篇:诊断:基于学生“学”的作文评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