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鉴文:千万只眼睛发现后的发现

时间:2022-09-18 02:37:51

『品鉴文:千万只眼睛发现后的发现

我们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文学评论”写作,在台湾的课堂上称之为“品鉴文”写作。随着新高考语文命题模式的推开,特别是微作文的崛起,“品鉴文”越来越受到教师的关注。我们的“文学评论”写作与台湾课堂的“品鉴文”写作有什么不同?应该如何借鉴台湾课堂的“品鉴文”经验?本文试作探讨。

一、“永远的蝴蝶”:一桩作文旧事

《永远的蝴蝶》是人们非常熟悉的小说作品,总共514字,作者是台湾的陈启佑先生。《永远的蝴蝶》是微型小说,篇幅短小精悍,意象新颖别致,结构严密,设计精致,构思巧妙,情感十分凝聚。

永远的蝴蝶

那时候刚好下着雨,柏油路面湿冷冷的,还闪烁着青、黄、红颜色的灯火。我们就在骑楼下躲雨,看绿色的邮筒孤独地站在街的对面。我白色风衣的大口袋里有一封要寄给在南部的母亲 的信。

樱子说她可以撑伞过去帮我寄信。我默默地点头,把信交给她。

“谁教我们只带来一把小伞哪。”她微笑着说,一面撑起伞,准备到马路去帮我寄信。从她伞骨渗下来的小雨点溅在我眼镜玻璃上。

随着一阵拔尖的刹车声,樱子的一生轻轻地飞了起来,缓缓地,飘落在湿冷的街面,好像一只夜晚的 蝴蝶。

虽然只是春天,好像已是秋深了。

她只是过马路去帮我寄信。这简单的动作,却要教我终生难忘了。我缓缓睁开眼,茫然站在骑楼下,眼里裹着滚烫的泪水。路上所有的车子都停了下来,人潮涌向马路中央。没有人知道那躺在街面的,就是我的,蝴蝶。这时,她只离我五公尺,竟是那么遥远。更大的雨点溅在我的眼镜上,溅到我的生命里来。

为什么呢?只带一把伞?

然而我又看到樱子穿着白色的风衣,撑着伞,静静地过马路去了。她是要帮我寄信,那,那是一封写给在南部母亲的信,我茫然站在骑楼下,我又看到永远的樱子走到街心。其实雨下得并不大,却是一生一世中最大的一场雨,而那封信是这样写的。年轻的樱子知不知道呢?

妈,我打算在下个月和樱子结婚。

2010年我读到《永远的蝴蝶》,先是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进行鉴赏,然后让学生写500字左右的“文学评论”,要求学生对其思想情感、创作风格、艺术特点等方面议论、评价,以引导学生提高阅读与鉴赏水平。我反复告诫学生,写文学评论时可以“旁征博引”小说中的文字,引用小说鉴赏的各种手法来论证……课后,学生写作文学评论。第二天交到我的手里,我还记得当时印发给学生的“讲评材料”――

“溅到我的生命里来”的雨点

――品《永远的蝴蝶》之“雨”

《永远的蝴蝶》开篇写雨,“那时侯刚好下着雨,柏油路面湿冷冷的,还闪着青、黄、红颜色的灯火。”这“雨”中,各色灯火中夹杂着,柏油路阴雨、湿冷,悲剧氛围深沉。当雨“从她伞骨渗下来的小雨点溅在了我眼镜玻璃上”,“我”在“雨点”中感受到的是樱子对“我”的甜蜜、温柔,但绝不是最后一点。当“湿冷的街面”上,樱子好像一只夜晚的蝴蝶飞起,这雨点竟然成了“我”生命中关于樱子的最后一丝回忆。啊!这细微的小雨点啊,是“我”对樱子满怀的眷恋、深情的忏悔和永远的 记忆。

当“我”目睹樱子遇难,更大的“雨点”则“溅到我的眼镜上,溅到我的生命里来”。这再也不是樱子伞上飞出的甜蜜温柔的雨点了。这“雨点”冷冷地打击着“我”的心弦,奏鸣出一曲深沉的挽歌。此刻,“雨点”“下得并不大,却是我一生一世中最大的一场雨”。这时的“雨点”是美丽爱情的凶手,是人生灾难的象征,是“我”内心痛苦的源泉。

“湿冷冷”的街面、“孤单地站着”的邮筒,“溅到我的生命里来”的雨点,颠倒的季节,倾覆的世界,一切都让“我”后悔、痛苦、流血。

《永远的蝴蝶》,这是多么悲惨、凄凉的美。阅读过程中,我们能感受到“我”分明的忏悔之情――“谁教我们只带来一把小伞哪”、为什么让她“ 过马路去帮我寄信”?这既是樱子发生车祸的直接原因,也是樱子“一生轻轻地飞了起来”后“我”悔恨的根本原因。“为什么呢?只带一把雨伞?”作者反复忏悔、抽泣、后悔,伤心欲绝。这是樱子说“可以撑伞过去帮我寄信”的原因,也是一把小伞传递的温柔、关爱。然而这位同学却从“溅到我的生命里来”的雨点入手,抓住“雨点”传递的不同情感入手,来表现自己阅读鉴赏的“发现”,因而显得角度新颖,与众不同。“我打算在下个月和樱子结婚”,但由于这寻常的“雨点”,使得樱子的“一生轻轻地飞了起来”,学生认为,这“雨点”美丽、凄婉又迷茫。所以,小说最后说“没有人知道那躺在街面的,就是我的,蝴蝶”,如此伤感的感情竟然都是在“雨点”中发生的!我当时认为这个学生真正阅读进去了。但像这样的优秀的文学评论并不是非常多,只是个别学生的发现与表达,还没有实现真正的文学评论全面创新。因此,每每想到“永远的蝴蝶”这一桩作文旧事,心中总觉得不是滋味,只觉得有一只迷茫的“蝴蝶”在作文思绪上飞舞。如何让文学评论写得更加精彩呢?

二、台湾观察:“蝴蝶”品鉴文的追求

2010-2014年,考察台湾国文教学期间,我发现,台湾同行也以《永远的蝴蝶》为鉴赏对象,以“最让我关注的是……”为题目,让每个学生写 “品鉴文”。台湾《永远的蝴蝶》“品鉴文”的写作,只是要求鉴赏内容达到50个字(标点除外)。

台湾同行要求学生用50字鉴赏《永远的蝴蝶》,而我们的2010版高中教材是放在高一,要求用800字的篇幅来鉴赏。我听到以后,感觉惊讶:“怎么写这么短?这还不好写么?”

其实,真正写起来,需要学生有灵活的鉴赏机智,高度的阅读敏锐。笔者试着用50字来表达鉴赏感受,用了半个小时,几次修改,还觉得不满意。我们看台湾课堂上,学生发表50字“品鉴文”的过程――

师:昨天我们的作业单上要求,大家写一篇作文,除题目、标点外,50字。请大家展示你们的 作文。

这时,教师打开投影,然后下发“作文评价单”(涉及字数达标、鉴赏点确定、听后感受、创新程度、我的建议等)。全班24位学生,按照顺序一一上台,通过实物投影,阅读自己的作文。台下的23位学生则边听边在“作文评价单”记录、 评价。

我们看三个学生阅读作文环节――

生1:小说悬念迭起。樱子为何寄信?信里写了什么?樱子、“我”是何关系?樱子如蝴蝶飞起,悬念一一解开。有趣!(50字)

生2:题目有味,樱子像蝴蝶一样被车子撞飞起来,樱子也像蝴蝶一样永远飞在“我”心里。永远的蝴蝶,永远的真情!(50字)

生3:小说情感凄美。有“我”对樱子的眷恋,也有我对樱子离开的后悔;有我对樱子的思念,也有樱子离开的迷茫……(50字)

……

听课以后,我对学生作了访谈。

师:你昨天写的“品鉴文”花了多少时间?

生1:下午5时思考课文精彩点,6时写好初稿,修改了三次。然后到8时三刻,我父母又提出了 意见……

生2:我初稿写了300多字,用了25分钟,但修改用的时间长,前后70分钟吧。

生3:我写作用了5分钟时间吧。但是读的时间比较长,有两个小时吧。

从台湾学生的访谈看,好的“品鉴文”是读出来的,也是修正出来的。学生的作文思维水平恰恰是在这样的“品鉴”过程中完善与升华 的。

“品鉴文”的写作,其实是台湾新读写――“课文作文”的重要建构方式。台湾同行认为,如果说经典阅读是借助名著经典为学生推开千万道风景之门,鉴赏则是进入阿里山风景之门后的细细打量、渐渐发现,而“品鉴文”的写作则是将阅读发现进行细化深化后的提纯与反思。这种“品鉴文”强调表达千万只眼睛发现后的发现,50字的“品鉴文”的写作则每每需要多次的修改与提炼。

台湾课堂强调在“品鉴文”的写作过程中,让学生“静下来”审视揣摩,进而巧妙地发现作品在细节上表现出来的人物或者结构上微妙的特点。是的,“品鉴文”的写作过程如饮醇酒如品名茶,需要你坐下来静静地慢吞细咽,领受其中的烟云变幻、山峦起伏与细风幽幽,然后再行文……台湾“品鉴文”的写作为什么每每要求聚焦于“阅读发现”,为什么要求学生准确地看出“千万只眼睛发现后的发现”,即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人物或者结构上的特别之处?为什么台湾“品鉴文”的写作都不求其长,而求其精?这值得我们思考!

而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每每精益求精,每每殚精竭虑,不断挤干文字中的水分,努力挖出文字中的鲜美味道。如读诸葛亮,要读出智慧忠诚之外的师友情味;品张飞,要品出勇猛而又鲁莽之后的纯朴细腻;看林冲,要看出谨慎小心、武艺精湛后的无奈与伤感;赞包青天,要赞出铁面无私之外的儿女情长……为什么学生在作文过程中会表现出这样的品质?而我们的作文过程中,有多少学生具有这样的作文品质?我们一直主张作文要写到800字,学生的精力也用在了怎样写够800字的拼凑上,而没有把时间花在文本的深入研究上,没有把精力用在作文的修改、提炼上。

把“阅读发现”用“品鉴文”的形式表达出来,并且“用50字”来说明发现过程、发现意义,是相当高的要求。这种写短文的训练方法,学生是要下一番功夫斟酌的。像上面的几篇台湾作文,其“阅读发现”姑且不论,仅仅从结构精致上看,每一篇都注意到了。比如“生1”所写,“阅读发现”是“小说悬念迭起”,“佐证过程”是“樱子为何寄信?信里写了什么?樱子、‘我’是何关系?樱子如蝴蝶飞起,悬念一一解开”。可以说,台湾国文课堂上这种写50字的作文教学课、作文写作过程,其一次的训练意义多于我们三次,甚至五次作文训练的意义!

三、自我修正:课堂上如何开展“品鉴文”训练

“品鉴”是高中学生生活中经常发生的事件。若要把学生的品鉴感受表达出来,这就需要用“品鉴文”的形式。事实上,“品鉴文”的写法多样多样,不拘一格。学生可以描述品鉴时的感性体悟,可以对品鉴对象作理性的评说分析,也可以表达自己与他人的不同品鉴结论。从文体上看,“品鉴文”可以是自由的随笔小品,可以是像样的议论小品,可以是日记式的三言两语……只要行文能对作品内容的精深和形式的完美之处有独到的感悟和发现,并且持之有据,言之成理 即可。

对于“品鉴文”的熟练掌握,是需要通过课堂教学环节来强化的。为了开展“品鉴文”训练,可以组织不同的品鉴对象如诗词、漫画、视频、山村图片、音乐歌曲……2015年1月,笔者以课文中的三幅插图作为阅读与鉴赏对象进行训练。

《祝福》《边城》《林黛玉进贾府》中各有一幅插图。为了训练学生“品鉴文”写作,教学时我问学生:三幅画,哪幅最好呢?请你用比较法与分层陈述的方法,口述喜欢哪一幅。课堂上,我首先投影了三幅插图,让学生观察比较,以找出最喜欢的那一幅。以下是学生“品鉴文”的口述――

生1:我更加喜欢《边城》中的那一幅。因为这幅插图与情节的描述非常贴切。傩送刚刚从水里上来,手里还提着一只鸭子,身上水淋淋的;而翠翠侧着身子,显得非常腼腆害羞,纯朴单纯。背景上一条大鱼,恰恰是傩送说的“大鱼来咬了你”,小说中这句话也一直在翠翠耳边被提起。而其他两幅则没有表现出相应的情节,只是着力刻画人物,并且没有把人物的神态表现出来。所以,我喜欢这一幅。

生2:我更加喜欢《林黛玉进贾府》中的这一幅。林黛玉仙女般靓丽,神韵幽丽,身前是翠竹,身后也是翠竹,一角山石衬托出她清纯如水般的身影。这正是潇湘馆前的林黛玉形象。而其他两幅都没有这样的洒脱与清幽。这说明作者是真正把握了林黛玉的精神气质。

生3:我喜欢《祝福》中的祥林嫂的这一幅。许多同学喜欢前面两幅,是因为欣赏其中人物的美丽脱俗,气质出众。而插图好不好,不在于美丽不美丽,而在于能不能反映人物的本质与神态。祥林嫂的这一幅把人物的三种神态写出来了,一个是四处乞讨的乞丐神态,一个是寡妇因灵魂有无而恐怖的神态,一个是底层妇女的潦倒神态。看了这幅插图,不禁让人冷颤:是谁造成了祥林嫂的悲剧?

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品鉴文”?“品鉴文”的写作过程有怎样的特点?我们看这个讨论过程――

生1:“品鉴文”应该是先品作品的美,比如内容情感之美和作品形式之美。

生2:要先感悟,后发现,再写作。

生3:必须读好读懂,才能写出“品鉴文”。

师:“品鉴文”写作,要先品鉴后阐析,品鉴是过程,是对作品之美的品悟与发现,阐析是将品悟中的发现文字化。好的“品鉴文”是深度阅感后,将品味体验、领悟通过文字调整、完善的过程。

事实上,“品鉴文”的写作过程,是建立在对作品之美即内容的精深、形式的完美感悟的基础上的。“品鉴文”首先要看到阅读对象的“好处”。这就需要通过知人论世、披文入情、搜寻意脉、体会风格等方式,逐步地进入品鉴对象阅读感受阶段,进而体验品味,开展领悟、判断、发现,在不断品鉴亲历中增加品鉴历练,从而有所发现。教学时我提到了最近阅读的《边城》,我询问学生要品鉴什么。许多学生回答:品鉴翠翠、品鉴顺顺……是的,品鉴小说是要品味语言以把握行动,玩味心理以欣赏形象,品鉴情节与人物的关系以把握情节的生动性和合理性。

当然,品鉴对象不同,品鉴重点也不同。高中学生要品鉴的不仅仅是小说、散文,还有文物、漫画、影视等作品。如何让学生的品鉴视野更有宽度呢?我在教学时投影了以下内容――

品鉴散文,体味深藏的意蕴,探讨构思的艺术,揣摩语言的精致。

品鉴戏曲,品鉴戏曲台词,品鉴戏曲场景、品鉴戏曲冲突,品鉴戏曲唱腔。

品鉴插图,品鉴形象、品鉴笔法、品鉴细微、品鉴主题。

品鉴红酒,讲究品鉴时间,讲究口感的淡重,讲究温度的恰巧。

之后,我布置了“品鉴文”的“写作实践”。要求学生课后作业,完成100字的“白酒・瞬间感受”(比喻、排比、对比); 在“老师们”中选一位老师,品鉴他/她的服饰与精神关系(100字),然后三个同学将所写的“老师们”组合在一起,构成一篇不小于350字的“老师们”大作文。这样做,就是为了深化“品鉴文”的“写作效果”。

(江苏省六合高级中学;211500)

上一篇:张兰、陈一舟等 下一篇:如何实现高效而愉悦的作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