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小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

时间:2022-09-18 01:56:36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

问题意识主要是指学生在认识活动中,经常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感到疑惑的实际问题,并产生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而这种心理状态又驱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形成自己的见解。

现在的学生普遍缺乏问题意识。一位心理学教授通过调查发现:上课时学生能主动提出问题的潜在意识,远不如解决问题的能力强,上课时能独立主动提出问题的学生更是极少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将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一、创设良好的氛围,让学生敢提问

在实践中,常听到学生之间的交流:我害怕老师,不敢问。心理学研究表明:紧张的学习气氛制约着人们智慧潜能的发挥,而宽松民主的学习环境则可以诱发学生创新潜能的萌动。在课堂上,教师必须营造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创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宽松、愉快的情境中表现自我,敢想、敢问、敢说。这种良好氛围的创设,首先源于教师在课堂上的一举一动。

二、鼓励学生,让学生能提问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我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才能,只不过是喜欢寻根问底地追究问题罢了。我认为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能解惑,问能知新。任何科学的发现无不都是从问题开始的。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善于设问,而且还要遵循学生的好奇、好问、好表现自己的特点,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多种机会,让他们总结自己的看法,提出问题,并且教师还要做到:凡是学生能够自己解决的问题,教师绝不代替;凡是学生自己能思考的问题,教师绝不暗示。

三、引导学生合作学习,让学生想提问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也是新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从本质上说,数学教学就是引导学生实践、自主探究、感悟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自主、探究是基础,通过自己的学习探究去获得独特的感受和理解。合作学习则是个体学习的升华,它能让学生在独立探索的基础上,带着疑问参与讨论,大胆发表独立见解,相互启发,共同研究,从而创造性地获得知识。北京的一位教育专家也曾说过:儿童之间有他们的共同语言,他们之间的相互沟通,比师生之间的相互沟通要简易得多。因此,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中,教师要在课堂上给学生留足够的学习交流时间,让学生之间相互提问、相互解答。

四、质疑问难,让学生会提问

“怀疑是创造的起跑线,是科学的助产士,是真正的磨刀石”。然而,长期以来,学生崇拜师长,崇拜教材,不善发问,更不敢怀疑。当学生对教材有怀疑的态度时,教师就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因为这是培养他们问题意识的关键。

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学生“会问”,而且要引导学生提出高质量的问题,鼓励学生“问得深”“问得妙”。对小学生来说,所谓高质量的问题,即抽象程度较高、较深刻,或具有独创性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往往会发现,有的孩子特别会提问题,他们常常能找出不易被人发现而又非常关键的问题。

五、体验成功快乐,让学生爱提问

体验创造过程就是让学生在自己观察、实验、猜想、归纳、分析和整理的探究活动过程中,感受一个数学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一个数学概念是如何形成的,一个数学结论是怎样获得的,以及结论和规律是如何被应用的,也就是把教材内容的知识成果经过学生的再创造,转化成学生自己的思维成果,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因此,课堂教学过程应是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小学生在其学习过程中有表现自己的欲望,也有得到老师和同学赞扬的心理愿望。

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注重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既能使学生的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又能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开发,思维得到提升,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作者单位河南省漯河市漯河小学)

上一篇:利用多媒体课件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下一篇:新课程标准化学教材插图的功能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