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大国际扩张背后

时间:2022-09-18 01:36:46

光大国际扩张背后

20多年前,光大国际在长三角等地,建造起了中国最早一批垃圾发电厂。随着环保政策的利好,光大国际正以一种不可思议的速度扩张。在垃圾发电领域跑马圈地,被打上“野蛮人”的标签。

所谓“野蛮人”也是环保从业者对行政密集型、资本密集型环保企业的统称。先天的基因将他们打造成环保领域的“寡头”,使他们在环保产业独树一帜,表现抢眼,而光大国际则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企业。

与北控集团在水务、清洁能源领域的多元化扩张相比,光大国际早在十多年前就开始了垃圾发电领域的低调布局。如今这个庞大商业集团早已与固废产业紧密融合,在母公司光大集团金融+实业的策略下,与资本市场紧密结合,飞速扩张。

当然,这一定程度上是国有垃圾发电企业扩张的阶段性必然成果。

开疆拓土

2017年2月28日是光大国际年报的日子,从经营业绩看,尽管宏观经济下行,但2016年,光大国际仍然取得较好的综合收益。根据2016年年报显示,去年,光大国际收益为港币139亿元,较2015年增加64%。除了收益可观外,光大国际在2016年加速扩张,全年取得环保项目44个,总投资约人民币144亿元。业务版图拓展至全国17个省及直辖市、80多个县市。这些项目中,有14个垃圾发电项目,总投资逾人民币64.45亿元,新增设计规模日处理生活垃圾13,050吨,总日处理规模达到50,950吨,高踞行业领先地位。在跑马圈地的环保行业,光大国际起步更早,走的更快。

和民营企业着重做EPC模式不同,光大国际则瞄准了BOT市场。研究者认为,环保行I基本上是个抢地盘的过程。十三五初期,大家都抢地盘,环境治理最终还是要通过项目落地,大约5年后,也就是十三五末期,一些EPC企业可能被淘汰,环保产业会是一些BOT公司的天下了,而BOT是重资产模式,需要雄厚的资金链,这也是光大国际的优势,因为BOT能够产生现金流是投资者决策的关键因素,谁能在十三五期间拥有最多的BOT项目,谁就能引领市场。

国内市场逐渐饱和的形势下,光大算是走向海外的先行者。光大国际执行董事兼副主席刘B透露,光大国际全面启动自身的国际化,不久前以1.23亿欧元收购波兰领先的固废处理公司NOVAGO。该项目是中国在东中欧环保市场中最大的一个收购项目。NOVAGO为波兰市场最大的独立固废垃圾处理商。

“未来光大国际绝不会满足垃圾发电产业的开疆拓土。”在光大国际执行董事、副总经理蔡曙光看来,“解决环境问题也需要在危废、生物质和垃圾发电等各领域协同。另外包括风电、太阳能等等这一系列,在一个板块里面已经有了很大的需求。但是当下目标是把垃圾发电做好,其它领域也在紧锣密鼓的推进,根据市场的需求把这个板块做大做强。”

金融基因

一些环保产业人士表示:“我们更愿意将光大看成资本家,而不是实业家。”

“光大在环保领域的跑马圈地离不开其雄厚的资金实力,光大国际本身为上市公司,其兄弟公司光大证券、光大银行为光大国际的开疆拓土提供了完善的融资渠道,地方政府往往不用考虑资金投入,因为光大自己就会带着资金,所以地方政府很愿意跟光大合作,特别是近些年在湖南等欠发达地区的扩张。”一位行业分析师告诉《能源》记者。

除了出色的融资能力外,光大国际在资本运作领域的能力不容小觑,而垃圾发电、污水处理厂不过是光大金融板块的助推器,在发展到一定规模时,进行拆分重组,创造新的上市公司。

2016年6月,光大国际向联交所递交申请以增资扩股、股权转让等方式进行拆分,批准分拆全资附属光大绿色环保股份于主板上市及买卖。另一方面,光大国际将继续发力资本运作的优势。继收购汉科环境令水务业务在新加坡上市后,光大的绿色环保业务将在香港联交所分拆上市。目前计划已经得到香港联交所的确认,正在按程序推进。

至于为何拆分,光大国际执行董事、副总经理蔡曙光在此前《能源》记者的一次采访中表示:“随着集团发展的需要,环境治理、流域治理的需要,光大已把水务分拆上市,下一步准备把绿色环保分拆分出来,目的是为了把这一块儿做大做强,其实也是市场的需求”。

当然,这种激进的跑马圈地和资本运作是否会存在风险,恐怕很少有人能给出确切的答案。至少在垃圾发电低价竞标时代,光大国际也不能免俗。不久前,光大国际中标宝应县垃圾焚烧发电PPP项目,中标价仅为30元/吨。有分析人士称:“如果不建造二期项目,500吨的装置很难盈利”。但是光大国际似乎并不在意个别项目的亏损,也不对行业内的质疑提出什么回应。毕竟对于光大、北控这些资本密集型企业来说,环保产业看起来有钱比真有钱更重要。

上一篇: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 下一篇:火电灵活性改造的庄电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