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教·研“互联网+”教学策略探究

时间:2022-09-18 01:17:08

基于学·教·研“互联网+”教学策略探究

摘 要:“互联网+”教育现在深刻影响着教学教研的变革。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互联网在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教学全过程之中,从而提升教学的效率,形成基于“互联网+”这一平台之下的教学新常态。

关键词:学・教・研;“互联网+”;教学策略

一、课堂信息化现状

现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误区在于,过度强调将信息技术及其产品引入课堂,却偏偏把互联网拒于学校与课堂的大门之外;强调让学生掌握完整的学科知识体系,却忽视了网络时代知识与学习已发生变化这一基本事实。以智能手机等终端设备为标志的移动互联网对课堂教学构成了严峻的挑战,“互联网+教育”将颠覆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以互联网进课堂、生活实践进课堂、创新教育进课堂为主要特征的“互联网+课堂”模式将成为学校课程改革的新趋势,智能手机等终端设备在教育教学中有着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

二、新思维和新形势

关联主义的倡导者加拿大学者西蒙斯(George Siemens)认为,为了适应数字化时代对学习的需求,必须拓展和创新原有的学习理论。所谓学习,就是形成网络,就是在相关的节点间建立有效的连接。学习不仅存在于个体自身,也存在于各个专业化的节点中,学习的关键在于将相关的节点和信息源连接起来,形成学习网络。关联主义的策略更多的是针对信息超载的,对如何应对碎片化挑战并没有提出好的办法。我国中山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王竹立提出了新建构主义理论,它是在传统建构主义理论的基础上,针对网络时代学习面临的两大挑战――信息超载和知识碎片化而提出的一整套方法与策略。

手机几乎已经成为所有成年人不可离的随身之物,同时也向中小学生手中快速推进。宽屏手机的出现更使得以前热极一时的iPad和电子阅读器风光不再,同时也让个人电脑显得不那么重要。智能手机对比iPad个人电脑最大的优势就是即时通讯与方便携带,这使得手机几乎难以被拒绝。手机已成为传统课堂和教师的最大挑战,应对手机对课堂教学的挑战成为“国际难题”。手机给课堂带来的挑战实在太大了!智能手机对教师和课堂的挑战,实质上就是移动互联网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挑战!在这样一种挑战下,与其采取遏制的方法,倒不如反其道而行之,采用积极疏导的方式,将移动终端设备积极应用到课堂中、应用到学习中去,促进学生的学习。

三、新要求

突破教学面对互联网和移动终端设备时所遇到的应用瓶颈,消除学校和教师在教学中引入互联网及移动终端设备时的诸多顾虑,真正实现将互联网和移动终端设备与教学的有机融合,发挥它们的教学平台作用,让学习、教学和教研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真正打破学习、教学和教研的时间和空间。

四、新模式探究

为了探究“互联网+”学・教・研在教育领域的教学转型,拟设计集学・教・研于一体的移动端APP系统。以课堂为主阵地,通过拓展学生的学习时间与空间的方式,尝试形成一套适用于中小学的“互联网+”学・教・研应用新范式的教育教学软件。

设计理念:

本系统的功能结构图如下:

1.角色说明

本系统有三类角色,分别是:学生、教师、学科教研员。

(1)学生角色

本系统的核心目的在于服务学生的学习。学生用户可以接收教师推送的资源、答题、完成作业、自动生成错题集、搜索课程资源、作业互评(第二版本考虑)。同时,为了与学校教学组织形式相一致,方便管理,学生用户要以区域、学校、年级、班级、小组的形式进行组织。换言之,学生用户要按照其真实的学籍信息,归属到各个行政区、学校、班级、小组单位中,以便能够与自己任课老师进行交互。

学生在各教学流程中如下:

课程为两大类:兴趣类、知识类。

兴趣类:艺体美信小技巧视频,每个视频不宜超过10分钟。

知识类:

【课前】

a.完成教师推送的前测题目,让教师了解学情。

b.浏览教师推送、自主选择的预习材料,为新课做好铺垫。

【课中】

完成随堂练习,客观题目即时反馈。

【课后】

a.浏览教师推送、自主选择的复习材料,温故知新。

b.完成作业,查看错题集,题目能够索引到相关知识点。

(2)教师角色

根据教学进度,教师能够从课程资源库中浏览相关课程资源,并可以有选择地将资源推送给学生,并能够批阅学生作业、通过测试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与学生用户类似,教师用户也应对应到各自的区域、学校,以方便对自己的学生开展交互。

教师在各教学流程中的作用如下(知识类):

【课前】

a.向本班学生推送前测试题,并能够对答题情况进行分析,掌握学情,为教学的设计和开展提供依据。教师可以向全班推送相同的题目,也可以针对每个小组学生推送个性化的题目。

b.向本班学生推送课前预习材料。例如在学习秦朝历史前,可以先提供一些有关秦朝的影视、动画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c.能够直观地查看学生对推送资源的使用情况,例如:答题情况、视频的浏览时间、次数等。

【课中】

开展随堂测试,并能够即时掌握学生的测试情况。例如:平均分、每题的错误率。

【课后】

a.为学生推送家庭作业,客观题由系统自动批改,主观题以图片的形式进行批改。

b.对学生的答题数据、教学资源使用数据进行多样的分析。例如:错题率在50%以上的学生名单、答错率在65%以上的题目等。

(3)教研员角色(知识类)

教研员主要负责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更新,并能够对学生答题、视频观看记录、教师参与情况等信息开展区域层面的分析。具体如下:

a.针对课程目录,对知识点进行梳理,通过组织教师开发、购买等形式,不断更新资源库。

b.通过对学生的答题、视频观看时间等数据进行分析,了解各单位的参与情况。

c.通过对学生的答题、视频观看时间等数据进行分析,了解各教师的参与情况。

2.移动端APP功能说明

本文档中的移动端主要指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本套系统包括学生端APP、教师端APP、教研员端APP。为了满足多数学生、老师的使用需求,每个APP需要同时提供安卓和IOS两个版本。

(1)学生端APP

为了满足前文1.1的功能需求,学生端APP需要实现以下功能:

a.通过手机号码完成登陆,登陆后,用户根据实际就读信息被划入对应的学校和班级。

b.答题、做作业。客观题(选择题、判断题)直接通过APP完成,主观题需要在纸上书写,然后通过拍照的方式提交。

c.查看个人错题集,每道错题提供相关知识点的索引,可以方便地复习薄弱知识。

d.观看视频、文本等课程资源。

e.错题集、课程资源均提供目录、关键词等快速搜索的方式。

f.作业互评(后期版本)。

(2)教师端APP

a.浏览资源库,并能够根据目录、关键词等快速检索相关资源。

b.通过对拍照、录像、录音、输入等方式自建资源。

c.可以根据难度系统、知识点、章节等参数随机生成测试题(或作业)。

d.向全体、各小组、各学生推送一致或者个性化的学习资源。

e.对主观题进行批改。

f.直观地展现学生的答题、作业数据。例如:每个题目的正确率、每名学生的正确率等。

g.直观地展现学生对资源的使用情况。如观看视频的时间、次数等。能分析本班或本校学习情况。

鉴于移动端APP不适用于复杂操作,对资源库的管理需要一个PC端应用程序或者一个基于B/S框架的WEB应用。

(3)教研员端APP

a.对资源库进行管理,包括资源的增、删、改、查。

b.数据区域汇总分析,包括学生的参与情况、教师的参与情况。

鉴于移动端APP不适用于复杂操作,对资源库的管理需要一个PC端应用程序或者一个基于B/S框架的WEB应用。

3.数据库

(1)课程信息

指各学科教材的相关信息,具体包括:章节目录、知识点,它们是组织教学资源的元数据。

(2)学习资源

服务于学生学习的各类资源,具体包括:测试题目、视频资源、音频资源、文本资源、图片资源。学习资源库应支持区域共享、共建。同时,每条资源与相应知识点之间应建立索引,以方便检索。例如:某生答错了一道题目,他便可以根据此题的知识点检索到相关学习内容,或者获取相同知识点下的其他题目重新进行测试。

参考文献:

[1]王春丽.“互联网+”新型教学模式的构建策略研究[J].西部皮革,2016(12).

[2]李跃文.“互联网+”背景下高校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探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6(3).

上一篇:浅谈提高高中政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措施 下一篇: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如何提高趣味性